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5页
第2页 / 共105页
第3页 / 共105页
第4页 / 共10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第6页 / 共105页
第7页 / 共105页
第8页 / 共105页
第9页 / 共105页
第10页 / 共105页
亲,该文档总共10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 文语 文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高考典题探究考势高端观察考点知识经纬全程演练方阵考纲诠解透析考点6 文言文分析综合提升精练四、一、三、二、跨越导练四、一、三、二、巩固专练四、一、三、二、文言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它把我国五千多年来的 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完整而有序地保存了下来。学 习文言文,能为我们进一步了解、认识并热爱祖国文化打 下基础,有利于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养成良好的精神气 质,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我们学习文言 文既要掌握方法,又要汲取其中的优秀文化因子,这样才 能学好文言文,继承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真正做到“古为 今用”。2010年语文考试大纲规定: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 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 度。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 C级。对大纲规定应作如下理解: 1筛选文中的信息。此考点是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能力考查的 考点之一,它要求考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 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主要信息,从而体现对文章的理解 程度。这就要求考生能很好地疏通文义,特别是弄清文中的人物关 系。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一考点是文言文阅读中的 重点,它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述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的 判断与推理。它要求全面准确理解文意。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此考点考查对作者在文中 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要求从原文中筛选出作者的观点态度,进 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感情倾向有 时较直露,有时较含蓄,因此要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 ,抽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加以“概括”。提升精练四、一、三、二、跨越导练四、一、三、二、巩固专练四、一、三、二、例1 2009年高考全国课标卷(原文见本书第58页)完成 12题。 1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 )今天子圣政一新矣 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 妻子不可为贼污 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 昭跃马从缺城出A B C D提升精练四、一、三、二、跨越导练四、一、三、二、巩固专练四、一、三、二、【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本题提供了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每组三句,要 求选出全都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第句“今天 子圣政一新矣”,是说天子的新政与以往不同,这句话显 然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无关。第句“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是说朱昭宣读传禅诏赦的文书,这也与朱昭坚决主张 抗敌无关。第句“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是朱昭 的故人劝他投降,朱昭痛斥故人的话,当然算是他坚决主 张抗敌的表现。第句“妻子不可为贼污”,是说老婆儿 女不可受到敌人的欺辱,这也是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誓言 。第句“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这是朱昭抗敌的决心 ,可以表明他坚决主张抗敌。第句“昭跃马从缺城出” ,是对朱昭突围的描写,与主张抗敌无关。根据以上解说 ,三句均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因而D项为正确选 项。【答案】D 提升精练四、一、三、二、跨越导练四、一、三、二、巩固专练四、一、三、二、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 现自己。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入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 锐士卒,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 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君内 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 声斥骂,张弓要射他;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 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 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 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提升精练四、一、三、二、跨越导练四、一、三、二、巩固专练四、一、三、二、【解析】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 重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选 取阅读材料中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切入点,设立四个选项来 对文意进行分析和概括。A项说到朱昭的为人与仕宦情况, 说他在震威时取得对敌斗争的胜利。B项说到夏人部队进攻 宋朝,其首领企图招降朱昭,但朱昭进行反驳,拒绝投降 。C项说到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受到朱昭斥骂,朱昭表 明了自己抗敌到底的决心。这三项叙述均符合原文文意,没 有分析或概括失当之处。只有D项,开头说到朱昭方面有人 通敌,末尾说到朱昭牺牲,这些表述也是正确的。只是中间 说到“敌人害死守兵”不确切,据原文应是“以利啖守兵” ,意思是以利收买了守兵。因而D项的概括分析不准确,本 题的正确选项为D。【答案】D提升精练四、一、三、二、跨越导练四、一、三、二、巩固专练四、一、三、二、参考译文: 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他凭着自己的能力和功业,逐步升任至秉 义郎的官职,他韬光养晦,在官场上从不表现出来自己有什么特立独行 的地方。 宣和末年,当震威城兵马监押,兼知城事。金兵入侵,夏人 乘机攻下河外的全部城镇。震威府距离府州三百里,势力十分孤立。朱 昭带领全城老幼绕城固守,以抵御敌人攻击的力量。朱昭招募精锐的士 兵一千多人,和他们商定:“敌人知道城中的虚实,有看轻我们的心。 如果我们出其不意去攻击他,可以一鼓作气把他们消灭。”于是趁着夜 晚从城墙上放士兵下去,逼近夏人的营地,敌人果然十分惊慌,城里官 兵乘机大声叫喊,奋勇杀敌,杀死和俘获了很多敌人。夏人用鹅梯准备 登上城墙,但是箭好像雨一样(向他们射去),他们没办法登上来,但是 攻势却日夜不停。夏人的首领思齐穿着铠甲来到城前,以毡盾挡住自己 ,邀请朱昭出来议事。朱昭穿着平时的衣服登上城墙,披着襟衣问:“ 你是什么人,这么不光彩(指思齐用毡盾挡住自己)。想见我,我在这里 ,你有什么事?”思齐拿来盾牌上前,诉说宋朝的失信行为,说:“大 金约我夹攻京师,定下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早晚被我攻下,麟州 诸州县都已经归我所有,你依仗什么而不投降呢?”朱昭说:“皇上知 道朝中奸臣误国,已经毫无保留的改正过错,把皇位传到自己的皇族手 中。现在皇上的政治纲领已经焕然一新,只有你还不知道吗?”于是把 内禅的诏书拿出来宣读,众人十分惊讶地望着朱昭,佩服他的雄辩能力 。当时,很多城的人都投降了, 提升精练四、一、三、二、跨越导练四、一、三、二、巩固专练四、一、三、二、朱昭的旧识对他说:“现在天下已经完了,忠心是没什么用 了。”朱昭怒喝他说:“你这些人背弃正义,苟且偷生,与猪 狗无异,还敢用言语来诱我投降?我宁死不降!”于是拿起 弓箭去射他们,众人都被吓走了。总共被围四天,城墙大多 毁坏,朱昭凭着才智修补城墙抵御敌兵,全都中规中矩,但 是再也不能支撑下去。朱昭在厅事召集诸位校将说:“城就 快被攻破了,自己的妻儿不可被贼人所污辱,我先让我的妻 儿自杀而死,然后拼死一战,如果胜利了就立了大功,如果 失败了就战死境内,大丈夫一生的事就此结束了。”这时军 中有人跟敌人暗中勾结,对敌人说:“朱昭与他的士兵都杀 了自己的家人,将要出战,人虽然少,但全都是敢死的人。 ”敌人十分害怕,于是就利诱守城的兵士,登上了城。朱昭 率领众人在大街要道上与敌军交战,从傍晚直到天明,尸体 塞满街面,无法通行。朱昭骑着马越过城墙的缺口逃出,但 马却坠入了堑沟,贼人欢呼说:“捉到朱将军了!”想把他生 擒。朱昭瞪着两眼持着剑,贼人无一个敢上前,随后中箭而 死,死时四十六岁。提升精练四、一、三、二、跨越导练四、一、三、二、巩固专练四、一、三、二、例2 2009年高考广东卷(原文见本书第59页)完成12题。 1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 迪深厚有器局 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 。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胆量非凡”,“非凡”指非同寻常, 不一般。文章在记述李迪其人其事的时候,展示了这个人物 多方面的性格和品格有勇气,有谋略,有智慧,有忠心 ,有胆量等。本题选取“胆量”一个侧面,重点考查考生对 文本信息的把握能力。本题解答思路应当是将所给例句逐句 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 况进行判断选择。解题的关键还是要以读懂文本为前提,注 意跟传主有关的时间、事件、地点、情感、态度、语言等句 子,要适当分类,有时可运用排除法进行解题。 提升精练四、一、三、二、跨越导练四、一、三、二、巩固专练四、一、三、二、“迪深厚有器局”意思是“李迪沉厚有才识度量” ,是文章总体介绍李迪性格才华的句子,不带胆量非凡与 否的判断;“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这句说李 迪擒贼杀敌的方法与过程,因李迪是以一个文人的身份挺 身而出,抓捕贼人,可看作是胆量非凡,符合题意;“ 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说的是李迪为国家打算, 不怕得罪人,不怕皇后以后会报复,这既是忠心,更是胆 量,符合题意;“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这句是写 李迪遭报复获罪的罪名,与胆量非凡无关;“迪欲行县 因祠岳为上祈”,写他对朝廷和皇上的忠心,不属于胆量 非凡;“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说的是别 的将领逃避守边的凶险,但李迪却希望前去守边,这是有 胆量的表现,符合题意。对比各选项后可发现,C项所选3 句刚好全都属于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句子,故选C。 值得思考的是,该题四组选项中,句均出现了3次, 句均只出现1次,题目倾向较明显,对充分考查学生 的思维能力不太有利。【答案】C提升精练四、一、三、二、跨越导练四、一、三、二、巩固专练四、一、三、二、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 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 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 ,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 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 级C。 这道试题的题面,将传主的活动内容大致依事件发展的先后次序 切分为四个点进行概括,试题中拟设了四项对相关文意的概括,从 阅读材料着眼要求考生能够读懂全文,不要在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 上出错。题目的设问方式与2008年一致,都是选出正确的一项,这 种设问形式的难度比“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稍大。解答这道试题的 方法,一般需要从全文着眼,寻找与选项内容相一致的信息。这类 试题在设计错误项时,往往是选项内容在文中都有,但它们之间的 内在关系分析不一定正确,这就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不能采用 浏览跳读的阅读方式,而要做到“字字落实,真正理解”才能够识 别选项的正误。提升精练四、一、三、二、跨越导练四、一、三、二、巩固专练四、一、三、二、D项的表述是正确的,仁宗登基后,章献成了太后,她 与李迪两人本来有嫌隙,但最终得以和好,这一点可依文 中“太后亦悦”一句推知,至于说“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 而和好”,只能看作是一种合理的推断,在文中并没有直 接的根据。A项中提到的“搬家来到濮地”是李迪曾祖时的 事,躲避战乱的也是他的曾祖,只有以文为媒是李迪的事 。B项中“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在文中确有其事,但“ 李迪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的说法不成立,章献预 政后认为李迪“朋党傅会,贬衡州”,这是在仁宗即位之 后的事,此时章献已成太后了。C项说李迪不畏众怒,而原 文的表述则为“帝怒甚”“群臣莫敢言”,因而李迪不畏 的不是“众怒”,而是“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