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9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5页 / 共39页
第6页 / 共39页
第7页 / 共39页
第8页 / 共39页
第9页 / 共39页
第1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一轮评估指标体系解读汇报人:刘跃南2009年3月汇报提纲一、新评估方案的基本点二、新评估指标体系简介三、内涵建设与评估指标-新方案的基本观点-新方案的实施要点-新方案的操作难点-新方案的准备重点一、新评估方案的基本点旧方案的不足与问题1、理念亟待更新(类型、内涵、创新) 2、评估目标重心漂移(鉴定、优秀)3、评估主体单一(单一、错位)4、评估指标刚性过大未考虑地区差异;未考虑行业、专业差异5、评估方法刻板形式过重,导致疲于应付考察过宽,导致缺少“灵气”访谈不透,导致缺少“整体”6、信息缺陷缺少即时性 缺少原始性缺少动态性 缺少比较性缺少透明性贯彻16文精神、重在建设构建信息平台、重在保持强调平等交流、重在探究量化少规则粗、突出一个(一)新方案的基本观点内涵常态原因活字加强16号文件学习重视专家队伍建设编制符合地方需要的评估细则全面推行数据管理平台(二)新方案:实施要点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贯彻科学 发展观、落实“16号文”,扎实推进高职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目标,组织新方案的 宣传和实施。加强16号文件学习重视专家队伍建设编制符合地方需要的评估细则全面推行数据管理平台(二)新方案:实施要点要点: (1)突出高职教育理念的更新 (2)突出方法的科学性 (3)强调“平台”的核心功能 (4)强调专家的自身素养 (5)强调院校的主动参与 (6)强调在“实操”中培训加强16号文件学习重视专家队伍建设编制符合地方需要的评估细则全面推行数据管理平台(二)新方案:实施要点要点: 评估基本门槛的设定;评估结论与导向重点; 评估专家队伍的组成;评估时间及操作程序; 评估操作基本规范等。加强16号文件学习重视专家队伍建设编制符合地方需要的评估细则全面推行数据管理平台(二)新方案:实施要点要点: 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常态)-公开、透明、开放; 要求所有高职院校均要使用数据库。新方案对评估专家的要求更高:-内涵、方法及经验1.专家阅读资料:依据学校提供材料及数据平台,了解学校情况,发现亮点和查找不足-(从果开始); 2.专家预备会议:交流情况,明确分工, 探究问题,明确重点-(果);3.专家个人策划:交流重点(工作思路、访谈提纲)-(探因途径);4.专家分组工作:(平等交流、方法灵活)-(探因);5.专家组会议:交流讨论情况、专家各自评价、汇总结果、讨论评估结论和反馈意见-(因)。6.专家意见反馈: 专家组意见、专家个人意见.(三)新方案:专家操作要点1. 构建基础数据平台,并将相关资料归档; -(常态化、长效机制) 2. 对照“门槛”条件,完善硬件建设; 3. 全面学习16文,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深化改革; 4. 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加 强专业建设(专业优化、模式、课程、教学团队、 校内基地); 5. 以评估为契机,全面规范教学管理(完善“四个体系”); (四)新方案:学校准备重点二、新评估指标体系简介评估文件与要求教育部教高20085号文广东省粤教高2008130号文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体系设计思想评估指标体系 广东省评估实施细则( 指标体系与评估结论) 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思想指导思想n 1. 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基本教学质量。n 2. 促进院校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n 3.落实教育部教高200616号)的精神,把工作重心放到 内涵建设上来。基本任务n 1. 围绕影响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对人才培 养工作的主要方面做出分析和评价。n 2. 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学校加大对工学 结合改革的投入,使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学校 的自觉行动评估指标体系1. 以运行状态信息平台为基础2. 突出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方面(1)领导作用 (2)师资队伍(3)课程建设 (4)实践教学(5)特色专业建设 (6)教学管理(7)社会评价3. 评估指标体系构成主要评估指标;关键要素;重点考察内容逻辑体系重点考察内容 果关键要素 因主要评估指标 效二、新评估指标体系简介评估文件与要求教育部教高20085号文广东省粤教高2008130号文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体系设计思想评估指标体系 广东省评估实施细则( 指标体系与评估结论) 三、内涵建设与新评估指标教育部16号文件要点及关键词教育部贯彻16号文的主要措施“16号文”的要点及关键词n1明确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n2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合作;n3育人为本,强化职业道德 ;n4专业改革与建设:以区域服务为重(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n5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的切入点;n6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 选取、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强调与行业合作开发);n7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n8 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 n9 工学结合,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比例,强调半年顶岗实习 ;n10校企合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n11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n12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重视实践教学管理 ;n13示范院校建设,强化服务社会; n14领导能力建设,增强战略思维和科学决策能力 。教育部贯彻“16号文“的主要措施全方位、系统推进:建设100所示范性院校;建设1000门高职“工学结合”精品课程;建设一批实训基地;表彰“教学名师” 、“优秀教学团队”;启动新的评估方案,开展评估工作;组织全国性技能大赛;三、内涵建设与新评估指标重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6看)n看“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宏观设计” n看“课程中观设计” n看“课程微观教学设计与实施” n看“教学团队建设” n看“校内教学的环境建设” n看“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要点: 人才培养方案及重点专业剖析 (1)专业设置与定位 (2)课程设置与理念? (3)课程体系的构建? (4)课程目标与内容选择? 剖析 指标关键剖析 要素要点说明1. 专业 定 位 和 人 才 培 养 模 式1.1专业设 置与定 位专业名称规范、科学;专业设置的针 对性、灵活性、适应性;合作企业或 社会用人单位参与专业建设。1.2专业建 设规划 与实施专业建设规划符合学校整体发展规划 ;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具体,措施得力 ;能辐射带动相关专业发展。1.3人才培 养模式 改革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知识、能力、素 质结构合理;把工学结合作为改革的 切入点,充分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 职业性的要求。评估指标要求评估指标要求评估指标要求评估指标要求主要评估 指标关键要素说 明建议重点考察 内容数据库相应 编号5特色 专业建设5.1特色从建设目标、培养模 式、课程体系与教学 内容、实践教学、教 学设计与教学方法、 师资队伍、社会服务 等方面体现出的特色 。专业设置 特色专业建设 规划 现场专业剖析7 (专业)国家精品课程标准国家精品课程标准课程宏观设计-课程设置(10分)课程定位(性质与作用)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 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 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 且与前后续课程衔接得当。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 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颠覆性、突破性、结构性关键词: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真实的工作环境双师团队n看“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宏观设计” n看“课程中观设计” n看“课程微观教学设计与实施” n看“教学团队建设” n看“校内教学的环境建设” n看“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要点: 1.体现工学结合深度 (1)对“工学结合”认识; (2)课程本质变化(突破性); (3)课程开发水平: 2.学习情景设计(大纲) (1)设计理念与思路; (2)“学习情景”载体的选择; (3)内容序化及体系的科学性;三、内涵建设与新评估指标重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6看)评估指标要求评估指标要求主要评估 指标关键要 素说 明建议重点考察 内容数据库相 应编 号 3.课程建 设3.1 课程内 容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的任职要求,参 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设置课程体系和选择 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目标 校企合作开发 课程7.2 7.53.3主讲 教师基础性课程以具有专业背 景的校内专任教师主讲 为主;实践性课程主要 由企业、行业技术技能 骨干担任的校外兼职教 师讲授为主。授课教师情况6.1 6.27.2 课程设置 ; 7.5 产学合作; 6.1校内专任教师情况 6.2校内兼课人员情况 国家精品课程标准国家精品课程标准课程中观设计-课程内容选择与表现(25分)内容选取 (针对性和适用性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 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针对性),并为学 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适用性)。 内容组织 (组织与安排)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 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 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 合理。 表现形式 (教材及相关资料 ) 选用先进、适用教材,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 教材,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 资料齐全,符合课程设计要求,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工学结合课程的本质变化?行动导向、体验性学习关键词:工作流程、学习情景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见案例)工作过程采用行动导向理论进行课程开发,其体 系结构和内容结构都发生根本性变化n看“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宏观设计” n看“课程中观设计” n看“课程微观教学设计与实施” n看“教学团队建设” n看“校内教学的环境建设” n看“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各教学环节中 (1)教学设计; (2)教学方法与手段; (3)教学实施环节; (4)课程考核; (5)15分钟教学录像二、内涵建设与新评估指标重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6看)评估指标要求评估指标要求主要评估 指标关键要素说 明建议重点考察 内容数据库相 应编号3.课程建 设3.2教学 方法 手段能有效设计“教、学、 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 方法;教学手段灵活 多样,能有效应用现 代信息技术进行模拟 教学;考核方式灵活 、恰当。课程教学设 计教学方 法、手段 考试/考核 方法授课 地点7.23.4教学 资料选用优秀新版教材; 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 实训教材;教辅资料 充足,手段先进。选用教材校企合作开 发教材馆 藏图书资 料校园网7.2 7.5 3.2 3.47.2 课程设置 ; 7.5 产学合作; 3.2 馆藏图书资料 ;3.4 校园网 国家精品课程标准国家精品课程标准课程微观设计-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20分)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 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 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职教本质属性)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 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 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对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效果 的评价进行合理设计(职教规律探索)教学手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 会、虚拟企业、虚拟车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