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_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重庆师范大学课 程 教 学 大 纲课 程 名 称:_中国政治制度史 适 用 专 业:_历史教育、考古与博物馆学课 程 类 别: 理 论 课 制 定 时 间: 2005 年 4 月 教 务 处 制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1996 年制度,2005 年修订)一、课程代码:12130102二、英文名:三、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四、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五、学分:2 分六、学时:30七、课程概述:本课程讲述中国从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到封建社会结束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历史发展线索为纲,以具体的政治制度为目,详细地讲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和演变的全过程。解释中国古代的中央和地方管理体制;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的官吏选拔制度;中国古代律令等法律制度的建立和演变;中国古代军事管理体制;人治社会中统治政治的基本特征;王位和皇位继承制度的确立方式及演变;宗室和后宫制度的基本特征和不同时代的不同表现形式;等等。从而揭示中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各种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扩在和加深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八、教学目的:1、了解并熟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和基本特征。2、分析和掌握各项具体政治制度出现的时代因素、演变的历史过程、各个时期的具体特征和作用影响。3、结合历史史实,认识各项政治制度产生的必然性偶然性,从而解读不同政治制度的时代功能。九、教学方法:1、用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讲解每个历史时空的政治组织的构架、政治文化的变迁、政治运作的规则和机制的变化以及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理路。2、运用制度主义、历史主义的方法既勾勒出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概观,又彰显出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和核心问题。3、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各种制度的作用和意义。十、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 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三课时)第一节 前封建时代第二节 封建时代的过渡夏第三节 封建时代的确立商第四节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二章 “官僚”帝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三课时)第一节 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第二节 法家帝国秦第三节 王霸之道两汉第三章 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第一节 三国,贵族政治浮出水面(三课时)第二节 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阀政治第三节 门阀政治阴影下的西晋分封复古第四节 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工的初现第五节 地方官制与行政区划的演变第六节 军队私人化的走向第七节 阀政治的政治文化与门阀政治的末路第四章 考试帝国隋唐(五课时)第一节 隋朝的创制第二节 三省门部和集体宰相体制第三节 科举制度第四节 唐代的官吏作用考核制度第五节 隋唐时期的监察体系第六节 府兵制及其畸变第七节 隋唐的地方政府体制第八节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九节 中唐决策机制的变化以及宦官专权的原因第五章 军阀政体五代十国(一课时)第一节 武化结构与秩序第二节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体系第三节 缺之道德维系导致的制度性动荡第六章 精致繁复的网状王国两宋(三课时)第一节 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第二节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三节 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第四节 宋代官员的人事制度第五节 宋朝的兵制第七章 草原帝国金、元(三课时)草原帝国(上)金朝第一节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二节 猛安谋克制度草原帝国(下)元朝第一节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二节 元朝的中央行政体系以及决策机制第三节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统第四节 投下分封建度第五节 社会等级与政治文化第六节 元朝的兵制第八章 绝对王权明、清(1860 年之前) (三课时)绝对王权(上)明朝第一节 政治中枢的变迁第二节 明代的中央行政机构第三节 明代的地方行政体系第四节 明代的学校与科举制度第五节 明朝的兵制第六节 明朝皇室的特务机构第七节 明朝的监察制度第八节 明朝独特的宗藩制度绝对王权(下)清朝(1840 年之前) (三课时)第一节 清代的中枢决策及其机构第二节 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第三节 清代的内务府和太监机构第四节 清代的中央行政机构第五节 清朝的八旗绿营兵制第六节 清朝的朝贡和理藩体系第七节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运作第九章 转型的阵痛晚清(三课时)第一节 清朝政治格局的转换第二节 勇营制度和新式海军第三节 总理衙门和总税务司第四节 戊戌维新变革的制度意义参考书目资料部分:1、 二十五史2、 司马光:资治通鉴3、 杜佑:通典4、 郑樵:通志5、 马端临:文献通考6、 赵翼:廿二史札记7、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8、黄本骥:历代职官表专著部分:1、美 道格拉斯 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王国维.观堂集林.第一卷.北京:中 华书局, 19593、田昌五.古代社会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4、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5、许倬云,西周史,北京:三联书店, 20016、吴恩裕,中国国家起源的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钱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59、霍布斯,论国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0、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9911、张秉楠,商周政体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12、美乔纳森 哈斯著,罗林平等译,史前国家的演进,北京:求实出版社, 198813、德罗曼赫 尔佐克著,赵蓉恒译,古代的国家起源和统治形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4、瞿兑之、苏晋仁,两汉县政考,北京:中国联合出版公司,194415、曾资生,两汉文官制度,北京:商务印书馆, 194116、安作璋,秦汉官制史稿,济南:齐鲁书社, 198517、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18、陶希圣等,秦汉政治制度,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19、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搞,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20、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1、王素,三省制略论,济南:齐鲁书社, 198622、唐长孺,九品中正制度试释,武汉:武汉大学编译委员会,195123、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4、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考,北京:中华书局, 196325、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26、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27、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728、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29、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30、杨树藩,宋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31、王曾瑜,宋代兵制初探,北京:中华书局, 198332、诸葛忆兵,宋代宰铺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3、邓广铭,王安石,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34、叶坦,大变法,北京:三联书店, 199635、许凡,元代吏制研究,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 198736、李治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37、杨树藩,元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38、法雷纳格 鲁塞,蒙古帝国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39、苏符拉基米 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40、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中华书局, 198241、杨树藩,明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42、孟森,明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3、苗棣,魏忠贤专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44、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45、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8846、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 195847、郭建,帝国缩影中国历史上的衙门,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48、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 19 世纪中国社会的作用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49、樊百川,清季的洋务新政,上海:上海书店, 200350、美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51、张鸣,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852、美费正清,剑桥晚清中国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53、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4、萧 公 权 ,近 代 中 国 与 新 世 界 :康 为 变 法 与 大 同 思 想 研 究 ,南 京 :江 苏 人 民 出 版 社 ,199755、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56、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三联书店,200157、阎步克,品位与职位,北京:中华书局,200258、余华青,中国宦官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59、朱子彦,宦官制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