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4页
第2页 / 共54页
第3页 / 共54页
第4页 / 共54页
第5页 / 共54页
第6页 / 共54页
第7页 / 共54页
第8页 / 共54页
第9页 / 共54页
第1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卷讲评1、A 2、B 3、B 4、C1、A【解析】 B项, 笨拙zhuC项、跻身文坛 j D项、档次dng2、B A.帐账 ;C.旗棋 D. 拌绊3 B( B项成分残缺,“总结”缺 宾语中心词4、C(1)“晚风”紧承上文的“夕 阳”;“看”与下文的“听”衔接 自然。(2)上文强调王维“擅长以 绘画之理融通于诗”的特点,所以 下文衔接句应着眼于“诗”文言文阅读 5、D 6、A 7、C 8、B5D (薄:逼近、迫近) 6. A而 1、代词,通“尔”、“你”。 2、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递进: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于是”,或不译。例 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3、复音虚词(不译)【而已】 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1)民困而不知救2) 敏而好学3)面山而居4)温故而知新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7) 诸人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 各慑恐8)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9)一人、一桌、一椅而已。 表承接,“就”“接着”、“然后”表修饰,可不译或译为“地”。表并列表转折,“但是”、“却”。表递进,“并且”或“而且”表假设:“如果” 表因果,“因而”。第二人称代词 “罢了”。 者 1、“者”字结构,的人(物、事、情况等); 2、用在判断句中表提顿,可不译 。者也 3、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4、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 ”“件事情”。 5、定语后置的标志,相当于“的”。1、虽欲言,无可进者 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3、今者项庄拔剑舞 4、求人可使报秦者试一试 “者”字结构用在判断句中表提顿定语后置的标志,相当于“的”语助焉 1、兼词,相当于“于此”“于是” “于之” 。 2、代词,(1) 人称代词“之” (2)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3、语气助词(在句末),可不译 。 4、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 “地” 1、于是余有叹焉 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硿硿焉 3、且焉置土石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5、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试一试语气助词“的样子 哪里 “于之” 人称代词“之” 于 1、介词(+宾语)(1) 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对象、方式等 ,可译为 “在”“到”“向”“从” “对”“ 对于” “比” “到”“自” “跟”“同” “ 给”“由于”等。(2) 表被动,译为“被”。 2、复音虚词“于是” (1)句首表承接或因果关系,古今同义 (2)在谓语前后可译为“在这”“从这” 3、通“吁”,语气词 解释下列句中“于”的用法。 (1)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6)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7)业精于勤荒于嬉 (8)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被对,对于 通“吁”,语气词被于是从,比由于在这 5D (薄:逼近、迫近) 6. A(A 均为转折连词,但,却。B项 代词,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词。C项 句末语气词,呢;代词,相当于 “之”D项 介词,在;介词,表被动,被。 )7 C( 原文说的是“受其餐而辞 其璧”)8、B9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在上 面放了一块玉璧,晚上派上送给晋公子。(得 分点“餐”“(于)其上”介词结构后置、省 略,“遣”,句意各1分。) 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我将杀掉他陈尸示众 。(注意“悬”“且”句意各1分。)请在您住的巷门上做好标记,我将据此下达 命令,使军队不敢去侵犯。(注意“表”“以 为令”句意各1分。) 什么叫国小无礼?过去晋公子重耳出逃在 外,路过曹国,曹君趁他脱去上衣时偷看他的 骈肋。嫠负羁和叔瞻在前侍奉。叔瞻对曹君说 ;“我看晋公子不是平常的人。您对待他没有 礼貌,他如有机会回国成为君主而发兵,那就 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曹君 不听。嫠负羁回家,脸上不高兴,他的妻子问 他说;“您从外面回来,带着不高兴的神色, 为什么?”负羁说:“我听说,有福轮不到,祸 来牵连我。今天国君召见晋公子,待他没有礼 貌。我也在跟前,因此不高兴。”他的妻子说 :“我看晋公子像大国的君主,他的随从人员 像大国的相国。现在他困窘逃亡,路过曹国, 曹国待他没有礼貌。 他如果返回祖国,必会声讨对他无礼的人 ,那曹君就是第一个了。您为什么不先把 自己和曹君区别开呢?”负羁说:“好吧。 ”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在 上面放了一块玉壁,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 。公子见了使者,拜了两拜,留下饭而谢 绝收壁。晋公子从曹到楚,从楚到秦。到 了秦国三年,秦穆公召集群臣商量说:“ 过去晋献公和我结交,诸侯没有不听说的 。献公不幸死去,已十年上下了。继位的 儿子不好,我怕他会让晋国的宗庙得不到 洒扫而社稷得不到祭祀了。像这样如果还 不设法使晋国安定下来,就不符合与人交 往的原则了。我想帮助重耳让他回晋国, 怎么样?”群臣都说:“好。” 穆公于是发兵,用兵车五百辆,精骑二千,步 兵五万,帮助重耳回到晋国,成为晋君。重耳 登基三年后,就发兵攻打曹国了。于是派人告 诉曹君说;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我将杀掉他 陈尸示众。”又派人告诉嫠负羁说;“大军迫 近城池,我知道您不会反抗我。请在您住的巷 门上做好标记,我将据此下达命令,使军队不 敢去侵犯。”曹国人听到后,率领他们的亲戚 去依附嫠负羁住地的有七百多家。这就是礼的 作用。所以,曹是小国,夹在晋、楚之间,君 主的危险就像叠起来的蛋,却用无礼来待人, 这就是他绝命的原因。所以说,国家弱小无礼 ,不听谏臣的劝谏,就是绝命的形势。 寒食 王禹偁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注:淳化二年,王禹偁由汴梁至商州任团练 副使。撰碑钱:替别人写墓志铭的稿费。 (1)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诗(2) 结合全诗内容,赏析诗歌首联中的“亦”字 。 (1)律诗(七言律诗)(1分) (2)亦就是“也”,蕴含了一种无奈(1分 ):承认山里风光确实好,但和以前的生活 环境比有落差。(1分)“亦”字用来含蓄 委婉,耐人寻味。(1分) (3) 全诗蕴含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试作 分析。 (4分) 3)对商山风光的喜爱(1分),劝 勉自己不必惆怅(1分),落寞无奈 (1分)结合诗句具体赏析(1分) 。 诗歌颔联、颈联是从哪两个角度、 用什么手法写山里风光的? 角度:人的活动,自然风景; 手法:动静结合、对比。 。 北宋文学家王禹偁因得罪宋太宗于991 年被降职到商州做了团练副使,他写 了一首别开生面的寒食。诗人饶有兴致地描写商州的自然景 色和风土人情,动静结合,远近相适 ,色彩明丽,格调清新,充满了浓郁 的生活气息。最后还不忘作自我安慰 ,心酸内含,一种微怨之情在不经意 间流露于笔端,使人味之无穷。 “商山”即商州,在陕西省。“可怜”是可爱的意 思。这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当地的风光。今 年寒食在商山,也就是说去年寒食在宋都注梁。淳 化二年(991)王禹俩因为徐铱辨诬获罪宋太宗,从 知制浩的位置上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团练使与团 练副使是武官,在宋团练副使为安置贬官的无 职闲官。他从繁华的京都贬到这荒僻的111城,从 清要的皇帝代言人降为闲员团练副使,这个落差很 大,生活和感情上难免有无可奈何的苦闷, 首联写 自己被贬官的心情,“忆昔西都看牡丹,稍无颜 色便心阑。而今寂寞山城里,鼓子花开亦喜欢。 ”作者这几句诗就是最妙的解说词。今昔的强烈 对比,怎不惹起诗人无限的惆怅呢? 颔联的句法是套用杜甫江村中的“老 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句式 ;颈联写的是“草树沐新雨”和“依依墟 里烟”两种境界。中间两联对仗是山里寒 食风光的具体描绘,写得很有特色,笔法 也很老到。尤其是颈联,比起“草树沐新 雨”和“依依墟里烟”这两句更有韵味, 更富诗家语。诗人偏偏不说“草树”,而 说“绿”;不说“墟里烟”,而说“乍禁 烟”,既含蓄,又使形象显得更为突出。 用这样的语言去写才叫做写诗,懂得这样 去鉴赏才算是会读诗。 尾联是反语,是牢骚语,虽然嘴里 说“莫惆怅”,心里早已是“因思 世事悲心事,更听风声杂雨声”。 靠替人写碑文,写墓志铭得来的钱 买酒喝,要不然“酒债寻常行处有 ”,这过的是什么日子!“犹有” ,看似旷达,实为愤激,里面藏有 多少潜台词呵。 11 (1)目眇眇兮愁予 洞庭波兮木叶下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死当结草 臣不胜怖惧之情 现代文阅读12、A 13、C12 A( B强加因果,C 曲解文意,是为了 论述“如果我们能这样说,我们就是幸 福的”D原文是“不能积极产生幸福,却 能帮助你达到幸福”)13、C 解析:A曲解文意,从原文的“ 且就令“瞬间”能够加以巩固,它所给 予我们的幸福,亦将因新故事的发生而 归于消灭”,可以看出长久的幸福是不 可能的。B 以偏概全,真病的人就不是 。D以偏概全,原文是“往往是” 14.不幸的原因有 接踵而至的灾祸与疾病; 爱情、事业、行动等的失败(或因野 心和贪心和别人产生冲突); 自我的冲突; 幻想危险的未来(或幻想未来:在危 险未曾临到先自害怕,先自想象危险的 境况)。 (每点一分,共4分)我没有病15、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看,小说结尾画 线句在作品中有什么作用?(4分) 呼应了题目“我没有病”引发读 者思考谁才是真正有病的人(2分) 办公室真正的主任现身,进一步 解开了读者对主人公身份的疑惑。 (2分)16、小说以“我没有病”为题,有何用 意?(5分) 点明了矛盾冲突的焦点谁有 病,(3分) 起到了引人深思之效,让人警惕 。(2分)17、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奇特的情节 设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1)小说开头没有交代“他”的身份,而是写“他 ”来到办公室安排工作,接待来访的人,怒斥企 图行贿的人,接听电话,制造了“他”是不是局 长的悬念。小说最后点明“他”不是局长而是病 人。 (3分)(2)这样设置悬念的好处:使故事扑朔迷离, 情节曲折;使主人公这个人物形象更具传奇色彩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分)1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他”以 及“睡眼惺忪、大腹便便的家伙”这两个人 物形象,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小说主人公,他坚持社会公平与正义,是一个 灵魂健康的人;那个“睡眼惺忪,大腹便便的家 伙”,他才是一个病入膏肓的家伙,作者用他来 隐喻社会中的病态现象。(4分) 联系现实略。(2分)(注意:谈自己的看法时 ,考生可以从现实入手,首先分析这两种不同类 型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分析他们的表现对社会的 作用或危害,最后得出结论。在分析结论时,应 与小说的主题保持一致。) 在长沙世界之窗,有网友拍到的惊人一幕: 一名年轻女 子骑上毛主席塑像照相。一名年轻女游客在同伴的帮助下爬 上毛主席雕像,并骑在雕像的肩膀上拍照。19日,网友“沉 默的麻雀”在某论坛上发出题为“一个可耻的中国人”的帖 子,该帖点击率已飙升至15000余人次,同时,全国各地的 网站纷纷转载该帖。该女子的行为引来网友的一片讨伐之声 。有人甚至提出要“人肉搜索”出这个“脑残”。从论坛发 布的两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