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1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8页 / 共31页
第9页 / 共31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方法2012高考历史方法技巧篇遂川中学 彭振文一、问答题的种类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型 、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 放型等不同种类。 1叙述题: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 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 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 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 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题目中一般含有“简 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 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 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 ,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 2综合型题: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模块、 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 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 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 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解答方法上 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 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 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 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 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 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 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 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 ,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这 是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 5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 动,给以综合归纳,先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 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评价历史 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 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 6、开放型: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 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 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试题中一般有“你同 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 的认识(体会)是”等。 二、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 1问答题的结构。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 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 高考试题均由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和求答项构成 。但在题文中有时有合理省略的情况,合理的省略无 损于题意。例题根据史实说明(提示项)近、现代史上(限定项 )日本对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中心项)的原因 (求答项) 。中国各种主要政治势力对两次战争的态 度如何?中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2问答题结构的作用。 (1)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 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 空间、史实、观点、引语等。 (3)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中心项千变 万化,无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 、国际关系等各种知识领域。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 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 (4)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常见的求 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 响、相同点、不同点等。还有“哪些”、“如何”、 “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 又是提示词。这四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 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 统一,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 3解问答题的读、审、答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 材料题意。 (2)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 高考中有许多考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 ,除了知识和思维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 点就是没有审明题意和抓住思路,答题乱了套, 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 作用,如何审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审要求。审题首先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 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 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 语、主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 成。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 握题意。 第二,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 第三,审题型。审题时还应判定该题属于何 种题型。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叙述 题、综合题、分析题、比较题、评述题、材料 式问答题五种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 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因此,判定题型对加强答题的针对性是有帮助 的。另外,一道试题如有几问,那就要注意这 几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 第四,审求答重点。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 式、角度不同,答题的重点也就不同。确定答 题的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 分配答题时间。 (3)答案规范化。 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是解答问题最基本的要求。 “史”是指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论 ”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 或观点。史论结合,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 ,做到材料(史实)和观点相统一。叙述史实是 答题的基础,好比“画龙”;简要的分析、评论 是答题的灵魂(即考生的立场和政治方向),犹 如“点晴”。答题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 ,也要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 第二,叙事有序,论证有力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能力 考查的侧重点,但解答时都离不开史实的叙述 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论、论证。叙述史实 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 逻辑顺序,切忌杂乱无章,颠三倒四。分析史 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论证某种观点 正确与否,要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 理、论证有力。 第三,详略得当,要点全面:试题要求的重点,应该多写详答,将各要点, 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点部分就须少写略答, 以繁中求简,杂中取精。这就是要答题“要点 化”。当试题涉及到很多时,答案的每个要点 就要简明扼要;试题要求的内容较少,答案则 应相对比较详细具体。 第四,文字准确,条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语无伦次, 词不达意,不会概括,罗罗嗦嗦写了一大篇, 不得要领,看不懂他究竟说什么。有些考生采 用“多答战术”,不管与题意有关无关,让阅 卷老师去“拣破烂儿”。这都是不可取的。好 的答案在表达上应力求文字准确、简炼。这就 要学会提炼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编写形式上 ,要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 个要点前面必须有数码序号,做到“段落化、 要点化、条理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 使人一目了然。 例1: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的同时也 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概括指出在19世纪中叶至 1919年的近代化历程中,中国在政治制度、生产 方式、社会阶级构成以及教育、科技诸方面发生 的重大变化。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时间界定和要求回答 的内容。时间是近代前期,内容是政治制度、生 产方式、社会阶级的构成及教育、科技五个方面 。 参考答案: (1)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 (2)产生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3)产生了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等新的阶级。 (4)出现了新式学堂。 (5)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 例2:中国近代化是指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的历史进程。对中国近代化演进层次的论述,史学界有 多种观点。一位著名史学家认为:中国近代化先后经历 鸦片战争后的“观念转变”、19世纪中后期的“器物变 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制度变革”三个时期,并 沿着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以上观 点回答下列问题。 (1)“观念转变”“器物变革”“制度变革”分别指什么 ? (2)以上变革对中国社会各产生了什么重要的积极影响? 解析:本题从近代化的层次性立意,考查学生分析理解 问题和对史实的运用能力,解题时首先理解近代化的三 个层次,其关键在于利用时间限制筛选事件,“鸦片战 争后”的“观念转变”,应指新思想的萌发:19世纪中 后期的“器物变革”,指洋务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 的“制度变革”涉及的事件较多,要考虑全面。第二问 答题比较简单,注意语言要简炼,条理要清楚。 参考答案: (1)观念转变:“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器物变革:洋务运动; 制度变革: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2)影响: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 ,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 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扩张。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本主 义思想的传播。 清末新政对中国的近代化在客观上起了一定作用,也使 人们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面貌。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 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 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创造了条件。 三、具体问题分析 怎样分析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条件? 经济因素:看看经济是否发展;各地间的经 济联系是否加强;差距是否缩小;是否为国家统 一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条件。 政治因素:看看是否是人心所向;民族融 合是否加强;利于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是否减弱 或消失。 核心力量:看看是否存在有实力、有影响、 有抱负的政治实体。 领导者的素质:看看策略是否正确;组织 是否有力;指挥是否得当。 以上诸条件中,是客观条件,是主观 条件。 例:阅读材料:(摘自邓中绵著康熙黑龙江人民出 版社) 郑经以后的台湾政权,内部相互倾轧,矛盾重 重,已成为加重台湾人民苦难的割据势力。同时,郑氏集 团还经常窜犯大陆,使福建人民“内输官赋,外输郑饷” ,处于“十室九空”的破产地位。1681年(康熙二十 年),姚启圣(清福建总督)向康熙帝上疏,提出郑经已 死,其子年幼,而内乱不息。主张乘机统一台湾,并 推举熟悉水战的施琅为指挥官。康熙采纳了这一建议,并 提出,三藩叛乱,已经次第平复,“惟有海寇游魂,潜踞 台湾,尚为闽害”。因而“特加擢用”授施琅为水师 提督官职,令其乘机收复澎湖、台湾。 这时,郑氏集团惧怕清兵打击,乘机派人携书 到福建,“请照高丽等外国例”,“愿称臣进贡,不剃发 登岸”。康熙帝得知后表示,台湾“不得与高丽比”。拒 绝了郑氏集团的请求。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 请问: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指出清政府能 够一举收复台湾,完成国家统一的主要原因。 解析:解答好本题,关键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思路。思 路明确,则会做到逻辑严密,条理清楚。顺着正确的思 路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寻找答案,则会收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答案要点: 经济上:1683年,康熙帝即位已有二十余年,清朝的 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为最终完成国家统一 创造了物质条件; 政治上:一方面,郑氏集团的腐朽统治和分裂国家、 阻挠统一的企图,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得人心。 另一方面,三藩之乱被平定后,清朝政局稳定;消除割 据,实行统一成为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 主观上:康熙帝立场坚定,用人得当,决策正确。 怎样分析变法改革成败的原因?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四看: 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 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 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此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境等因素。 例1 结合史实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春秋以来,随着井田制的破坏,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 制,逐渐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封建化趋势); 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和秦孝公的有力支持下(改革 派力量强大); “废井田,开阡陌”,动摇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废 特权、建县制”,摧毁了奴隶制上层建筑,从而建立 起适应封建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政策措施正确,顺 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商鞅不畏权贵、勇于献身改革(改革者必备素质)。 怎样分析变法改革成败的原因?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