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4页
第2页 / 共54页
第3页 / 共54页
第4页 / 共54页
第5页 / 共54页
第6页 / 共54页
第7页 / 共54页
第8页 / 共54页
第9页 / 共54页
第1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五章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下)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第一节 新凯恩斯主义概述 第二节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 第三节 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 第四节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评说第一节 新凯恩斯主义概述概况:新凯恩斯主义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 来新发展起来的凯恩斯主义,其代表人物 都是美国年轻的经济学家。有以下人物: 曼丘(哈佛大学);萨墨斯(哈佛大学) ;布兰查德(麻省理工学院);斯蒂格利 茨(斯坦福大学)等人。 第一节 新凯恩斯主义概述一、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 (一)社会经济背景 (二)理论背景 二、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假设、研究方法 和理论特点一、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一)社会经济背景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背景下,凯恩斯主义诞生 。 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济形势变化,滞 胀出现,凯恩斯主义无法解释并提供解决问题的 有效措施,退出主流。新自由经营论重新被重视 。 但经过80年代的经济实践,英美政府采取的新自 由主义政策也没有有效解决现实经济问题,资本 主义周期性的经济波动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非 自愿失业现象的存在无法消除。这为凯恩斯主义 的“复活”提供了契机。斯蒂格利茨等人趁机提出 自己的主张,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 一、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二)理论背景 新自由主义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即着眼于微观 基础来推导宏观经济学的尝试给新凯恩斯主义者 以极大的启示。借鉴新自由主义对劳动市场、产 品市场和信贷市场进行分析以期寻找宏观经济波 动和失业原因的分析思路,新凯恩斯主义者以价 格粘性和工资粘性代替凯恩斯主义工资刚性和价 格刚性的概念,并将其与宏观层次上的产量和就 业量等问题相结合,建立起具有微观基础的新凯 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二、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假设、研 究方法和理论特点(一)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假设 (二)新凯恩斯主义的研究方法 (三)理论特点(一)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假设1.非市场出清 含义:在市场经济中,工资和价格都不可 能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而迅速调整到市场 出清的程度。 2.价格粘性(Stick) 原凯恩斯主义主张价格刚性。新凯恩斯主 义假定工资价格粘性,即工资和价格不是 不能调整,而是可以调整的,只是调整非 常缓慢,需耗费相当的时日。(一)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假设3.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 新凯恩斯主义从传统的微观经济学中借来了厂商追求利润 最大化和居民追求效用最大化假设,并在最大化原则假设 前提下,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协调失灵,在微观层次上, 工人和厂商在追求各自的私人利益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 果。 4.理性限制性预期 新凯恩斯主义从理性预期学派那里借来了理性预期概念, 但不同于后者。 理性预期学派:公众的理性预期将使政府的政策失效。 新凯恩斯主义:在一定条件下,理性限制性预期使政府政 策效力大于与传统的静态预期相联系的政策效力。例如, 现期政府支出的扩大产生溢出效应将提高下期的国民收入 。 (二)新凯恩斯主义的研究方法1.短期均衡分析 2.不完全信息分析 绝对意义上的信息不完全: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 相对意义上的信息不完全:市场经济本身不能生产出足够的信息资源 ,而且信息资源的流动性、传播性、操作性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广义的不完全信息:市场上供求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均等,又称为信 息的不对称性和不对称信息。即对于某些事务,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 些,另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一些。 不完全信息分析方法的引入,产生了两项重要的宏观经济学意义:第 一,由于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完整,买卖双方都有可能通过制定价格, 获得暂时的垄断地位。于是市场将不再具有完全竞争的特征。第二, 如果个人拥有的信息不完全,那么总体的名义冲击将又可能影响实际 产出。(二)新凯恩斯主义的研究方法3.不完全竞争分析 新凯恩斯主义者为了从微观上说明价格的 成因,假定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由于运 用不完全竞争方法构建的新模型引入一些“ 摩擦因素”,所以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 (三)理论特点其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否认古典的两分法;认为经济是非瓦尔拉斯均 衡1,不完全竞争是重要的。 古典的两分法是指经济中的名义变量对实际变量没有实质性影响。经 济中的变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名义变量如货币量;另一类是实际变 量如就业、实际产量等。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是有效的,价格、工 资都有弹性,所以,货币等名义变量变化只能影响价格等名义变量, 对产量和就业等实际变量没有实质性影响。所以,国家的货币政策是 无效的。 新凯恩斯主义:货币等名义变量的变动会导致产量和就业等实际变量 的波动,所以,古典的两分法无效;工资和价格具有粘性,出现粘性 的原因是由于市场不完全竞争、经济人只能获得有限信息和相对价格 刚性等原因引起的,所以市场是非出清的,有明显的非瓦尔拉斯特征 。凡是否认古典两分法,认为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有非瓦尔拉斯特 征的经济理论,都属于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1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是指整个市场上过度需求与过剩供给的总额必 定相等的情况。第二节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经济理 论新凯恩斯主义者的理论缤纷庞杂,但他们的中心 是围绕发展和改进凯恩斯理论的微观基础来展开 研究的。因此,他们集中精力建立起工资和价格 粘性的理论基础,并区分了名义粘性和实际粘性 。 所谓粘性工资和粘性价格是指相对于需求的变动 ,工资和价格的调整是缓慢的、滞后的、小幅度 的,即表现为粘性的。如果名义工资和名义价格 能按照需求的变动相应变动,就存在着名义粘性 ;实际粘性是一种工资相对于另一种工资、一种 工资相对于另一种价格、一种价格相对于另一种 价格的粘性。 第二节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经济理 论一、长期劳动合同论和名义工资粘性 二、效率工资假说、隐性合同、内部人 外部人模型与实际工资粘性 三、产品市场和价格粘性 四、信贷配给理论 五、市场协调失灵论一、长期劳动合同论和名义工资粘 性(一)长期劳动合同的特征 1.工资有计划变化和生活费用协议 2.合同期限 (二)长期劳动合同的微观基础 1.长期劳动合同造成经济周期波动。 2.长期劳动合同可以使厂商和工人收益最大化, 两者都偏爱合同并延续较长时期。 3.长期劳动合同必然导致工资和价格在短期内的 相对刚性。 二、效率工资假说、隐性合同、内 部人外部人模型与实际工资粘性(一)效率工资假说 (二)隐性合同理论(不成文合同理论) (三)内部人外部人模型(一)效率工资假说1.内容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周期总是伴随着非自愿失业。那么,劳动力 市场不能出清的原因何在呢?斯蒂格利茨和索洛提出了效率工资假说 加以解释。 假设在一个完全竞争的经济中,每个厂商的行为都相同,其生产函数 是: QFe(w),N 其中,Q-厂商的产出量;N-厂商雇员人数;e-每个工人的 劳动生产率;w-实际工资 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在它选定的工资水平上雇佣它想雇佣的工 人,这时实际工资水平为W*,当它满足工资对效率的弹性为1的条件时 ,称它为效率工资。(即工资增加1,劳动效率也增加1,在这个 工资水平下,单位产品的劳动成本最低。)换言之,效率工资可以使 厂商的利润达到最大程度。效率工资一般是高于或几倍于使市场出清 的工资,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激发工人生产的积极性,也可以帮助厂 商雇佣到最高生产效率的工人。(一)效率工资假说效率工资会导致非自愿失业的产生。失业 者在实际工资水平下希望得到职位,但厂 商却不愿以这种工资水平或低一些的工资 水平雇佣他们。因为,降低在岗工人的工 资,就会导致降低在岗工人的劳动生产率 。所以,厂商会以效率工资雇佣劳动生产 率更高的工人。这样,非自愿失业产生。 这样,效率工资假说就解释了非自愿失业 。(一)效率工资假说2.效率工资假说的应用 .实际工资粘性的原因 根据效率工资假说,经济中的任何变化都会对生 产状态产生影响,进而使劳动的边际产品改变。 厂商为了保持劳动生产率,首先改变的是雇员数 量,而不是实际工资。经济受到冲击就将引起就 业的改变而不是实际工资的变动,(如最近的金 融危机导致的大公司纷纷裁员举措)。因此,实 际工资具有粘性。(一)效率工资假说2.效率工资假说的应用 .双元劳动市场现象 双元劳动市场现象是指经济中有两个部门,其中一个部门 中劳动市场是非出清的,另一个是出清的。在前一个部门 ,劳动市场和效率工资相关,该部门中厂商认为较高的工 资能保持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所以厂商理性地支付高于市 场出清的工资。后一个部门中厂商理性地支付市场出清的 工资。 对于整个经济来说,劳动力市场是非出清的。两个部门的 工资差别诱导某些寻找工作的失业者不愿意接受较低工资 部门提供的就业机会,而宁愿滞留于劳动力市场,等待机 会以获得较高的工资。因而,双元劳动力市场会有失业现 象。(一)效率工资假说2.效率工资假说的应用 .同质工人的工资差异现象 以往理论很难解释为什么不同市场会提供 同质工人不同的工资。 按照效率工资假说,尽管工人是同质的, 但工资和努力的联系在不同的企业里是不 同的,因而不同的厂商有不同的效率工资 。由于这种差异,导致了同质工人工资差 异现象。(一)效率工资假说2.效率工资假说的应用 .不同类型群体的工资歧视现象 工资歧视是指厂商对属于不同群体的工人做同样的工作却 支付不同的工资的现象。最明显的工资歧视是男女同工不 同酬与支付中的种族歧视现象。 当雇主可以“零成本”地推行工资歧视政策时,他会根据个 人的偏好来确定不同群体工人的工资。而当雇主有“成本” 地实行工资歧视时,他主要是从效率工资角度来考虑问题 。雇主发现,工人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之间的关系,在各个 群体中常常是不同的。每一个群体的工人都有自己的效率 工资和所对应的单位产品“效率劳动成本”。所以,雇主就 给劳动效率高的群体支付高工资,给劳动效率低的群体支 付低工资。(一)效率工资假说3.效率工资假说的微观基础 有四种微观原因来解释效率工资:怠工理论;劳 动转换理论;逆选择理论和社会学模型。 .怠工理论 为了防止工人怠工,厂商通常支付给工人高于市 场出清水平的工资。 鲍尔斯、卡尔沃、怀特、斯蒂格利茨等人在80年 代对此问题进行讨论,他们提出了“欺骗与威胁” 理论。(一)效率工资假说3.效率工资假说的微观基础 .怠工理论 威胁是针对工人而言的。威胁之一,失业。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完 全监督工人的工作是不可能的,工人总有怠工的机会,而且监督的成 本很大。想要有效制约工人,应使工人承担一定的成本。工人怠工会 被解雇,解雇就成了工人怠工的成本,也是工人所受到的威胁。为了 消除怠工,加重对怠工者的处罚,单个厂商会提高工资,这样,失业 的成本就更高了,工人所受的威胁更大。当所有的厂商都采取高工资 来防止怠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时,平均工资就会上升,就业率就会下 降。在所有厂商支付的工资都高于劳动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时,失业 意味着既失去高工资,又意味着陷入难以重新就业的困境。威胁之二 ,就业费。厂商在雇佣新工人时,要向就业者收取就业费。这样,怠 工者一旦被解雇,就要为重新就业缴纳就业费。(一)效率工资假说3.效率工资假说的微观基础 .怠工理论 欺骗是针对厂商而言的,指的是厂商的败德行为。因为对 于厂商来说,雇佣新工人比较划算,新工人工资低,又要 向厂商缴纳就业费。这样,多雇佣新工人就会降低工资水 平,工资水平的下降就能减少甚至消除非自愿失业。在这 一过程中,有可能产生败德行为。如厂商为了压低工资, 设法制造借口,宣称原有工人偷懒,取消工资合同,用新 工人取代他们。尤其是当老工人的工资超过劳动边际收益 时,会刺激厂商的败德行为。解决败德行为的两种方法: 一是厂商关心声誉而自觉按道德规范行事;二是终身合同 能有效解决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