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5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5页 / 共35页
第6页 / 共35页
第7页 / 共35页
第8页 / 共35页
第9页 / 共35页
第1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7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安徽省明光中学 郁学林一、(9分,每小题3分)1.下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 ( )A校对/校正 角逐/钩心斗角 参加/参差不齐B湖泊/淡泊 铜臭/乳臭未干 毒蛇/虚与委蛇C宝藏/矿藏 呼吁/长吁短叹 曾祖/曾经沧海D熨帖/熨烫 着落/不着边际 慰藉/声名狼藉C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 不恰当的一句是A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这项工程的设计人员决定改弦 更张,重新设计,选择更为恰当的施工方案。 B工会准备组织职工去九寨沟旅游,大家兴致勃勃, 小张更是推波助澜,积极鼓动年轻人提出要搞生态自 助游。 C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书中不少 看法都是一孔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D为防止有毒豆制品再次流人市场,有关部门迅速采 取釜底抽薪的办法,查封加工窝点,堵住了生产的源 头。B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代代艺术家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艺术传统的继 承、提高、升华,才有了艺术新形式、审美新形态的 诞生和发展。B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内专利申请的 持续快速增长,表明我国公众的专利意识和研究开发 水平不断提高。C苏通大桥建造的初衷是,拉近苏北、苏南的距离, 进一步推动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D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 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D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汉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德国汉学家奥托 弗兰克最为宽泛的定义,或许最容易得到认同,即汉学是关于中国 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汉学的内核比较清晰,边界 则相对模糊。这与汉学发展情况有密切关系。日本在1415世纪萌 生了传统汉学,作为一种区域性汉学,它的历史有700来年;从 1582年利玛窦来华算起,传教士汉学的历史约为400余年;以1814 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为标志,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 已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历程;“二战”之后,美国汉学转向对现代 中国的关注与研究,至今也有了60多年的学术积累。由于时代和文 化观念等原因,各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当然各有不同;然而,天下殊 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一代代汉学研究者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 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接上页) 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应当共同持守一个内在品质 对话精神。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 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比 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 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 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 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 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 。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 ”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文 化又包含诸多相似的元素,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 汉学”这门学问,正是以差异为前提,以人类所渴望 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 间的对话和共识。 (接上页) 对话赋予了汉学深远的文化意义。当汉学在世界 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 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 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 许-j-说,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 不再仅仅是被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 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任何一种文明都已 经无法在单一的语境中自给自足。互为观照的基本格 局,不仅使汉学研究,也将使整个世界进入文明对话 的新范式。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 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 ,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4下列关于汉学的说法,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A汉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 的研究,这是多数研究者可以接受的说法 B汉学虽然有容易得到认同的宽泛定义,但 具体的发展进程又使它的边界相对模糊。 C汉学的历史分为区域性汉学,传教士汉学 ,学院式、专业化汉学,美国汉学四个阶段。 D“汉学是什么”的困惑一直存在,是因为学 者们对汉学这一概念的界定存在分歧。C5下列对中西文化观念“差异”的 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西方注重主客体关系和精确描述对象,中 国则倾向于圆融和体悟,清晰性和模糊性共存 。B“差异”指的是作者所说的“殊途而同归”中的“ 殊途”、“百虑而一致”中的“百虑”。C文化观念有差异,但没有优劣是非的区别 ,它们可以通过对话弥补各自的不足。 D文化观念的差异以及共同的追求和理想, 是启发两种文化对话和共识的前提和基础。B6下列对于“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 ”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始终从海外汉学研究中获得对自 身更深人更全面的理解。 B海外汉学给中国学界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认 识中国文化的镜子。 C海外汉学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必须 加强与中国本土学术的对话。 D不同文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海外汉学 在世界上所营构的中国形象有密切关系。A7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 确的一项是 A“二战”之前美国汉学就已经存在,但那时它 的侧重点不是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 B中国学人对海外汉学的研究也将成为海外 汉学的研究对象,这会使汉学变得更为丰富。 C随着汉学的不断发展,不同文明对中国人 和中国文化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 D汉学研究曾经推进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 现在的作用则是通过对话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 想的底蕴。D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 题(9分,每小题3分)高进之,沛国人。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 之丧,丧反,友妻为土宦所掠,瓒救之,杀七 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进之生十 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 谒征北将军刘牢之。牢之高会,进之入幕,推 上客而踞其坐,大饮嚼,一坐大惊。牢之揖客 ,问所长,进之曰:“善以计数中密事。”牢 之问部下甲兵刍粮,进之布指算,不爽,乃辟 行军司马。居五曰,进之曰:“刘公猜而不忍 ,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遂去之。 (接上页) 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三人者,志义 相合,刑牲盟生死。从道济征桓玄,败桓兵于奔牛塘 ,事平,以功让道济。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 巧,事平,授广固相。徐羡之、傅亮等谋废立,招道 济,道济谋于进之,进之曰:“公欲为霍光乎?为曹 操乎?为霍,则废;为曹,则否。”进之此时案腰间 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 “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乃与进 之定议,不为戎首,亦不相阻也。及谢晦反,兵锐, 道济忧之,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晦喜,不设 备,悉精锐蔽江下。进之遂间道入江陵,扬言曰:“ 檀江州率重兵败谢晦于江中,斩其首以徇。”故晦党 闻之解体,部下闭门拒之,事平,为司空参军。 后到彦之伐魏,知其名,乞与同行,进之告仆曰 :“到公必败,吾言则惑军,否则及难。”遂请护粮 ,乃免。道济晚年惧祸,其夫人刘遣婢问进之,进之 曰:“道家戒盈满,祸或不免。然司空功名盖世,如 死得所,亦不相负。”夫人泣语道济,道济意狐疑, 亡何,被收,道济目光如炬,脱帻投地曰:“坏汝万 里长城!”薛彤曰:“身经百战,死非意外事。”进 之掀髯笑曰:“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 。此大宋之光。”坐地就刑,神色不变。进之无眷属 ,故无收其尸者。薛彤死后,其子负骨归葬。武皇帝:宋武帝刘裕。 (节选自三十国春秋)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之布指算,不爽 爽:差错 B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 刑:宰杀 C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 伺:等候D道济趋下阶 趋:快走C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高进之 善于计谋的一组是 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 事平,以功让道济 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 为霍,则废;为曹,则否 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 遂请护粮,乃免 A B c D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 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 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 军刘牢之。 B高进之初次拜谒刘牢之,态度倨傲,但刘牢之仍然 以礼相待;由于他具有测算隐秘之事的特长,被刘牢 之任命为行军司马。 C檀道济自称为朝廷的“万里长城”,是因为他忠于刘 宋王朝,曾经平定桓玄的叛乱,拒绝参与徐羡之、傅 亮等废立宋帝的阴谋。 VD高进之、薛彤、檀道济三人志义相合,结为生死之 交,最终檀道济为朝廷所收,高、薛二人也慷慨赴死 。A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 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刘公(刘牢之)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 ,必及祸。 刘牢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 ,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 (2)晦(谢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谢晦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 面,顺流而下 (3)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 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因仗义为朋友而死,儿子 因尽忠为国君而死。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 问题。(8分) 鹧鸪天送 人 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 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问题(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 法?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 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 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 两层新意?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 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 多。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 缺部分(6分)(1) ,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杜牧阿房宫赋)(2) ,谈笑间,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3) ,化作春泥更护 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4)仓廪实则知礼节, . (管子牧民)()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