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省2015届新高考研究卷二1. D 2. A 3. D 4. A 5. C6.公元2015年5月5日,欣逢恩师、国内著名清 史学者顾卫教授八十大寿,谨定于是日上午10时 30分在XX大学教师二楼会议室签名祝寿,恭请顾教授亲朋好友、同事学生届时拨冗出席。7.根最重要。树没有了根,就会死亡。但根却长在我 们看不见的地里。(4分)8. A 9. D10.不一致(1分)。中国艺术中的圆满俱足理论强调万物各张其性,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独立的整体,都有不待他成而自成 的意义(1分)。王夫之的情景理论中情与景相对而生,以情去统御景,用人的情感去过滤景物,致使景物丧失了本然 的状态和意义(1分)。11. 内容上,说明古木在过去乡下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以及人们对其深深的敬畏之情(1分)。 结构上,与下文古木被当代人亵渎、圈禁、折磨、 盗卖的遭遇形成鲜明对比,为古木的命运变迁做铺 垫(1分)。12. 对古木历经沧桑、死而被困的结局的同情与感伤( 2分)。 为古木所象征的淳朴乡土文明的沦丧而痛心、惋惜 (2分)。13.用“贪婪”一词说明人性中娱乐、戏弄、猎奇 欲望的强烈(1分)。运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地写出了古木 在遭受人们亵渎后的落魄相(1分),也折 射出作者对古木辛酸遭际的无限感慨(1分)。14.人们不敢偷砍古木不是出于敬畏之心,而是 怕造冥冥之中的报应(2分)。人们只会从生活实用的角度去利用、折磨古 木,而不会由口而心地去爱古木(2分)。15.主旨:通过古木命运的今昔变迁(1分),表现了 古木失去神圣性后的凄惨处境(1分),揭示了人 性中淳朴、善良、敬畏等优良品质的沦丧(1分),表达了作者对日益衰败的乡土世界及其人心生态 的深切忧虑(1分)感悟:略(2分) C 17. B 18. A 19.略20.这跟那些看不起这种科目而不愿写这种文体的人相比,是不同的。天下有不做却比那些做了还好的,有做了却不如那些不做的,没有别的原因,就看他成功不成功罢了 。21.远近结合。起首三句,从远处概括描写福州一带景物的特色;后两句,作者把目光从远处收回,着眼 于近景的描绘(2分,特点与分析各1分)。动静结合。第四句通过写枫叶坠落,白鹭翩跹,给前文静态的画面增添了动的色彩,第五句则化用王 勃诗句,点出南方多雨特征,画面由动景转入静景 ,层次分明,错落有致(2分,特点与分析各1分)(答前三句的粗笔铺染与后两句的细笔勾勒相结合也可)22.该句看似玩世不恭,实则是诗人的激愤之语, 既体现了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之情态(1分),又是诗人徒怀壮志,无从施展、积愤填胸的愤慨 之情的肆意流露(1分),更是对南宋统治集团排斥异己、推行投降政策的极度不满,语言深沉痛切 却又意蕴丰厚,耐人寻味(1分)。23.格物致知(1分)24.儒家认为,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是修身(1分),而要修身,其根本是深入认识、研究事物,获取 知识,掌握做人道理(1分)。当今社会,中国的大部分学生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重于抽象 的思维而不愿动手(1分),而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学习时,需要通过实践发现事物的真相,不断丰 富自己的知识,才能达到目的(1分)。25.赢得仓皇北顾 烽火扬州路竟无语凝噎 暮霭沉沉楚天阔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疏林不做美 淡烟暮霭相遮蔽在地愿为连理枝 此恨绵绵无绝期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