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0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3页 / 共40页
第4页 / 共40页
第5页 / 共40页
第6页 / 共40页
第7页 / 共40页
第8页 / 共40页
第9页 / 共4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六讲 近代中国经济与生活合理编排,有效备考。1. 课程标准及考纲解读 2. 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3. 基础知识清单4. 重难点精讲5. 巩固与提升另配有(冲刺练)每讲训练及模拟试卷另配有(答案与解析)艺考生朋友,我的特点就介绍到这 了。来吧,及时拥抱我,大胆地走进我 的空间,让我们携手走进大学校园。第一部分:课程标准及考纲解读 【课程标准】 1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 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 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 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 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 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第一部分:课程标准及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 1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考纲解读】 结合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考纲的要求,本单元复习中应抓 住以下重点: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及其原因;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过程及其地位;中国近代社会生 活变化情况及其原因、特点等。核心问题是近代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状况。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一选择题部分 (2011年广东文基15)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 ,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 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 反映了( )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解析:从政府对创办实业人士的重视,可以明显看出商人地位的提 高。答案:B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二非选择题部分 1.(2014广东高考文基38题)(节选)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 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 , 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 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 材料二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 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 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8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 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7分 )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解析:本题主要考察考生辨识史料的能力。第一问从开放海禁后不同地 区小农经济受冲击的不同程度归纳观点:材料一认为小农经济受外来商 品冲击而解体,材料二则认为河北元县自然经济仍占主要地位;第二问 进一步分析两则材料观点的局限性:第一则材料似有夸大之意,而第二 则材料只是反应局部地区,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发 展存在不平衡性的特点。解题时考生要注意题头的提示,即学会从不同 的角度评价同一个历史事件,从而弄清认识的本质。 参考答案:(25分) (1)特征: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4分) 不同:材料一: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 材料二: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4 分) (2)局限:材料一有夸大之处; 材料二只反映局部。(4分) 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3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 情给分。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2(2013年广东文基39题)(25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 、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 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出现了 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 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收。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 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 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郭嵩焘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 (中国专注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 发展?(4分) (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 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10分)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 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 (4)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收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 ) 解析:本题考察不同时期或不同政治人物对洋务运动的认识和评价。第(1 )问考察知识再现能力,比较简单。解答第(2)问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弄 清两者的差异主要在于对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中的“体”的不同看法,刘 锡鸿认为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而郭嵩焘认为西方政教是“本”,应学习 西方政治制度。解答第(3)问的关键在于弄清这种观点的变化是由于从文 革时期的“左”倾错误到80年代拨乱反正思想解放的结果。通过以上分析, 弄清历史的认识受到作者阶级立场、思想观念以及所处时代环境的影响即 可。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参考答案:(1)中体西用;(2分)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 (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 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5分) 郭嵩焘认为西方政教为本,西方技术为末;反对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技 术而忽略学习西方的政教;主张向日本那样全面学习西方,不仅学习西 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5分) (3)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学术上双百方针遭到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双百方针得到恢复,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 (4)历史认识受到认识者的立场、思想观念和所处的时代环境。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3(2012年广东文基38)(节选)(25分)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 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 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经入一人家,观其 日常所赋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而八九。 ” (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 历史关联。(9分) 解析:本题考察中国传统手工业破产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不难作答 。要注意的是题目强调与工业革命的联系,所以不要忘记在答案中打 上工业革命的印记即可。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参考答案:(2)旧工业指中国传统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的传统手工业。 联系:清末西方已经展开工业革命,随着 西方的入侵中国,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国传统手 工业,导致其逐渐瓦解;近代中国受到西 方工业文明的影响,逐渐兴起洋务运动与 民族工业,也冲击中国小农经济。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4(2011年广东文基39)(节选)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 ”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 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 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 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 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 原因。(6分)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解析:本题考察30年代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完 成答案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材料中第一小段提到“苏俄成功之秘 诀”,联系苏俄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可知是受到了苏俄的影响;材 料中第二小段提到“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下的中国”,联系 此时国内国共两党的军事斗争及国际上日本不断侵华的史实,可得 出此时的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现实;材料中第三小段提到“放任经 济的末日到了”,联系此时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说明 这种思想受到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参考答案: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自由放任政策破产(2分) ;苏联计划经济取得巨大成就(2分);中国内忧外患(2分)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5(2010年广东文基38)(节选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群体 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下列问题。 (3)近代中国工人群体产生于19世纪中期。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 级为何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分) 解析:考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独立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涉 及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生依据所学即可回 答。 答案:五四运动前,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考题解读】 从近年广东高考文基试题来看,本讲内容是高考必考 内容,考点主要涉及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如2012年题考 中国传统手工业破产的原因;中国近代新经济因素的发展及其对传统 社会产生的影响,如2013年题考洋务运动及其不同时期的评价,2011 年题考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及30年代中国兴起的计划经济思潮 的原因,2010年题考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工人阶级壮 大并登上历史舞台等。从题型上看以非选择题为主。综合以上考题内 容,本单元的复习应重点理解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原因及影响;中国不同时期经济的特征 及原因等。特别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为解答主观题打好基础。本单元 的学习还要注意知识的联系,尤其应把握近代经济的发展变化对近代 中国重大政治事件和中国近代社会生产变化的影响,学习中应联系维 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具体的史实进行分析。 还要说明的是:关于近代社会的变化这一考点,虽然近几年高考中并 没有太多直接命题,但本单元内容在高考中进行命题的可能性不断增 大,命题方式一般会从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入手,从而切入近代重大 政治事件或近代社会经济变化的考查,所以考生在复习中也要稍作注 意。而对于基础较差的艺考生来说,社会生活的内容也可依据个人情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