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1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8页 / 共31页
第9页 / 共31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热点总结与高考预测(三)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数量关系 【命题研究】1命题特点与“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数量关系”有关的题目在各类考题中频繁出现,在高考中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试题多借助图像、坐标图等形式创设新情境,综合考查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2备考策略 (1)知识整合: 减数分裂常作为综合考查的背景材料或原理,需注意与其关系密切的知识点,如有丝分裂、遗传基本规律、育种、生物进化等之间的整合。 (2)识图与绘图: 复习中可尝试对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等数量变化规律曲线图、示意图等进行图文转换的训练,以深化理解所学知识。 (3)与实际的结合: 相关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的关系密切,将两者结合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运用,如有性生殖中变异与育种、克隆、组织培养、遗传病的诊断与预防等。 【热点总结】1.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1)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形态大小一般相同,如图中的1和2、 3和4均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大小不相同的染色体也可能为同源染色体,如X、Y染色体。(2)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进行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一般不同,如图中的1和3、1和4、2和3、2和4均为非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成为两条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但不属于同源染色体。2.同源染色体与四分体(1)四分体是同源染色体的特殊存在形式;(2)四分体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3)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同源染色体,但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联会,因此不存在四分体。3.概念之间的数量关系一个四分体一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及DNA含量的变化(1)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量变化规律:性原 细细胞初级级性 母细细胞次级级性母细细胞生殖 细细胞前、中期后期 染色体数目2N2NN2NNDNA数目2C4C2C2CC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变化曲线: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分析:a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形成两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b.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着丝粒断裂,染色体数目加倍;c.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末期形成两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再次减半。核DNA数目变化:分析:a.间期DNA复制,核DNA数目加倍;b.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形成新的核膜、核仁,核DNA数目减半。细胞内DNA数目变化:分析:a.间期DNA复制,核DNA数目加倍;b.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结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结束形成新子细胞后核DNA数目减半。【典例训练1】图1表示某动物精巢内细胞分裂不同时期与核内DNA数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只表示出部分染色体的模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1)图1中bc,fg阶段形成的原因是_。(2)图2中,A图细胞内含有_条染色单体,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之比为_,其细胞名称为_。(3)图2中,C图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的名称为_,F图发生在图1中的_阶段。(4)图2中发生在图1中ae过程的图像为_,进行的是_分裂过程。【解析】图1的曲线图中bc、fg分别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NA复制的过程。针对图2,要掌握对细胞分裂不同阶段图像的识别。其中A图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图表示有丝分裂中期,C图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图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E图表示有丝分裂后期,F图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答案:(1)DNA的复制 (2)8 12 初级精母细胞(3)精细胞 ij (4)B、E 有丝【新题预测1】就一对联会的同源染色体而言,其着丝粒数、染色单体数和脱氧核苷酸链数分别是( )A2、4和4 B2、8和4C4、4和4 D2、4和8【解析】选D。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会发生联会,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体,2个着丝粒,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8条脱氧核苷酸链。【新题预测2】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由1个DNA分子复制形成的两个DNA分子存在于( )A.两条同源染色体上B.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C.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上D.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彼此分离的两条染色体上【解析】选D。在细胞分裂的间期,通过蛋白质合成和DNA的复制,一条染色体中含有两个相同的DNA分子,分别位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在有丝分裂的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着丝粒分裂,这两个相同的DNA分子随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而分开,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去。遗传类试题的归类研究 【命题研究】1.命题特点遗传类题目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根据地,该部分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历年都较大,且题目灵活性强、难度大、分值高,作为区分题,重点考能力。在近几年高考中该部分主要以实验设计题的形式考查,且重点考查各种异常的遗传现象。2.备考策略关于遗传实验设计题,题量大,类型广,若不分类总结归纳,则不能跳出题海。分析近几年全国各省市高考,遗传类试题可总结为如下几类:(1)两对相对性状的常规考查;(2)三对相对性状的遗传;(3)生物某一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4)遗传与配子或个体致死。【热点总结】1两对相对性状的常规考查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属常规题型。要求熟记基因分离及自由组合的比例关系,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与处理。解答该类题目的关键是充分利用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关键数据31、11及9331。2三对相对性状的遗传(1)若三对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可用分离定律解决,子代的基因型种类为33。(2)若三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可转化为两对相对性状的自由组合定律解决。3生物某一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某一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的遗传,其子代的比例可能不会出现大家所熟悉的9331,但出现异常比例时两对等位基因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属于9331的变式,总结如下:F1 AaBbF2 自交A_B_ A_bb aaB_ aabb原因分析 正常 比例9331两对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遗传 正常,完 全显显性 异常 比例1934aa(或bb)成对对存在时时表现现出 同一种性状 异常 比例2961单显单显 性表现现出同一种性状,其 余表现现正常 异常 比例31231双显显性和一种单显单显 性表现现出同 一种性状 异常 比例497单显单显 性和双隐隐性表现现出同一种 性状 异常 比例5151有显显性基因就表现现出同种性状4.遗传与配子或个体致死致死现象的子代分离比与正常状态的分离比不同,但解此类题同样要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1)一对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用分离定律解题;(2)两对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题;(3)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需要考虑伴性遗传的特点,还要考虑致死个体对正常比例的影响。【典例训练2】(2011江苏高考)玉米非糯性基因(W)对糯性基因(w)是显性,黄胚乳基因(Y)对白胚乳基因(y)是显性,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第9号和第6号染色体上。W-和w-表示该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缺失区段不包括W和w基因),缺失不影响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请回答下列问题:(1)现有基因型分别为WW、Ww、ww、WW-、W-w、ww- 6种玉米植株,通过测交可验证“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的结论,写出测交亲本组合的基因型:_。(2)以基因型为Ww-个体作母本,基因型为W-w个体作父本,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3)基因型为Ww-Yy的个体产生可育雄配子的类型及其比例为_。(4)现进行正、反交实验,正交:WwYy()W-wYy(),反交:W-wYy()WwYy(),则正交、反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分别为_、_。(5)以wwYY和WWyy为亲本杂交得到F1、F1自交产生F2。选取F2中的非糯性白胚乳植株,植株间相互传粉,则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解析】(1)ww()Ww()测交结果:后代都是糯性(ww),说明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Ww()ww()测交结果:非糯性(Ww)糯性(ww)=11,说明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2)以基因型为Ww的个体作母本,基因型为Ww的个体作父本,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非糯性(Ww)糯性(ww)=11。(3)基因型为WwYy的个体产生可育雄配子的类型及其比例为:WYWy=11。(4)现进行正、反交实验,正交:WwYy()WwYy(),反交:WwYy()WwYy(),则正交、反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分别为:非糯性黄胚乳非糯性白胚乳糯性黄胚乳糯性白胚乳=3131;非糯性黄胚乳非糯性白胚乳糯性黄胚乳糯性白胚乳=9331。(5)以wwYY和WWyy为亲本杂交得到F1,F1的基因型为WwYy。F1自交产生F2,选取的F2中的非糯性白胚乳植株的基因型有两种可能:2/3Wwyy和1/3WWyy,植株间相互传粉(自由交配),计算出产生配子的概率:Wy占2/3,wy占1/3,再利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出糯性白胚乳(wwyy)占1/9,非糯性白胚乳(Wyy)占8/9,则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非糯性白胚乳糯性白胚乳=81。答案:(1) ww()Ww()、Ww()ww()(2)非糯性糯性=11(3)WYWy=11(4)非糯性黄胚乳非糯性白胚乳糯性黄胚乳糯性白胚乳=3131非糯性黄胚乳非糯性白胚乳糯性黄胚乳糯性白胚乳=9331(5)非糯性白胚乳糯性白胚乳=81【新题预测3】番茄植株有无茸毛(A、a)和果实的颜色(B、b)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已知在茸毛遗传中,某种纯合基因型的受精卵具有致死效应,不能完成胚的发育。有人做了如下三个番茄杂交实验:实验1:有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无茸毛红果 =21实验2:有茸毛红果无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有茸毛黄果无茸毛红果无茸毛黄果=3131实验3:有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有茸毛黄果无茸毛红果无茸毛黄果(1)番茄的果实颜色性状中,_果是隐性性状。致死受精卵的基因型是_。(2)实验1子代中的有茸毛红果番茄可能的基因型有_,欲进一步确认,最简便的方法是_。(3)实验2中甲、乙两亲本植株的基因型依次是_。(4)实验3产生的子代有4种表现型,理论上其比例应为_,共有_种基因型。(5)在生长环境适宜的情况下,让实验2子代中的有茸毛红果番茄植株全部自交,所得后代个体中出现有茸毛黄果的概率是_。【解析】(1)由实验2中分离比红果黄果=31,可推知红果对黄果为显性;由实验1中F1的分离比有茸毛无茸毛=21,可推知有茸毛对无茸毛为显性,且显性纯合致死。(2)根据实验1的F1中有茸毛红果的表现型可推测其基因型可能为AaBB或AaBb,可通过测交或自交并观察其子代是否出现性状分离来鉴别,二者相比,自交法操作更加简便。(3)根据实验2中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