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4页
第2页 / 共64页
第3页 / 共64页
第4页 / 共64页
第5页 / 共64页
第6页 / 共64页
第7页 / 共64页
第8页 / 共64页
第9页 / 共64页
第1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罗盘的原理: 地球是一个大的磁场, 有两 个磁 极, 磁北极和磁南极, 如果将 一根 磁针水平地悬挂起来, 受地 磁场 作用地影响, 磁针的一端会 指向 磁北极, 另一端则指向磁南 极, 也 就是说, 磁针的指向是磁北 极和 磁南极的连线方向. 正是利 用这 个原理, 中国古代的人民发 明了 罗盘的前身, 即指南针, 罗盘 就是 利用磁针总是指向磁北极和 磁南 极的原理而设计制造出来的 . 地质罗盘仪罗盘的构造: 底盘: 它是一个磁性物质的金属体, 形如 一个中间是空的金属盒子 罗盘盖: 由磁性金属制作而成, 由一 个活页 与罗盘的底盘相连, 可盖在罗盘底盘 之上, 中间是空的, 里面镶嵌有一面圆形玻 璃镜子磁针: 为一黑色的长条形磁性金 属针, 两端是尖的, 磁针的中心位置放在底 盘中央 轴的一根顶针之上, 以便磁针能够灵 活地摆 动. 磁针的一端上缠绕有若干圈铜丝, 这一 端为磁南针, 简称南针, 磁针的另一 端未缠 绕铜丝, 是磁北针., 简称北针. 转动 底盘, 磁 针会发生摆动磁针制动器: 它使磁针离开中央 轴上的顶针并固定起来, 以便保 护顶针和部受磨损, 保持磁针的 灵活性, 延长罗盘的使用寿命底盘罗盘盖磁针 磁针制动器罗盘的构造: 刻度盘: 位于底盘内, 包括外圈刻度盘和 内圈刻度盘. 外圈刻度盘: 位于底盘的外圈, 是一个水平 刻度盘, 手持底盘, 罗盘盖朝向自己, 外圈刻度盘是 用来测量 地理方位和岩层走向及倾斜方向的 内圈刻度盘: 位于底盘盒的底面, 内圈刻度 盘是用来 测量坡度角和岩层的倾角的 水准器: 位于底盘内, 包括圆形水准 器和管 状水准器圆形水准器: 固定在底盘上, 为圆形, 其内 部 有一圆形气泡, 当气泡居中时, 表明罗盘的 底 盘处于水平状态管状水准器: 固定在底盘的测斜仪上, 其内 部有一圆 形气泡, 当气泡居中时, 表明罗盘的长边处 于水平状 态 测斜指针: 固定在底盘上, 是测量坡度角和 岩层面倾 角的指针, 在底盘的背面有一个黑色的金属 片, 移动 该金属片, 可以转动测斜指针, 指针所指的 内刻度盘 上的度数就是坡度角或倾角.外圈刻度盘内圈刻度盘圆形水准器管状水准器测斜指针(2) 岩层产状要素的测定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要素: 测量岩层走向:打开罗盘盖, 打开前方照准器, 松开磁针制动器, 用 罗盘底盘和盖的同一侧靠紧岩层面, 移动罗盘直至圆形水 准器气泡居中, 此时北针所指外刻度盘上的度数, 即为罗 盘前方照准器所指岩层的走向, 而南针所指度数则为后方 照准器所指岩层的走向, 二走向之间相差180度测量岩层倾向:打开罗盘盖, 打开前方照准器, 松开磁针制动器, 用罗 盘底盖贴在岩层面上, 前方照准器对准岩层倾斜方向, 移动罗盘 的底盘使之处于水平状态, 直至圆水准器中气泡居中, 此时, 磁 北针所指外圈刻度盘上的度数即为岩层面的倾向.测量岩层倾角:打开罗盘盖, 打开前方照准器,用罗盘底盘和罗盘盖 相同的一侧贴在倾斜岩层面上, 并使之平行倾斜岩层面的倾斜 线, 用手指拨动底盘背后的黑色金属手柄, 直至管状水准器中气 泡居中, 此时, 测斜仪指针所指的内圈刻度盘上的度数就是倾斜 岩层面的倾角.岩层产状要素的表 示方法 方位角表示方法: 一般只测量和记录 岩层的倾向和倾角, 例如: 20527 象限角表示方法: 以北和南的方向作 为0 度, 一般测量和 记录岩层的走向, 倾 向和倾角, 例如: N65W/ 25SW即岩层走向 为北偏西65, 倾角 为25, 岩层向南西 倾斜 N 0E 90W 270S 180北极南极NWNESW SE 褶皱的规模褶皱的形状千姿 百态, 复杂多样。 褶皱的规模差别极 大, 小到岩石手标 本或显微镜下才能 观察到的微型褶皱, 大到只有在卫星照 片上才能完整地观 察到的区域性大型 褶皱。第四章 褶 皱小型褶皱第四章 褶 皱航空照片拍摄到的褶皱研究褶皱构造的意义研究褶皱构造的形态、 规模、分布、组合特征以及 褶皱构造的形成方式和时代 , 对揭示一个地区地质构造 的形成规律和发展历史具有 重要意义, 许多矿产在成因 上与褶皱有关, 矿体的产状 和空间分布也与褶皱构造密 切相关, 有的矿体本身就是 褶皱层。褶皱构造还对工程 地质和水文地质有着不同程 度地影响第四章 褶 皱(四) 褶皱形态的基本形式:褶皱的形态多种多样, 但主要的基本形式为背斜和向斜, 另外 还有其它形态的一些褶皱:1. 背斜: 岩层变形向上弯曲, 其核心部位的岩层时代较老 , 两侧岩层的时代依次变新。2. 向斜: 岩层变形向下弯曲, 其核心部位的岩层时代较新 , 两侧岩层时代依次变老。第四章 褶 皱背斜向斜1第四章 褶 皱(五)褶皱要素:为了正确地描述和 研究褶皱, 首先要了解 褶皱的各个基本组成部 分(也就是褶皱的要素) 以及各组成要素的相互 关系,褶皱的主要要素 有:1. 核部:指褶皱中心 部位的岩层,简称核。2. 翼部: 指褶皱核部 两侧的地层, 简称翼。第四章 褶 皱核部翼翼3. 枢纽: 在褶皱的横剖面上, 同一褶皱岩层的各 最大弯曲点的连线叫枢纽。枢纽是一条线。 4.轴面: 一个褶皱内各相邻褶皱面上的枢纽连成的 面, 它是大致平分褶皱两翼的对称面。第四章 褶 皱核翼翼轴面岩层面枢纽轴面第四章 褶 皱(二) 褶皱形态的 描述: 1. 根据褶皱的轴面产 状和两翼岩层产状, 褶 皱可以描述为: (1) 直立褶皱: 褶皱 轴面直立或近于直立, 两翼岩层产状倾向相反 , 倾角相等或近于相等直立褶皱第四章 褶 皱(2)斜歪褶皱: 褶皱轴 面倾斜, 两翼岩层倾向 相反, 但倾角不等, 一 翼稍陡, 另一翼稍缓。 (3)倒转褶皱: 褶皱轴 面倾斜,两翼岩层向同 一方向倾斜,一翼岩层 正常, 另一翼岩层倒转 。 (4) 平卧褶皱: 褶皱轴 面水平或近于水平, 一 翼岩层正常, 另一翼岩 层倒转。 (5) 翻卷褶皱: 轴面弯 曲的平卧褶皱。直立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第四章 褶 皱4.2 褶皱的几何形态及褶皱的描述4.2.2 褶皱形态的描述:4.2.2.1 横剖面上褶皱形态的描述:1. 根据褶皱的轴面产状和两翼岩层产状, 褶皱可以描述为 : 直立褶皱第四章 褶 皱4.2 褶皱的几何形态及褶皱的描述4.2.2 褶皱形态的描述:4.2.2.1 横剖面上褶皱形态的描述:1. 根据褶皱的轴面产状和两翼岩层产状, 褶皱可以描述为 : 斜歪褶皱第四章 褶 皱4.2 褶皱的几何形态及褶皱的描述4.2.2 褶皱形态的描述:4.2.2.1 横剖面上褶皱形态的描述:1. 根据褶皱的轴面产状和两翼岩层产状, 褶皱可以描述为 : 倒转褶皱第四章 褶 皱4.2 褶皱的几何形态及褶皱的描述4.2.2 褶皱形态的描述:4.2.2.1 横剖面上褶皱形态的描述:1. 根据褶皱的轴面产状和两翼岩层产状, 褶皱可以描述为 : 平卧褶皱第四章 褶 皱圆弧褶皱第四章 褶 皱尖棱褶皱受 力 示 意 图第六章 断 层一、 断层要素和位移(一 ) 断层(几何)要素断层面 断层是一种面状构造,断层面是一个将岩 块或岩层断开顺着滑动的破裂面。因此断层的空间位 置由其走向、倾向和倾角来加以确定。断层面往往不是一个简单平直的面,而是在走向、 倾向甚至倾角都会发生变化的曲面,或者是一系列断 裂面和次级破裂面组成的(断层)带。断层线是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断层在地表的出 露线。第六章 断 层断盘 断层面两侧沿断层面发生位移的岩块。1.下盘;2.上盘;3.断层面断层面倾斜情况下: 上盘 断层面上侧的断块 下盘 断层面下侧的断块断层两盘相对滑动情况: 上升盘 相对上升的断块 下降盘 相对下降的断块第六章 断 层1. 断距被错断岩层在两盘对应(标志)层之间的相对距离断距。 在垂直岩层走向和垂直断层走向的剖面上各种断距是不同的。垂直岩层走向剖面上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 对应层的垂直距离(ho)。铅直地层断距断层两 盘上对应层的铅直距离 (hg)。水平(地层)断距断层 两盘上对应层的垂直距离 (hf)。第六章 断 层(二) 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分类1. 正断层 2. 逆断层 3. 平移断层正断层上盘相对下盘向下滑动的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第六章 断 层1. 正断层 2. 逆断层 3. 平移断层(二) 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分类逆断层断层上盘相对下盘向上滑动的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第六章 断 层1. 正断层 2. 逆断层 3. 平移断层(二) 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分类平移断层断层两盘顺断层面走向相对滑动的断层 ;水平错动第六章 断 层地堑 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的相向倾斜的正断层组成,两条断层之间为共同下降盘之组合。也可以是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的相向倾斜的阶梯状断层组成。地堑第六章 断 层地垒 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的反向倾斜的正断层组成,两条断层之间为共同上升盘之组合。也可以是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的反向倾斜的阶梯状断层组成。地垒组合与地堑组合正好相反。地垒第六章 断 层裂谷 裂谷构造是区域伸展隆起背景下形成的狭长断陷、切割深、发育演化期长的大特大型正断层地堑组合型式。它是全球板块构造的一种类型。裂谷有如下的一些主要特征:东非裂谷第六章 断 层五、 断层观察和研究断层研究尽管有不同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但野外观测一直是断层研究的基础和主要 方式。断层观测主要内容包括:断层的识别(确定断层的存在)、断层性质的确定和断层形成时代、活动演化等方面。第六章 断 层(一) 断层的识别1. 地貌标志构造地貌是确定断层存在的重要标志,构造地貌包括由挽近时期断层活动直接形成的动态构造地貌和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断层经外营力塑造的静态构造地貌。它们都能清楚地显示断层的存在,为观察和确定断层提供了重要线索。第六章 断 层(1) 断层崖 通常是挽近活动断层面形成的陡崖。正断层相对容易形成,发育于盆地、平原与山地(脉)之间。滇池断层崖华山断层崖断层崖第六章 断 层第六章 断 层(2) 断层三角面 通常是挽近活动断层面形成的陡崖受与崖面垂直方向的水流侵蚀切割、形成的沿断层走向分布的一系列三角形陡崖。也发育于盆地、平原与山地(脉)接合部。第六章 断 层(3)错断山脊 通常是挽近平移活动断层相对平移错动,造成某一方向的山脊发生突然的、有规律的错断。错断山脊第六章 断 层第六章 断 层(4)横切山岭走向的平原 与山地的接触带第六章 断 层(5) 串珠状湖泊洼地由大断层引起的断陷或破碎带形成的湖泊、洼地,在走向上呈线状、串珠状分布,单个湖泊、洼地也具有定向的特点。直线状洼地直线状洼地第六章 断 层(6) 带状分布的泉水泉水(点)呈带状、线状分布也是断层存在的标志之一,温泉一般是现代活动断层重要证据。断裂活动形成的窜珠状泉水第六章 断 层(7) 错断的水系、河流断层的存在常常影响水系的发育,引起河流的急剧转向、甚至切断河谷。水系异常弯曲水系异常弯曲第六章 断 层水系同步弯曲水系同步弯曲第六章 断 层第六章 断 层2 地质标志(1) 错断线状、面状地质体先于断层形成之前的线状、面状地质体(如地层、矿层、岩脉、侵入接触面、劈理或相带界线)被之后断层切割后,在平面、剖面上突然中断、错开而不连续现象。第六章 断 层(2) 构造强化 在一套正常地质体中,突然出现诸如产状的急变、多变 、变陡,节理化、劈理化和片 理化密集带的出现,小褶皱的 剧增等现象。构造透镜体的出现也是断层引起的构造强化的一种表现。包括由 节理递进变形(构造强化)形成的平列状透镜体和由断层错动形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