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纪检人政治攀附心得体会与学习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纪检人政治攀附心得体会与学习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事迹有感合集华院士事迹有感合集学习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事迹有感学习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事迹有感近日,在主题党日活动上,我学习了“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的事迹。一句“忠孝两难全,对国家的忠诚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深深地震撼了我,黄院士为了海防强国,毅然放弃学医选择了国家的海防事业,一干就是 30 年。为了保守国家秘密,他不得不背负着家人的不解与质疑隐姓埋名,默默地奋斗在祖国核潜艇事业的第一线。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核潜艇人的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大力协同。坚定方向守初心。“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毛主席的核潜艇誓言坚定了我一辈子的人生走向!”黄旭华说。儿时的亲身经历让他感到只有国家富强起来才有能力抵御外族的侵略和压迫。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黄旭华和无数的共产党员一样,他们心中有初心、心中有使命、心中有理想,为了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身先士卒、挺身而出。他们是敢于担当的奋斗者,矢志不渝的开拓者、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此时联想到审计人的初心,他们何尝不是如此呢?“为国而审,为民而计”八个大字陡然间在眼前放大,熠熠生辉。为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为当好国家“经济卫士”“反腐利剑”“参谋助手”,无数的审计人在初心的指引下践行“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十二字审计精神。作为一名审计新人,我不禁扪心自问:在工作中是否坚定了自己的初心呢?初心,当始终如一的坚守。我要不忘初心,立足本职,刻苦钻研,以先进优秀者为楷模,以业务能手为良师,以努力奋斗者为榜样,坚定人生的方向,积极进取,让生命之花向阳、向上。孜孜不倦融真情。在科学技术不发达、参考资料数据有限和核心技术高度保密的艰难条件下,为了研制出中国人自己的核潜艇黄旭华带领团队不惧繁琐翻阅数以万计的海量资料,只为寻得那零星点滴的参考资料。为保证潜艇的安全系数和数据计算的准确性,但凡运进或运出潜艇的材料都要进行严格的过称登记,黄旭华和同事们称这项工作是“斤斤计较”。是啊,没有严苛细致的工作态度,没有攻坚克难的坚韧毅力,没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就不可能有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核潜艇。当见证自己和战友们一起研制的核潜艇成功下水,那一刻所有工作人员激动不已,黄旭华不禁吟诗一首:“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这是一种将满腔激情燃就梦想的情感抒发,是一种至真、是一种至诚、更是一种纯粹。唯有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才能真正的感受“乐在其中”之妙,我们要努力学习这种“斤斤计较”的工作韧劲,跳出迷茫的误区,跳出疑惑的障碍,跳出思维定势的局限,到工作中创新,去工作中探索。作为一个审计人,要勇于自我革新,要敢于攻坚克难,要决心挑战自我,在责任面前担当,于审计事业中奉献。无怨无悔顾大局。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黄旭华从事核潜艇研究工作,三十年没有回过老家,没有看望过自己的父母,在家人眼中他是不孝的儿子。面对家人的询问和质疑黄旭华选择了沉默,因为他不仅是自己母亲的儿子,更是祖国母亲的儿子。自古忠孝两难全,他必须忠诚于自己的祖国,坚守自己的职责,保守国家的秘密,为国尽忠。用他自己的话说“对国家忠诚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黄旭华院士这种舍小我成就大我的牺牲奉献精神洗涤了我的心灵。人的一生在不断地奋斗与贡献中创造价值、创造奇迹,这样的人生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充满热血的人生。我们要有这种顾大局的意识,敢于克服困难、敢于自我牺牲,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一切工作都必须遵循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黄旭华院士的高尚品格和伟大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以后的审计工作中,我要不断努力学习,到思想理论中汲取营养补充“精神之钙”,到工作实践中磨练斗志练就本领,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审计尖兵不懈奋斗。“身为中华儿女,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事业,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无怨无悔”黄老语重心长的言辞响彻耳畔。人生不虚度,接力再向前,新时代的号角在召唤,让我们摆正身姿、砥砺前行,在新时代的改革和发展浪潮中击浪前进!纪检人政治攀附心得体会纪检人政治攀附心得体会大明正统初期,“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先后淡出政治舞台,有明以来第一位权监王振开始专擅朝政,招权纳贿,大小官员争相献金求媚。正统十一年(1446 年),时任山西巡抚的于谦进京奏议,有人劝他:“即使不送金银财宝,也可以带些诸如手帕、线香和麻菇之类的山西名产讨好王振。”于谦淡然一笑,拍拍双袖,嘴里蹦出四个掷地有声的字“唯有清风”,并作入京以明志,诗云: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历史镜头倒回永乐八年(1410 年)的一天,年仅 12 岁的于谦驻足在一座石灰窑前,眼见一堆历经锤打从山中采出的青石,经过熊熊烈火煅烧,化作白色粉末,他深有触动,沉思片刻之后吟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段时间,一直在看电视剧大明王朝 1449,该剧讲述了土木堡之变后,救时宰相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京师,再造大明的千古功绩。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洪武三十一年(1398 年)生于浙江杭州。永乐十九年(1421 年),考取进士。宣德元年(1426 年),他随明宣宗朱瞻基讨平汉王朱高煦叛乱,奉旨面唾朱高煦种种罪行,义正辞严,正词崭崭,朱高煦伏地战栗。正统十四年(1449 年),土木堡之变后,他以代理兵部尚书衔,组织京师保卫战,击退瓦剌兵的入侵。景泰年间,他铲除奸党,辅助朝纲,发展经济。景泰八年(1457 年),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复位。于谦遭石亨、徐有贞诬陷 “意欲迎立外藩”,被冤斩于崇文门外。死后,家无余财。明史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当前,不良官场文化现象时有出现,一些党政干部推崇关系学、厚黑学和官场术,奉行关系网、潜规则。有些地方官借进京出差之机,“拜码头”“找靠山”“做攻关”“登云梯”,买官跑官要官,说情打招呼无处不在;一些党政干部一心只想当大官,一门心思“抱大腿”“搭天线”,“两年不提拔、心里有想法”“三年不挪动、就要去活动”,把心思用在拉关系、跑门路上,把精力花在找后台、寻靠山上,工作不理了,民生不管了,嘴上还不时冒出两句“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之类的口号;一些“地方大员”热衷于搞“政治投机”和“政治攀附”,主政一方,大搞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把自己主管的领域变成“权钱交易所”,靠“政治攀附”赚大钱,赚了钱再去“孝敬”“攀附”;一些官员痴迷“政治资源”、热衷“圈子文化”,对上谄媚逢迎、甘做“家奴”,对下颐指气使、自居“老板”,不谢党恩谢私恩、不认组织认靠山;更有一些党政干部“拉山头”“画圈子”“找团伙”,搞门客门宦门附,左右拉扯、上下勾连,恶化了地方政治生态。“政治攀附”之所以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总有高层级的领导喜欢“被攀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梁不正下梁歪”。这种扭曲的心态造成了不少干部在所谓要人、名人、能人面前直不起腰,在面子、圈子、场子里动不了真,在私心、私情、私利纠结中撕不开脸,在理想、信念、事业上提不起劲。为了实现“攀附梦”,这些人往往开始在经济上“贪婪”,前脚刚刚成为达官显贵的“座上宾”,后脚就因破纪破法沦为“阶下囚”。“政治攀附”不仅污染了党内政治生态,同时也破坏了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选人用人标准。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干部干事创业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指出,党内绝不允许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搞了就是违反政治纪律。党员只有一个上级,那就是组织。干部只有一个靠山,那就是人民。当下,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维护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要大力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价值观,对像于谦一样,个性鲜明、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不怕得罪人的干部,符合条件的要大胆使用,切实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严肃执纪问责,对“政治攀附”露头就打,拔出萝卜的同时还要带出泥。要强化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坚决铲“山头”、破“圈子”、倒“后台”,把政治规矩“立”起来,有效扭转“政治攀附”变态心理,彻底阻断“政治攀附”现象的蔓延。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