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1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8页 / 共31页
第9页 / 共31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程标准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 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 的地位和影响。第1课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第二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先哲阅读教材,概括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政治 主张教育 主张礼的思想仁的思想中庸思想办学形式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言行身教教学内容诗书等首先培养“成人”,后来培养 成“君子”,还要教学生“政 事”和治国的本领。私学一、孔子的生平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十五岁时,孔子树立了怎样的志向?立志学习礼乐,以传承礼乐为己任 。一、孔子的生平(2)三十岁时,孔子开始从事什么事业?他所 教授的内容来自于哪些典籍?收徒讲学诗书礼乐易春秋(3)五十多岁时,孔子的命运又发生了什么转变 ?结果如何?这反映了什么?开始从政,但昙花一现,此后周游列国,宣传政 治主张,但没被采纳。反映了孔子的主张不适应当时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没有反映时代的要求。一、孔子的生平(4)从孔子的生平中看看孔子有哪些理想追求? 他是如何为此而努力的?1、学习礼乐,开创儒家思想2、从政失败,周游列国,试图恢复礼乐3、兴办私学,献身文教,传承礼乐文化追求礼乐,传承礼乐文化理想追求:措施二、孔子的政治思想、儒家思想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孔 子创立儒家思想的目的是什么?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充满 着新与旧的矛盾。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人际 关系紧张-礼崩乐坏恢复周礼,传承礼乐文化,改善人际关系、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有哪些?仁、礼、中庸二、孔子的政治思想礼- “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 制为核心、对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作出严格规定的一种等级制度。仁-即爱人。包括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二、孔子的政治思想3、阅读教材关于儒家思想的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极其重要, 说出礼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礼是立国立身的基础(2)据此,孔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克己复礼对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 对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君臣有别,长幼有序)A、政治思想-礼二、孔子的政治思想(3)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特征,我们如何看待其礼的主张?积极:有利于建立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消极:其维护的是奴隶制的等级制度,这违背 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体现其思想保守的一面。B、政治思想-仁(1)“仁”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是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二、孔子的政治思想(2)子曰:“苛政猛于虎!”。孔子的言辞反映其对统 治者治理国家有何期望?这种主张的本质是什么?民本思想希望统治者以德治民(为政以德)(4)如何认识孔子“仁”的思想的作用。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3)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这是孔子 对什么人所提的何种要求?要求普通人孝敬父母、兄长二、孔子的政治思想(6)如果“礼中无仁,仁中无礼”会出现怎样的结果。(5)“礼中有仁,仁中有礼”这反映了孔子希望如何正确 对处理“仁”和“礼”的关系?由此看出孔子的“仁”有何 局限? 将仁和礼结合仁爱有等级有礼无仁加深社会对立,矛盾激化无礼有仁模糊上下尊卑贵贱二、孔子的政治思想C、政治思想-中庸(2)孔子认为要达到中庸的最好的做法是什么?中庸的含义:“过犹不及”,处理任何事情都 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和而不同(1)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墙头草两边倒”的意思吗?中庸思想要求执政者妥善协调各方面的矛盾, 实现“和为贵”(和谐)二、孔子的政治思想克己复礼为仁 仁礼中庸政治范畴伦理范畴方法论二、孔子的政治思想(3)如何理解孔子的仁、礼、中庸三者的关系?仁与礼要结合起来,仁要有礼的约束,礼 要体现仁的精神,用中庸之道才能将仁与 礼和谐统一起来。 三、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育目标: 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教学内容: 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的教材思考讨论:追寻身边的孔子孔子离开我们已二千多年了,但他的思想已化作涓 涓细流,流淌在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中,活在我们现 代人的生活之中。我们口头上的许多人生格言,会发 现它原来出自孔子之口!请试着收集时下与孔子有关 的人生格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对后世的影响材料一 孔子在韩国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千百年来,韩国每年都举行盛大的“释奠大祭” 纪念孔子诞辰。韩国不仅拥有儒教学会、儒教文化 研究所等机构,而且在20多所大学里还设有专门研 究儒教的学科。韩国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过儒教 的熏陶。1960年,韩国把儒教的道德伦理列入大中 小学的教育科目。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孔子及其 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材料三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 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瑞典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文博士 三、对后世的影响孔子学院在斯德歌尔摩成立材料二孔子学院落户肯尼亚 三、对后世的影响政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渗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 教育: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一、对中国三、对后世的影响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 等国,这些国家分别建立孔庙或文宣王庙, 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课取士。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论语被 翻译成拉丁文、英文、欧洲一些思想从儒学 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二、对亚洲三、对世界 一、选择题 、下列对孔子个人活动经经历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少年时苦学“六艺”,后成主持祭祀的儒士 B三十岁时融会贯通“六经”,创办私学 C五十多岁开始在鲁国从政,取得巨大成功 D晚年专心整理文化典籍,献身文化教育事业 2、孔子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是 ( ) A分封制的崩溃 B. 劳动者地位的提高 C. 教育向民间普及 D. 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新 旧矛盾尖锐 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 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出自战国 时期的 ( A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4、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 :“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 歧的根源是 ( )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 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5、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家,问 人是否受伤,而不问马。此事反映了 ( ) A兼爱 B. 克己复礼 C. 仁者 爱人 D. 民贵君轻 6、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 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 ) “仁者,爱人” 贵贱有“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教无类” A B. C. D. 7、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材料说 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 ( ) A有教无类 B启发式教学 C温故而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8、孔子兴办私学的主要作用是 ( ) A使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 B. 打破 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 C.促进“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 五经成 为教育的传统课程 9、下列孔子的主张在今天具有消极意义的是 A“仁者,爱人。” B“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身也。”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0、下列有关孔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孔子整 理的“六经”和其著作论语成为中国古代传统 文化的核心内容 B. 儒家思想经历代损益逐渐渗透到社会秩序和 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C. 孔子创办的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 D. 孔子的思想及其学说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 产生了影响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饿众星拱之 予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论语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 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 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材料四 “在中国的王道,看上去虽然好象是和霸道相 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鲁迅关于中国的 二、三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 孔子的政治倾向。孔子说的“礼”的实质是什 么? (2)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方 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倾向:维护奴隶制度;实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相同:都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方案 不同:孔子重视“德”,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刑杀; 韩非子重视刑法,以重刑来镇压人民的反抗鲁迅指出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都是统治阶级意志 的体现、镇压人民的反抗的工具,实质上是一致的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球第一所孔子学 非洲首家孔子学 院在汉城揭牌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