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众应对恐怖事件常识恐怖问题已成为严重当今世界与发展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也是我国安全面临的威胁之一。反恐怖斗争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民利益、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1、什么是爆炸恐怖?爆炸恐怖是恐怖组织或恐怖分子利用各种类型的爆炸装置,以隐蔽或伪装的形式对人员或各类设施进行突然攻击,造成破坏并引起社会恐慌的恐怖活动。爆炸是当代国际恐怖分子最常用、最普遍与最主要的活动方式。2、恐怖事件有哪些类型?恐怖活动的方式主要包括袭击、劫持、破坏等。袭击如爆炸(对人员、建筑和车辆等目标的爆炸),暗杀,自杀性袭击,生物、化学、核袭击,信息袭击,投毒和纵火等;劫持如劫持人质,劫持飞机,劫持车辆等;破坏如破坏交通枢纽等重要设施或系统。3、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4、哪些人员属应重点防范的“可疑人员”?(1)精神恐慌、言行可疑、伪装镇静者。(2)冒称熟人、假献殷勤者。(3)表现异常、催促检查或态度蛮横、不愿接受检查者。(4)频繁进出隔离区、厕所、公用电话亭,窥视检查现场、客机坪者。(5)着装与其身份明显不符或与季节不合者。(6)规定的安全检查时间已过,匆忙赶到检查现场者。(7)公安部门、安全检查站掌握的嫌疑分子和群众检举的嫌疑分子。(8)已经通报的来自恐怖活动频繁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员。(9)与公安机关通缉的人犯外貌特征相似的人员。(10)与恐怖(犯罪)分子有联系的人员。(11)职业、身份不明,所带证件、物品与其身份不符的人员。(12)神态慌张、言行鬼崇、到处流窜、窥探重要目标、行动可疑者。5、哪些物品属应重点防范的“可疑物品”?(1)已经通报应注意检查的物品。(2)重要目标附近无人认领或来历不明的物品。(3)经过伪装的物品。(4)可疑人员携带的与其职业、季节不适应或实际用途与携带目的不相符的物品。(5)易藏匿爆炸物的物品,如罐状物品、玩具、电器、手提包、食品用具的空隙、服装夹层等。6、什么是微生物和生物毒素?微生物就是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等,如人肠杆菌、霉菌、流感病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微生物。生物毒素是一类产生于或来自活的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有毒物质,如肉毒毒素、蛇毒毒素、蓖麻毒素等。7、什么是化学恐怖活动?化学恐怖活动是指恐怖组织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利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进行高危害性、规模化恐怖活动的行为。化学恐怖活动作为现代恐怖主义的一种高技术化、高智能化的特殊形式,其杀伤力、毁伤程度、危害性与社会影响巨大,是一种突发性的重大化学灾害源,对国家安全、人民生命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和环境都构成了严重威胁。8、化学恐怖活动有哪些类型?化学恐怖活动一般按行动程度(威吓拥有毒物实际袭击)、预期后果(扰乱破坏人员伤害规模化伤亡)、技术手段(粗放简单技术高技术)、袭击对象(个体人员群体人员农作物及牲畜环境)、伤害程度(非致死致死大量伤亡)等归类。由于难以形以形成统一的分类,现代化学恐怖的分类一般采用综合分类法,即按照其实方式和实际效果,将其分为威吓型、拥有毒物型和行动化恐怖活动。9、什么是放射性废物?含有放射性核素的废气、废水和固体称为放射性废物,主要来源于各类核设施的生产活动。因核技术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如医院)也会产生少量放射性废物,但它们的活度一般较低。10、如何对呼吸道进行防护?一旦判明遭到化学武器袭击后,除用防毒面具进行防护还可利用浸水、浸碱和包有泥土颗粒的口罩、纱布、毛手帕等自制的简便器材防护呼吸道。11、如何对皮肤进行防护?除可利用制式防毒衣外,还可利用就便器材进行防护。如通过染毒地域时,可穿雨靴对腿部进行防护,也可捆扎塑料布、帆布或毯子等用品进行防护;如通过染毒的丛林时,可利用雨衣、油布等用品对全身进行防护。橡胶手套、皮手套和棉手套可作为手部皮肤的简易防护器材使用。但医用手套、塑料薄膜质地的不能使用。雨披、皮衣、防尘服、塑料布、帆布等用品可保护身体;毯子、大衣、被子、雨 可用来防护全身;帽子、围巾可用来防护头部。12、如何对眼睛进行防护?除用防毒面具进行防护外,还可利用自制的简易防毒眼镜、防风眼镜等对眼睛进行防护,有塑料薄膜在眼部也有一定的防护作用。13、什么是核与辐射的突发事件?核与辐射突发事件是一种超出人们预料、突然发生的与放射性有关的事件。会对社会、环境、公众健康和安全造成重大危害。14、普通群众一般应掌握哪些反爆炸恐怖的常识?(1)恐怖分子实施爆炸恐怖活动常用的手段和方法;(2)常见的爆炸物种类;(3)可疑爆炸物识别和处置的基本方法;(4)当地防恐部门的联络方式;(5)爆炸现场的维护方式;(6)遭受爆炸恐怖袭击后的自救互救方法等。15、出现爆炸、生物、化学、核与辐射恐怖活动时个人如何应对?紧急处置:公众根据平时掌握的有关常识,立即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必要时利用就近的器材设施进行防护。注意不要随意翻动现场的可疑物品,应用意识地保护好现场。立即报警:拔打 119、110、120 或向附近的工作人员报警。当可能存在爆炸恐怖袭击时,最好不要采用无线电通讯工具报警,以免引爆无线电遥控的爆炸物。及时撤离:在现场工作人员的组织下,按规定的路线,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现场,或按要求进入指定的场所,接受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了解进展:通过正常渠道(如电视、广播、电话)了解事态进展的准确信息,保持与当地政府的信息沟通,及时了解政府部门的有关决定或通知。16、普通群众一旦发现“疑似爆炸物”时,应如何采取行动?(1)及时报警。应及时向就近的工作人员报警或通过周围的报警器向警方报警,并迅速将周围的人员通信人员,以免引爆无线电遥控的爆炸物。(2)紧急处置。不要轻易翻动可疑物品;可能时,应根据爆炸物的情况及其所在地位置分别采取不同的紧急处置方法;若怀疑爆炸物为遥控装置,可利用铁皮罩、铁桶、金属盆、铁锅等就便器材将其罩住进行屏蔽;若为电起爆炸的爆炸物,且电雷管脚线外露时,就迅速将雷管脚线剪断;对于人体炸弹,有反握时应迅速将其制服;若为导火索引爆的爆炸物,未点燃时只需疏散人群,待警方来人处置;当导火索已点燃且外露时,就迅速判明燃烧的位置,在未燃烧的位置将其剪断或将其从药包中拔出即可;若来不及处置、随时都会发生爆炸时,应脸朝正且头部背向爆炸物就地卧倒,或尽量选择安全位置躲避。(3)迅速撤离。应在工作人员或公安部门的组织下,保持镇静,听从指挥,按规定的路线迅速、有秩序地撤离现场。(4)封控现场。在专业人员进行排爆作业时,应处在警戒区之处。17、一旦发生爆炸恐怖事件后,普遍群众应如何实施自救互救?(1)掩蔽。将发生爆炸时,应就近隐蔽或卧倒,护住重要部位。(2)灭火。就近寻找灭火器灭火,火势较大无法灭火时,用随身携带的口罩、手帕或衣角捂住口鼻;若在密闭空间内烟味太呛,可用矿泉水、饮料等润湿布块,防止因烟雾和毒气引起的窒息。(3)撤离。如果发生大量人员慌乱撤离,老人、妇女、儿童尽量“溜 边” ,防止被 挤倒后踩伤;人 员拥挤时,要用一只手紧握另一只手手腕,双肘撑开,平放于胸前,微微向前弯腰,形成一定的空间,保证呼吸顺畅,以免窒息晕倒;若被挤倒,应设法让身体靠近墙根或其他支撑物。所身子蜷缩成球状,双手紧扣置颈后,保护身体的重要部位和器官。(4)抢救。有能力的人员应协助警方和医务人员抢救伤员,就地取材,进行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伤员时应注意使脊柱损伤病人保持水平位置,以防止移位而发生截瘫。(5)协助。在警方对现场进行搜查以发现是否还有未爆炸的爆炸物时,应注意协助警方保持好现场,并及时向警方提供可疑人员、物品等线索。18、生物恐怖袭击时怎样做好室内防护?(1)避免外出,尽快关闭门窗、空调等,用胶带、胶水等封闭墙壁、门窗缝隙、减少空气流通;(2)保持通讯畅通,尽快与外界联系,说明情况,了解外界信息,等候救援;(3)在不清楚生物恐怖袭击具体情况下,尽量把自来水煮沸后再饮用或使用瓶装水;(4)打开电视机、收音机等,及时了解政府通告和救援情况。19、家庭如何做好生物恐怖袭击防御措施?(1)重视对生物恐怖防御基础知识的了解,平时应该阅读有关传染病防治和应对生物恐怖袭击的书籍、报刊,了解应对生物恐怖袭击的基本知识和防御措施。(2)为了提高家庭应对生物恐怖袭击的防御能力,家里平时可以储备够家人消费一周的食物和生活保障物品,另外,胶带、手电筒、急救部门等单位的电话平时也应备着。应急物品平时要放置在相对固定的位置,便于寻找。(3)保持通讯畅通,以便及时获得外部援助。20、当人员稠密地区受到生物恐怖袭击时如何做好应急处置和个人自救?当人员稠密地区受到生物恐怖袭击时,庆迅速组织人员疏散,如果条件允许,应该有组织撤离到安全地方,然后接受救援人员对身体污染情况的检查。人人员密集的建筑物内部发生生物恐怖袭击时,要迅速打开所有疏散通道,尽快撤离污染区,要尽可能利用广播、工作人员、指示牌等指导人员有序撤离。个人自救的基本原则是迅速遮蔽口鼻,尽快离开污染区。在突然遭遇生物恐怖袭击时,要迅速利用随身携带的手绢、衣物、消毒纸巾等物口遮蔽口鼻,尽量防止或减少呼吸道吸入病原体。同时迅速寻找出口,通过安全通道离开污染区。如果安全通道人流拥挤,要注意安全,防止挤踏。要帮助、老、弱、女、幼先行。如果有救援人员,要遵从他们的指导和要求,从污染区离开的员要及时向救援人员或机构报告行踪,接受指导,不要擅自同家或流动到其他地方。21、公众在什么情况下需要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当人们开始隐蔽及由污染撤离时,可使用简易的个人防护措施,对呼吸道和体表进行防护。用简易方法(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可使空气中放射性物质吸入减少约90%。但防 护效果的大小与放射性物质的理化状态、粒子分散度、防护材料特点及防护物(如口罩)周围的泄漏情况等因素有关。对人员体表的防护可利用各种日常衣具。简易的个人防护措施一般不会引起伤害,花费的代价也小。对已受到或可疑受到体表放射性污染的人员,需要用水淋浴去除污染,并将受污染的衣具脱下存起来,以后再进行监测或处理,防止将放射性扩散到未受污染的地区。另外,不要因人员去污染而延误撤离或避迁。22、发生化学恐布时如何进行自救互救?(1)误食中毒催吐、导泻、洗胃,加快毒齐排泄,防止继续中毒。(2)染毒人员用清水或皂水冲洗染毒部位,或用酒精棉球擦拭染毒部位。(3)及时使用物效抗毒剂针对不同毒剂使用相对应的抗毒药物。(4)急送医院对症处理。23、个人如何进行防护?用防护器材对人的呼吸道、眼睛、皮肤进行防护,免受毒剂伤害。个人防护器材主要有制式防护器材和简便器材。制式防护器材有防毒面具、防毒衣等简便防护器材有口罩、毛巾、围巾、风镜、雨披(衣)、雨靴、大衣、毛毯等呼吸道、皮肤防护物品。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