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3页
第2页 / 共103页
第3页 / 共103页
第4页 / 共103页
第5页 / 共103页
第6页 / 共103页
第7页 / 共103页
第8页 / 共103页
第9页 / 共103页
第10页 / 共103页
亲,该文档总共10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世界当代史第二章 战后美国第一节 冷战的形成二战结束初期 世界政治以及经济格局的变化 1、资本主义各国进行了力量和利益的大调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沦为战败国;英法等西欧国家遭到严重削弱;美国则实力大增,登山了资本主义霸主地位。 2、社会主义越出了一国范围,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世界体系,具备了同资本主义世界抗衡的军事政治力量。3、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殖民体系趋向瓦解,亚非拉美广大地区成为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政治集团争夺的对象。作为上述变化的结果,世界主要矛盾由二次大战中法西斯国家同反法西斯国家的生死较量演变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全球对峙,也就是形成了所谓的“冷战”格局。一、冷战的起因狭义冷战:大战结束的十年(1945年1955年)广义冷战:二战结束苏联解体(1945年1991年)1、什么是“冷战”“冷战”一词最早见于1947年初,美国政论家赫伯特斯沃普在给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起草的一篇演讲稿中,称美国正处 在“冷战方酣之中”。到1947年9月,美国著名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出版了题为冷战的小册子以后,“冷战”一词开始被美国报界和政界广泛采用,从此世界各国也接受了这种叫法。“冷战” (Cold war),是指军事进攻(热战)以外的所有敌对行为,即不用 战争手段而达到战争目的。“冷战”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对抗、军事上对峙、经济的 割据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有人称之为“世界战争的边缘”。 “冷战”是20世纪后半期国际关系的主旋律。主要表现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即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一切方面,呈现出的全面对抗的状态。2、冷战的起源客观原因:二战直接的结果就是出现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这种世界格局和国际力量关系的变化,为美苏两大阵营的出现及美苏两大国干预全球事务提供了可能性。战前美国:军事力量相对弱小 1939年:武装部队人员总数仅33.5万人国防预算不过10亿多美元其军事力量在世界上仅居第16位 二次大战为美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十分 有利的条件 第一,本土远离战场,几乎没有遭到战火 侵袭,人力、物力损失相对较小;第二,作为民主阵营的兵工厂,通过“租借 法案”向盟国提供大量军用物资,这一方面支持了反法西斯战争,另一方面也刺激了 美国的工业生产,到战争结束时,美国工 业产量几乎翻了一番,对外出口额也大幅 度增长。1948年的统计:工业产量占53.4%出口贸易占32.4%黄金储备占74.5%英国外交大臣贝文美国“今天正处在拿破仑战争结束时英国的地位。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掌握了全世界财富的30%左右。而今天美国则掌握了大约50%。” 美国的军事力量也大大增强1945年武装部队人数:1210多万国防预算超过800亿美元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力量美国在56个国家驻有军队在国外建立了480多个军事基地垄断了原子武器 实力的增强客观上已经把美国推上了资本主义世界中心的位置,美国事实上已经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美国统治集团追逐世界霸权的野心在膨胀。罗斯福美国“应该担负起领导国际社会的责任”。罗斯福:“这好比一场橄榄球比赛,我们是坐在旁边的长凳上的预备队。现在上场的第一队是俄国人,还有中国人,在某种程度上 还有英国人,我们预定要充当球赛进入高潮时最后得分的跑垒手。”苏联:在战争中损失严重 2700万人死亡成千上万的城镇被毁坏物质方面的总损失量达2.6万亿卢布,相当于苏联全部财富的1/3 但是,与西欧国家不同,苏联没有被打垮。相反,作为战胜法西斯的主要力量,苏联在战争中锤炼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拥有陆军总人数1140万人。经历了战争洗礼的苏联,在综合国力上更加强大,军事实力和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同时战争中苏联的重工业和军火工业发展迅速。苏联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流军事强国,并成为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一支政治、军事力量。 但与美国相比,苏联缺乏强大的海军和空军,没有掌握原子武器,但1949年8月,苏联进行了首次的核试验,正式宣布第一颗原子弹制造成功;且苏联的军事力量是地区性的,美国是全球性的。主观原因:美苏战后全球战略不同美国:称霸世界苏联:扩展势力范围富兰克林罗斯福依靠实力通过 大国合作以和 平渐进方式建 立霸权地位 哈里杜鲁门遏制苏联谋求世界霸权由此可见,在战后建立世界霸权这一问题上,罗斯福和杜鲁门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不同,罗斯福是想通过大国合作,采用和平渐进的方式;杜鲁门是想采用强硬的遏制苏联的政策。苏联的战略目标构想苏联凭借其在二战中积聚起来的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国际上拥有了很高的国际地位,并且以苏联为中心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拥有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苏联战后的战略目标构想就是巩固已有的势力范围基础上,进一步扩张势力范围。所以美国要称霸世界,苏联要扩张势力范围,势必要引起利益的交叉和战略构想的冲突。这样美苏很快由战时盟友关系转变为了战后的对手关系。3、美苏由盟友到对手关系的转 变二战时,尽管美苏两国对战时利益和战后安排各有打算,但他们仍服从于打败 和消灭法西斯这一共同的首要的战略目标 ,因此他们的关系是盟友关系。但是,随 着二战的结束,两国共同的敌人被打败了 ,战时共同的战略目标也已经实现,随之 而来的是美苏两国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 和战略利益的根本冲突,这使美苏关系也 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美国看来,称霸的障碍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障碍来自于苏联。 第二个障碍来自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民主力量。 第三个障碍来自于觉醒了的亚非人民。 美国把以上障碍最终归罪于共产主义和苏联,美国当局认为,“共产主义”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苏联和各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妨碍了美国的称霸计划,这导致了两国战时盟友关系破裂,而转变为战后的对手关系。二、冷战的理论依据“遏制战略” 乔治凯南 (1904-2005)被誉为美国“最睿智”的人外交家、大战略家、历史学家 8000字电报:1苏联对资本主义世界有一种传统和 本能的不安全感 2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 的 3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 4必须把苏联看成是政治上的对手而 不是伙伴克拉克克利福德1946年9月“美国与苏联关系”勾画了战后初期美国对外政策的目标、重点和方式报告说:“今天,美国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美国与苏联的关系”。”“本政府为了世界的稳定,必须采取步骤,制止苏联的进一步扩张”。“遏制战略”“美国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强大到足以抑制苏联,使苏联的势力范围限于目前它的地区” 苏伊冲突苏土纠纷苏伊冲突:苏联和伊朗的冲突来源于撤军问题。 二战中,由于特定的战时需要,伊朗形成了美、 英、苏、伊四国占领的形势。但1942年底,相 关国家签署了协议,一旦战争结束,外国军队须 在半年内全部撤走。战争结束后,美、英军队很 快撤出,而苏军队没有撤出伊朗的意向,而且还 在其控制区内成立了“阿塞拜疆自治共和国”。这 种情况下,美国支持伊朗向联合国安理会控告苏 干涉伊朗内政,最后在联合国干预下,苏被迫撤 出伊朗,在这一冲突中苏联一无所获(本来想建 伊苏石油公司,被伊朗议会否决)。苏撤出后, 美则以援助者姿态进入伊朗。伊朗还向美提供军 事基地,接纳美军事顾问,伊朗实际变成美国的 附庸国。苏伊冲突造成战后美苏开始对立。苏土纠纷:苏联和土耳其的纠纷开始于大 战末期。土耳其在二战中严格奉行中立政 策,但在轴心国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也对德 、日宣战,并且获得联合国创始成员国的 资格。1945年6月,苏联向土耳其提出要 土耳其归还土地和在达达尼尔海峡建立陆 海空军基地等要求,但土耳其没答应,这 造成两国关系紧张。土耳其随即向美国求 助,美国乘机向土耳其提出了开放和联合 管制海峡的要求。接着,美又向土提供贷 款,全面支持土耳其,美国在海峡地区影 响不断扩大。三、冷战的形成1、丘吉尔富尔顿演说冷战的序幕2、杜鲁门主义冷战的形成为了在美国国内制造苏联扩张和威胁的舆论,经过事前策划,1946年3月5日,丘吉尔由杜鲁门陪同,在杜鲁门肄业过的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城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演说前,杜鲁门向在场的三千名听众介绍丘吉尔时,称他是“当代伟人之一”,丘吉尔对杜鲁门给他的非凡机遇表示感激。1、丘吉尔富尔顿演说1946.3.5 密苏里州富尔顿威斯敏斯特学院 “和平砥柱” “铁幕”这篇演说,以“铁幕”一词而闻名,他宣称:从波罗的海什切青到亚德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降落下来,铁幕后边的中、东欧国家受苏高压控制,由极权主义统治,根本没有真正的民主。美国应负担起对未来的责任,因为美国此刻正高距于世界权力的顶峰,美国面前出现了“一个明确的,光彩夺目的机会”。他还主张英美结盟,对付共产主义日益严重的挑衅和危险。对于这演说,大多数美国人为他强烈的反苏调子而喝彩,但对他号召的在刚刚建立的联合国组织外建立英美联盟并不热心,另外也有许多人感到不安,认为这篇演说要把世界投入到战争中去。此演说自然遭到了苏联的强烈抨击。评价:丘吉尔的演说,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统治集团认识到,大英帝国日趋没落,已不能在国际舞台上单独起决定性的作用,企图借助美国,在欧洲抗衡苏联;他也说出了杜鲁门当时想说又不便公开说出的话,符合美国战后企图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战略需要。丘吉尔富尔顿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为杜鲁门主义的出笼作了舆论上的准备。2、杜鲁门主义战后初期美国全球战略 到了1947年初,美国认为发动冷战的理论准备和舆论准备业已就绪,决定发动冷战。“希土危机”的出现为美国抛出冷战,即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提供了很好的时机。希土危机1947.2.21,英国照会美 国希土危机:希腊、土耳其二战期间是英国的势力范围,是维持大英帝国的海上生命线,但是战后英国自身难保的状况,使它不得不拱手让给美国。希土危机:1947年2月21日,英国政府照会美国国务 院,承认英国1946年财政赤字超过了原来 的估计,达到了4.5亿英镑,因此不得不大大削减海外开支。声称国内严重的经济困 难使英国在3月31日以后无法继续向希腊、土耳其两国提供援助。由于军事和战略 上的原因,不能允许希腊和土耳其落入苏 联控制之下,希望美国挑起这副担子。美国政府惊喜的认为:“英国此刻已将领导世界的任务,连同其全部负担 和全部光荣,一起移交给了我们”,“美国应从更广泛的世界背景上考虑希土危 机,要把援助希土当做一把钥匙,去打 开一个更加广阔得多的局面”。杜鲁门的国情咨文1947.3.121、世界已经分为“自由世界”和“极权政体”两大阵营;2、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3、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是极权政体,危害美国和国际的和平与安全;4、美国要援助某些国家复兴,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5、要求国会拨款4亿美元,并派遣军事人员,援助希腊、土耳其。这篇国情咨文,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实际上是美国借援助希腊、土耳其之机,正式宣布了美国战后初期的外交政策,这一外交政策的实质是用冷战的方式在全球推行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杜鲁门主义是美国第一个具有全球战略性质的对外战略和安全战略,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大转折。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也标志美苏冷战的正式形成。1947年5月22日,杜鲁门正式签署了援 助希、土的国会法令。开始了具体援助希 、土的行动。美国不仅武装了20多万希腊 政府军,还派进了1.8万名美国军事人员。 在美国支持下,希腊政府残酷镇压了希腊 革命武装力量。到1949年,希腊共得到美 国援助6.48亿美元,其中5.29亿用于内战 。美国还取代英国控制了土耳其。使希、 土战后落入美国的势力范围。战后西欧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瑞士、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冰岛、希腊、马耳他摩纳哥、圣马力诺、列士敦士登、安道尔、梵蒂冈 第一节 欧共体的建立和发展一、欧共体的建立1舒曼计划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