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3页
第2页 / 共73页
第3页 / 共73页
第4页 / 共73页
第5页 / 共73页
第6页 / 共73页
第7页 / 共73页
第8页 / 共73页
第9页 / 共73页
第1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第2323课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知难行易”三民主义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孙中山故居(广东中山市翠亨村)年轻时的孙中山(17岁)导入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1886年,孙中山入广州博济医院 附属南华医学校学医,以后曾有一段 时间从医。孙中山于1896年冬用英文撰写,后译 成中文。书中记载了孙中山避居英国伦敦 时被清政府驻英公使馆绑架、后得以脱险 始末,为研究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 史料。伦敦蒙难记广州博济医院导入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1894年11月,孙中山联合一些反清志士,在檀香山建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兴中会成立(想像画)导入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 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就职的誓词导入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孙中山与代表步出国民党“一大”会场。导入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知难行易”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孙中山全集书影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孙文学说是指孙中山先生思想中建国方略 之心理建设,又名“知难行易学说”。为什么 孙中山先生要强调“知难行易”?最重要的就 是希望国人能够力行实践,不要空说、空想。 这本书写于1918年,1919年5月20日发表于上 海。内容共有八章,孙中山先生并在中举了十 个事例来论证知难行易学说,期能藉由此思想 的传达,勉励国人力行实践,重振人心,改造 国人传统“知易行难”的错误心理。 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1918年12月30日,孙中山先生手书“孙文学说”序原稿。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孙中山手书“知难行易”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孙中山先生说明“知难行易”的道理,在书中举了十个生活中的例证说明 。这十个例证分别是:( 1) 以饮食为证:饮食之事,人人由之,天天行之。但没有学过生理学的人不 能知其道,这是饮食之知难。然饮食人人皆会,这是行易不知亦能行。 (2) 以用钱为证:钱是交易的媒介,人人日日在用钱,这是用钱之行易,但钱 之本质如何?有何功用?又如何产生及演进?则非一般人所能知这便是。 (3) 以作文为证:人人都会提笔写文章,这是作文之行易,但不知文法、文理 者比比皆是,作文之知难。 (4) 以建屋为证:施工造屋不难,是为行易,构图设计非有高深特别知是不行 ,是为知难。 (5) 以造船为证:明朝郑和无科学之造船知识亦无机械以代人工,竟能在14个 月中造出64艘大船,证明造船之行易,造船之知难。 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6) 以筑城为证:秦代没有科学、没有机器、没有工程学,竟能筑成 万里长城,足证筑城之知难与易行。 (7) 以开河为证:隋炀帝用蛮法开凿3000余里的大运河,但不知工程 学原理,足证知难行易学说。 (8) 以电学为证:指南针能在毫无电学、磁学知识情况下得以证明; 同样的,用电的人多,知电的人少,足证知难行易之说。 (9) 以化学为证:国人很早就懂得制陶、做豆腐,其制作过程,有许 多的化学程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10) 以进化为证:人类繁衍、循行了千百万年,默默行进化之实: 然进化之知直至达尔文出,方然豁然开朗。孙中山先生从人类历史事件与一般老百姓的生活经验中,找出十件 事为例证,来说明行易知难的理由,凡“知”之彻底者,“行”之必 易。知和行是可以互相增进的,我们必须由行而知,因知而更行,所 以力行为最重要。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知与行的关系:对于“知”和“行”之间的关系,孙中山先生从历史的角度提出了他的分析,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中,来了解孙中山先生对“知行关系”的看法。 (1)孙中山把人类的进化过程区分为三时期,并对这三个时期人类的知、 行关系提出观察: A.草昧时期,是不知而行的时期; B.半昧进入文明的时期,是行而后知的时期; C.科学发明之后,则是知之而后行的时期。 (2)孙中山先生对知行问题的看法,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A. “不知而行”、“行而后知”、“知而后行”三个时期皆着重在“行”,具体去 做才是最重要的。 B.孙中山先生认为知难行易。 C.孙中山先生进一步主张,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以及有志竟成。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能知必能行 孙中山先生认为,科学时代应知而后行,方可免于错误与费时,而收 事半功倍之效,所以我们必须因行而知,因知而后行,如此递进不已,事 业方能成功。不知亦能行 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类知的进步皆发轫于不知而行也,例如在人类草 昧时期,利用模仿和一己之经验,以谋求生存,即证明了不知亦能行。有志竟成 有志竟成是孙文学说的结论。孙中山先生立志革命,历十次失败才成 功,此一事实也证明了有志竟成。所以他在孙文学说第一章中曾说:“倘能 证明知难而行非难也,使中国人无畏而乐于行,则中国之事大有可为矣。” 很明显,他是鼓励国人应该要去力行! 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怎么办?第187页 (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第23页)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毛泽东(1937年7月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 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 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 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 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 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 能间接地“知天下事”。 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美国著名现代化学者 英格尔斯(Alex Inkeles)在科学发达的现代,人们是先求“知”,并在“知”的指导下而“行” ,努力避免“行”的盲目性,提高“行”的自觉性,这是由传统社会向现 代社会转换的历史必然。英格尔斯著作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书影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知难行易”学说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 纲领三民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孙中山为革命建 设事业提出的新的思维方式。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三民主义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1905年8月20日,全国性 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 京正式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 总理。这是孙中山日后书写的 同盟会政纲条幅。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孙中山与新加坡同盟会会员的合影(1906年4月)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同盟会于1905 年 11月创办了机关报民报。 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孙中山在民报第一号 发刊词里,将同盟会的政纲概 括为民族、民权、 民生三大 主义。图为民报发刊词。 全文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图为同盟会领导人黄兴(卧者)与民报 汪精卫、章炳麟(左二、五)等人合影。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手改三民主义 演讲记录原稿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1911年10月11日,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昌成立了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 ,推举新军协统黎元洪为军政府都督。图为门前挂有当时起义军十八星旗 的湖北军政府外观。 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1912年1月1日,孙中山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沿途受到广大群众的 热烈欢呼。晚上,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1月3日,在 孙中山的主持下,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孙中山题词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 时大总统的孙中山 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大总统誓词:倾覆满洲专制政 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 。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 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 ,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 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 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孙文 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孙中山就职时发布的宣言书南京临时大总统办公室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1912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孙中山、黄兴等参加临时参议院成立典礼 。前排左起第三人为黄兴,第四人为孙中山。 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内阁会议。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孙中山为了用法律形式把民主共和制度确立起来和防 止袁世凯集权专制,于1912 年3月11日颁布了具有宪法性 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这是该约法的部分条文。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1923年1月26日,孙中山和俄国政府代表越飞在上海联名发表孙越宣言。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1923年1月26日)孙逸仙博士与苏俄派至中国特命全权大使越 飞授权发表下记宣言。在越君留上 海时,与孙逸仙博士为数度之谈话,关于中俄间关系,披沥其许多意见,对以下各 点,尤 为注意。一、孙逸仙博士以为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均不能引用于中国。因 中国并无使此项共产制度或苏维埃制度可以成功之情况也。此项见解,越飞君完全 同感。且以为中国最要最急之问题,乃在民国的统一之成功,与完全国家的独立之 获得。关于此项大事业,越飞君并确告孙博士,中国当得俄国国民最挚热之同情, 且可以俄国援助为依赖也。二、为明了此等地位起见,孙逸仙博士要求越飞君再度切实声明1920年9月27 日俄国对中国通谍列举之原则。越飞君比向孙博士重行宣言,即俄国政府准备且愿 意根据俄国抛弃帝政时代中俄条约(连同中东铁路等合同在内)之基础,另行开始 中俄交涉。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三、因承认全部中东铁路问题,只能于适当之中俄会议解决,故孙逸仙博 士以为现在中东铁路之管理,事实上现在只能维持现况;且与越飞同意,现行铁 路管理法,只能由中俄两政府不加成见,以双方实际之利益与权利,权时改组。 同时,孙逸仙博士以为此点应与张作霖将军商洽。四、越飞君正式向孙博士宣称(此点孙自以为满意):俄国现政府决无亦 从无意思与目的,在外蒙古实施帝国主义之政策,或使其与中国分立,孙博士因 此以为俄国军队不必立时由外蒙撤退,缘为中国实际利益与必要计,中国北京现 政府无力防止因俄兵撤退后白俄反对赤俄阴谋与抵抗行为之发生,以及酿成较现 在尤为严重之局面。越飞君与孙博士以最亲挚有礼之情形相别,彼将于离日本之际,再来中国 南部,然后赴北京。1923年1月26日孙逸仙 越飞 签字于上海 据外交月报第二卷第一期 (1933年1月15日出版) 孙越宣言全文与国共联合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1924年1月20日至1月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图为会址广州高等师范学校礼堂。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1924年1月20日,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开幕式上发表演说,阐 明改组国民党的意义。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孙中山与代表步出国民党“一大”会场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节选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孙中山题词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内容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 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反对帝国主义侵 略,中国境内各民 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国民政府, 国民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 共有,凡真正反对 帝国主义之个人及 团体,均得享有一 切自由及权利。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平均地权,节制资 本,实行“耕者有 其田”的政策。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比较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所重新解释的三 民主义。这篇宣言,区分了三民主义的两个历史时代。在这以前,三民主义是旧范 畴的三民主义,是旧的半殖民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三民主义,是旧民主主义 的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在这以后,三民主义是新范畴的三民主义,是新的半殖民地资产阶级民主 革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