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4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第4 4课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 容,认识其特点。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课程标准战国形势图秦孝公下令求贤(想象画)秦孝公,战国时秦国 国君。嬴姓,名渠梁。前 362年前338年在位。孝 公一生中干过两件大事, 其一是迁都咸阳,其二是 任用商鞅变法。孝公即位 之初,为富国强兵下令求 贤,以改变秦落后于关东 六国的局面。是变法图强 的第一推动力,是整个秦 帝国的基石君主。秦孝公 是秦始皇的五世祖。 商鞅入秦(想象画)南门徙木2、主观上: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广纳贤士;一、背景1、客观上:秦国落后于六国(“诸侯卑秦,丑莫大焉”);3、商鞅入秦并积极宣传变法;4、其它国家的改革变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打击了贵族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 的政治、经济优势;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兵源得到了可靠保证1.军事上:(1)废除世卿世禄制,设立军功爵制度;(2)编制什伍组织二、措施及作用材料一:“富贵之门必出于兵”。商君书赏刑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 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 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 富无所芬华”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 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 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阅读材料: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国家财政, 增强国家实力;废除了旧贵族土地占有制,以法律形式承 认土地私有,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国经济发展, 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2.经济上:(2)奖励耕织,重农抑商;(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私有,允许买卖土地;(3)统一度量衡;被称为“商鞅量”的量器利于加强对人民控制,加强中央集权;从中央到地方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 央集权;3.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2)推行什伍连坐制度;(1)废分封,行县制;(3)制定严苛的刑法,实行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加强了思想文化统治,但也造成人类 精神文明成果的破坏,对后世文化政策产生恶 劣影响.4.思想文化上:焚烧诗书5.社会习俗上:移风易俗,改变成年父子兄弟 同室居住生活方式,鼓励发展一家一户的小 农经济。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前后109 年之间,秦除了同若干残存的小诸侯国以及和西 戎、巴、蜀少数民族作战以外,同东方六国共作 战65次,获取全胜58次,斩首129万,拔城147座, 在攻占之地共建立了14个郡,未获全胜或互有胜 负的仅5次,败北仅4次。秦王嬴政也就是后来的 秦始皇即位以后,统一战争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仅用了10年时间,便于公元前221年消灭了六国,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高度集权的专制 帝国,结束了长期以来的诸侯分裂割据局面。材料一:“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材料二:一位学者:“我要把商鞅推为民族英雄 ,并记中华民族首功,肯定有人反对。但我还是 要说,中华民族的统一,商鞅功不可磨。”上述材料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材料一: 秦孝公时,曾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 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 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基本要领,是注定不 会有好下场的,“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 乎”? 上述材料又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材料三:秦国“风俗凋薄,号为虎狼”。 “他俗致富而已,无教化仁爱之本,所以为可罪也 。” 朱熹材料二: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 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苏轼三、三、 评价1、积极作用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军事力量;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对后世有重大影响。2、消极影响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文化高压,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 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四、四、 成功因素1、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根本原因)2、改革措施符合秦国实际;3、法律一经制定,坚决实施;4、秦孝公重用商鞅,商鞅执法如山。五、商鞅惨死的原因及启示1、直接原因:支持其变法的政治靠山秦孝公 的去世;深层次原因:变法触动了贵族利益。2、启示: (1)改革是曲折、复杂的,变法必然会 触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也必然引起其反对 ; (2)作为改革者,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 和艰巨性,要注意改革中利益的协调问题。1、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 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 ,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 是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课堂练习2、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 主贵族的特权 奖励军功 重农抑商 为田开阡陌 封疆 废分封行县制 实行连坐法A. B. C. D.课堂练习3、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的说法,不 正确的是 A、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B、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C、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D、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课堂练习4、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的相同点是A、都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都废除了奴隶制度,确立了封建制度C、都增强了本国争霸斗争的实力 D、都改变了国家的社会性质课堂练习5、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 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 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课堂练习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