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强化三科普文阅读科普文考查的主要方向:解读文本,筛选、分析、整合文中的信息;评价鉴赏文体基本特征( 科学性和文学性) ;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文章的主题。重点关注: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及作用,语言特色,表现手法,说明方法及作用,作者观点态度和价值倾向,文章主题等。【真题示范】(2011 年山东卷)没有天堂赵鑫珊在东西方宗教中都有一个假设:在地球之外某个地方有一个天堂,那里尽是金碧辉煌,尽是山珍海味,没有尘世的种种苦难和悲惨。这假设中的天堂,纯属子虚乌有,纯属幻想。要知道,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他任何星球可去!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人类只能生存在地球上;在别的星球上,人类无法生存,更无幸福可言这就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口号的含义。如果人类能够快乐地生活在月球、火星或金星上,并且还可以把 60 亿人统统移民过去,那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就是多余的。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或将人类统统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但这后一条出路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在月球表面上如何建造密封式的居住空间就是个大问题。月球上没有大气,它是一个完全没有生命的世界夜间极冷(166),白天奇热(99)。在世界工业化之前,地球只能供给 10 亿人的温饱。假如我们现在决定不搞工业化,那么 50 亿人就必须离开地球。而在决定哪 50 亿人离开地球这场混战中,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死去。把我们的工厂搬离地球生物圈,进入太空,让它们高悬在我们头顶上几千公里之外,那也是不现实的。火星同样不适合人类生存。那里的昼夜温差达 100C,气候极寒冷而且干燥,大气非常稀薄,主要是二氧化碳;火星大部分的水贮存在冻土圈的地壳层中,地表到处是干旱的荒漠。金星的英文名称是维纳斯,听起来很美、很温柔,但名不副实。其大气和表面对人类的生存亦抱有敌意。金星稠密云层的下面,是个巨大的、炎热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体的海洋,或者说是一层厚厚的碳酸气浓雾除非是一些特殊植物,动物是无法呼吸、生存的。更有甚者,金星的表面温度高达 465C,大气压力比地球高出 90 倍。这样的生存环境,简直像个酷热的地狱。今天的金星地层还在不断发生地震,熔岩四溢,且伴有雷鸣闪电。过去,金星上也有氧气,两极也有冰雪,只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渐积聚,形成温室效应,入射的太阳光不能向外散发,表面温度日渐增高,氧气的生成越来越少,两极的冰雪全部融化、蒸发。从此河川消失,地面日渐沙漠化,生物亦被一扫而空,成了今日干旱的不毛之地。如果 21 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为此,我们大家有理由不寒而栗。最近我读了一些鼓吹人类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去另谋生路的文章。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和人类学教授透纳的到火星上去生活,文中乐观地声称,将火星改造成一颗可供人类居住的行星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行。他的口号是:“把火星改造成花园吧!”通篇都是诗人的幻想,而不是严谨的科学论证。如果我们都对火星或金星的严酷自然环境缺乏想象力,那就请把目光转向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蒙古语意思是“进去出不来”。这是一片 32 万平方公里的死亡沙海!我可不愿看到整个地球有朝一日变成塔克拉玛干。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的、很舒适的小飞船。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触了点礁,漏了些水,人类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这才是唯一的出路,而不是弃船逃走。听听在航天飞机上负责地球观测、摄影的飞行专家斯普林格说的话吧:“实际上,在飞船上你能一瞬间瞥见整个大陆,至少是从东到西的大陆。你能看到,最有价值的财富是陆地;你还能看到,地球环境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你看到到处都有被砍伐了森林的地块时,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迫使人们认识到,我们必须要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要比现在做得更好些。”因为,天堂是没有的。(选自天地徜徉录,有删改)1作者在文章开头描述的东西方宗教中“天堂”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 分)【命题剖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概括文章主题。从题型上看是个作用类题型,这类题目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答题,内容包括强调的内容和对主题情感的作用,形式包括对题目、开头、上文、下文和结尾的作用。【参考答案】描述“天堂”中的情境,与下文月球、金星、火星的情况作对比;突出所谓的“天堂”的虚幻性,引起下文。2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两处画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4 分)【命题剖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涉及的是修辞技巧,修辞技巧分析要求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在文章中结合内容详细分析,不可泛泛而谈。答案要素包括修辞名称、具体表现、表达效果三部分。【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或:比拟)手法,将金星比拟成对人类抱有敌意的生命体,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金星不适于人类生存的情况。运用了比喻手法,以小飞船喻地球,用触礁、漏水喻地球灾变,强调了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类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紧迫性。3文中为什么重点介绍金星的情况?(4 分)【命题剖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评价作者材料安排意图和理解文章主题,从题型分析依然是一个作用类题型,其作用主要体现在表现文章内容和突出文章主题上。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金星环境很恶劣;其教训对地球更有意义;更能证明作者的观点。【参考答案】描述金星大气与地表的状况,从而论证人类移民外星球的不可能性;金星环境原来与地球相似,后来因二氧化碳的积聚导致温室效应而成为不毛之地,这样写更能警示人们要保护地球环境。4请结合文章探究“没有天堂”这一标题的意蕴。(6 分)【命题剖析】本题考查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应按题目中所要求的,密切结合文本内容(尤其是文章主题)进行思考探究。应包含这样几重思维:没有宗教的天堂;没有地球之外行星的天堂;地球也不是天堂;我们要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参考答案】东西方宗教中的“天堂” 是虚幻的;宇宙太空中没有其他星球适合人类移居和生存。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人类应面对现实,放弃各种幻想。地球已经出现各种问题,人类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地球。高考选考科普类文章阅读不是考科技知识,而是考查语文阅读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以及探究三个层次的能力。因此,沿着阅读实用类文本的一般思路去阅读、答题即可。只是相对于传记、新闻,科普文有属于它自己的文体特征,如写作的目的是传播科普及科学知识,既有着科学的严谨、准确、客观、逻辑性强的特点,也有文学作品的生动形象的特点。命题一般是围绕文本说明的科学知识的有关内容、文体特征和文章的主题出题。答题则可依据文章的主题、结构和上下文语境。另外,很多科普文的写作目的往往不限于生动、通俗地传播普及科学知识,而是在这个基础上,还表现了写作者的某种人文情怀,因此,使文章的主题具有了更加深远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如上面的文章)。这一点在阅读科普类文章时必须注意。准确有效答题的前提仍是整体阅读。通过整体阅读把握说明对象(某种科学知识)及其特征;理清结构,分析说明顺序。科普文都具有科学、严谨的特点,因此在阅读时必须敏感准确地把握两类词:一是关联词,二是指代词。常见的关联词有递进、并列、假设、条件、因果、转折等几大类。阅读时,看到“首先”,要想到“其次”;看到“多项条件”,要找到“唯一条件”;看到“所以”,要寻找原因注意关联词不仅有助于我们快速有效地把握文本内容,还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答题,准确找到答案所在的重点区域或重点句子,因为高考命题者常常在关联词语的运用方面设置考题。如:2008 年广东高考科普文绝妙的错误考题:“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为 DNA 分子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了”。这些表条件、转折或假设的句子对回答“绝妙”一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指代词在科普文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常用的指代词如:“这”、“那”、“这些”、“那些”、“它”、“它们”、 “此”、“某”、“其他”等,作者为了行文简洁,常用这些代词替代文中的各种信息、观点、例证等。因此,依据语境选取最接近代词的句子或内容,确认每一个代词的含义,并弄清不同代词之间的关系,如并列、交叉、包容等,就能正确认定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观点。指代多是承前指代,如果把指代的内容代入原文,可以读通的一般就是所代的内容。案例一探究题胡乱作答【试题】(2008 年广东卷)绝妙的错误 美刘易斯托马斯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 DNA 分子的发明。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它。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 30 亿年前这个行星渐渐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 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 DNA 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因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毕竟,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所见的一切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元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即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乘卫星飞来,带着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太阳系来到这里,也是白搭。没错!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因此知道了许多关于 DNA 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个类似的会繁殖的分子,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我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们设计的分子会过于完美。假以时日,我们终于会想出怎样做这事,核苷酸啦,酶啦等等一切,做成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能够稍微有些失误,乃是 DNA 的真正奇迹。没有这个特有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只是厌气菌,也绝不会有音乐。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为 DNA 分子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了。试想,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文本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现,那时,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可事情还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不管怎样,只要 DNA 分子有这种根本的不稳定性,事情的结果大概只能如此。说到底,假如你有个机制,按其设计是用来不断改变生活方式的;假如所有新的形式都必须像它们先前那样互相适配,结成一体;假如每一个即兴生成的、能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很有可能为这一物种所选择;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这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还有知觉。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或者,“错误”一词也毕竟用得。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有删改)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