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9页
第2页 / 共139页
第3页 / 共139页
第4页 / 共139页
第5页 / 共139页
第6页 / 共139页
第7页 / 共139页
第8页 / 共139页
第9页 / 共139页
第10页 / 共139页
亲,该文档总共1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 “通信工程基础通信工程基础” ”重庆邮电大学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2010级)1什么是通信?什么是电通信? 什么是交换,交换技术有哪些类型? 什么是传输,传输技术有哪些?什么是光纤通信?什么是SDH? 什么是通信网络?为什么网络无处不在? 什么是接入网,什么Xdsl宽带接入? 什么是HFC?什么是IP?什么是七号信令? 什么是FDMA、TDMA和CDMA及其区别? 什么是GSM?什么是3G?什么是4G? 什么是微波通信? 什么是卫星通信?你知道吗?你想知道吗?2n你使用了哪些通信终端和哪些通信网络? n什么是数据通信?什么是TCP/IP?协议栈?n信令有何作用?什么是七号信令? n什么是三网融合? n“一下代网络”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你想知道吗?3课程简介n n课程编号:课程编号:010277010277;理论总学时:;理论总学时:4848;学分:;学分:3 3分分n n先修课程:先修课程:通信原理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n n课程目标: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通信及相关知识;了解和掌握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理;了解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建立起通信系统与网络的基础框架;具备通信与信息系统中通信技术工程应用的专业基础知识。4课程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n n教材:教材:章伟飞 编著,现代通信技术基础,人民邮 电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n n参考书:参考书:张毅,郭亚利编著 ,通信工程(专业)概 论,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5现代通信技术基础教 材目录第1章 通信网络概述 第2章 接入网技术 第3章 交换技术 第4章 传输技术 第5章 电信支撑网 第6章 网际通信 第7章 通信新技术 6课程内容简介第一章 通信网络概述第二章 接入网技术第三章 交换技术第四章 传输技术第五章 支撑网第六章 网际通信第七章 通信新技术7课程特点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内容丰富专业性、技术种类多历史悠久、发展迅速难度总体要求不高,以了解为主8对同学们的一些要求 !1、认真听课,养成上课做笔记或批注的 习惯;2、课后看书、复习、做作业;3、课堂既要安静又要活跃;4、重理解、多思考、常答问;5、遵守请假制度;9课程学习成绩评价方法 平时作业15 平时考勤15% 课堂讨论发言、回答问题 10% 期末考试6010第一章 通信网络概述1.1 通信发展概述1.2 通信基本概念1.3 全程全网概念1.4 固定电话通信过程1.5 移动电话通话过程1.6 数据通信过程11第一章 通信网络概述本章内容提要:1. 通信的发展历史2. 目前的通信技术3. 基本的通信技术概念4. 通信系统中全程全网的概念和组成5. 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数据通信中通 信的过程121.1 通信发展概述1.1.1 通信的概念所谓通信是指通过某种媒质进行的信息传 递。什么是信息?对于信息的定义非常多,在 中国国家标准GB4894-85中关于信息的定义是 :信息是物质存在的一种方式、形态或运动 状态,也是事物的一种普遍属性,一般指数 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可以使消息中所 描述事件的不定性减少。那么,什么又是媒质呢?自从人类存在开始,通信就已经存在,通信的目的一 直没有发生过改变,变化的只是通信的方式。131.1.1 通信的概念什么是媒质?媒质即“介质”,当一种物 质存在于另一种 物质内部时,后者就是前者的介质。在通 信中所指的媒质 是能传输信息的渠道。如有线介质、无线 介质。其中铜介 质、光纤介质等属于有线介质,而空气则 属于无线介质。 141.1.2 通信的发展历史人类的通信从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人 与人之间的语 言、肢体交流就是最早出现的通信。通信的发展历史则可以分为古代通信和 近现代通信。在中国古代,飞鸽传书,烽火传信,利 用驿站的邮驿 系统、旗语等都是属于常见的通信方式。151.1.2 通信的发展历史 信鸽 甘肃玉门关 烽火台遗址 161.1.2 通信的发展历史苏州横塘千年古驿站 驿 使壁画 171.1.2 通信的发展历史法罗斯灯塔复原图 旗 语181.1.2 通信的发展历史近现代的通信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 两个阶段。第 一阶段是电通信阶段,第二阶段是电子信息 通信阶段。第一阶段的通信技术包括1835年莫尔斯 发明电报机, 并于1837设计莫尔斯电报码。 1876年贝尔发 明电话机,这 使得利用电磁波不仅可以传输文字还可以传 输语音,大大加 快了通信进程。1895年,马可尼和波波夫发明无线电设 备,从而开创了 无线电通信发展的道路。191.1.2 通信的发展历史莫尔斯人工电报机201.1.2 通信的发展历史近现代通信发展历史的第二阶段是电子 信息通信阶段。主要的通信技术有移动通信 技术,程控交换技术,传输技术,数据通信 与数据网技术,接入网与接入技术。四通八达的座机电话 灵活方便的手机电话 和绚丽多彩的电视画面 精彩纷呈的计算机互连网络Internet 近现代通信的常见方式包括: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计算机网络的产生,标 志着人类史上信息通信时代的到来。211.1.2 通信的发展历史【移动通信发展历史】 1928年,发明了工作于2MHz的超外差式无 线电接收机;1946年,贝尔系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 用汽车电话网,称为“城市系统”;20 世纪80年代中期,欧洲和日本纷纷建立 了自己的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1G系统 );1992年开始GSM(2G系统) 在全球范围内 迅速扩张;1995年ITU 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系 统)命名为国际移动通信2000(IMT-2000) 。221.1.2 通信的发展历史【程控交换技术发展历史】1878年就出现了人工交换机,借助话务员 进行人工话务接续。 1893年步进制的交换机问世,它标志着交 换技术从人工时代迈入机电自动交换时代。 1938年纵横制(cross bar)交换机被发明 ,相对于步进制交换机,提高了可靠性和接续 速度。231.1.2 通信的发展历史【程控交换技术发展历史】美国贝尔公司于1965年生产 了世界上第一台商用存储程序控 制的电子交换机(No.1 ESS),这 一成果标志着电话交换机从机电 时代跃入电子时代。法国于1970年开通了世界上 第一个程控数字交换系统E10, 它标志着交换技术从传统的模拟 交换进入数字交换时代。程控交换机241.1.2 通信的发展历史1880年,贝尔发明了一种利用光波作载波传 递话音信息的 “光电话”,这是光通信历史上的第一步。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Meiman)发明了 第一个红宝石激 光器。并证明了激光是一种理想的光载波。因 此,激光器的出 现使光波通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966年,英籍华人高锟博士首次利用无线电 波导通信原理,提 出了低损耗的光导纤维(简称光纤)概念。 1970年,美国首次研制成功损耗为 20db/km 的石英光纤,它 是一种理想的传输介质。同年,贝尔实验室研 制成功室温下连 续振荡的半导体激光器(LD)。从此,开始了光 纤通信迅速发展 的时代,因此人们把1970年称为光纤通信的元 年。【光纤通信发展历史】251.1.2 通信的发展历史光电话 红宝石激光器 光纤【光纤通信发展历史】90年代以来,第四代光纤通信系统已经实现了在2.5Gb/s速率 上传输4500公里和 10Gb/s的速率上传输1500公里的应用。261.2 通信基本概念通信是通过某种媒质进行信息传递。“ 信号”是信息 的表现形式,“信息”则是信号的具体内 容。通信的实 质是信号通过某种媒质进行传递。信号分为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两类。1.模拟信号:是指在时间和幅值上都是连 续变化的信号。l其特点是幅度连续 (连续的含义是在某 一取值范围内可以取无限多个数值)。如 常见的正弦波信号。1.2.1 信号类型271.2.1 信号类型2.数字信号:是指在幅值和时间两个方面都 离散的信号。l其特点是幅值离散(离散的含义是在某一 取值范围内可以取有限多个数值)。如常见 的脉冲信号 281.2 通信基本概念数字信号在性能方面优于模拟信号,但是 很多原始信号产 生时是模拟信号,所以要想使用数字信号 实现通信就需要 先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最常见的 模数信号转换方 法就是脉冲编码调制技术(PCM)。 PCM信 号的形成是模 拟信号经过“抽样、量化、 编码 ”三个 步骤实现的。1.2.2 脉冲编码调制(PCM)1.抽样:所谓抽样就是每隔一定的时间间隔抽取模拟信 号的一个瞬时幅度值(样值)。抽样频率fs取多大合适呢?应满足抽样定理。fs不是越高 越好,目前最常见的抽样频率是每秒8000次。抽取的样值 为8000个抽样值/s 。2930311.抽样抽样定理:如果一个连续信号f(t)所含有的 最高频率不超过fh,则当抽样频率fs2fh时, 抽样后得到的离散信号就包含 了原信号的全部信息。311.2.2 脉冲编码调制(PCM ) 2.量化:量化的意思是将时间域上幅度连续 的样值序列 变换为时间域上幅度离散的样值序列信号( 即量化值)。量化分为均匀量化和非均匀量化两种。若量 化间隔是均 匀的,称为均匀量化;还有一种是量化间隔不 均匀的非均 匀量化, 其量化间隔随信号幅度的大小不同 而相应调整。 非均匀量化克服了均匀量化的缺点。目前非均匀量化中的直接非均匀编解码法使 用较多。量 化级数共有256个。321.2.2 脉冲编码调制(PCM )3.编码:这里的编码指的是根据A律13折线 非均匀量化间隔的划分直接对样值编码,称为非均匀编码 ,接收端再进行非均匀解码,即直接非均匀编解码法。一路模拟信号在经过抽样、量化、编码以后所形成的PCM 数字信号带宽为:8000个抽样值/s8bit/每个抽样值64Kbit/sn编码即是将量化后的信号抽样幅值以二进 制数值来表示。n编码最多需要的二进制位数为log2N位,N 是量化等级数。n每个量化级别可编码为8个二进制数字信号 ,即8bit。331.2.3 多路复用技术1.基本概念在发送端将若干个独立无关的分支信号 合并为一个复合信 号,然后送入同一个信道内传输,接收端 再将复合信号分解 开来,恢复原来的各分支信号,称为多路 复用。多路复用的 原理示意图如下:最常用的多路复用技术是频分多路复用和时分多路复用,另外还有统计时分多路复用和波分多路复用技术。341.2.3 多路复用技术定义:FDM是把线路的通频带资源分成多个 子频带,分别 分配给用户形成数据传输子通路,每个用 户终端的数据 通过专门分配给它的子通路传输,当该用 户没有数据传 输时,别的用户不能使用,此通路保持空 闲状态。 FDM主要适用于传输模拟信号的频分制信道 ,主要用于电 话、电报和电缆电视(CATV)。在数据通 信中,需和调 制解调技术结合使用。 优点:多个用户共享一条传输线路资源。 缺点:给每个用户预分配好子频带,各用 户独占子频带,使得线路的传输能力不能充分利用 。2.频分多路复用(FDM)35图1-17 FDM原理示意图2.频分多路复用(FDM)361.2.3 多路复用技术定义:TDM采用固定时隙分配方式,即一条 物理信道按时 间分成若干个时间片(称为“时隙”),轮流 地分配给多个 信号使用,使得它们在时间上不重叠。每一 时间片由复用 的一个信号占有,利用每个信号在时间上的轮 流传输,在一 条物理信道上传输多个数字信号。 通过时分多路复用技术,多路低速数字信号 可复用到一条 高速数据速率的信道。优点: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