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4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5页 / 共34页
第6页 / 共34页
第7页 / 共34页
第8页 / 共34页
第9页 / 共34页
第1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图书编辑出版的发 展时期(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图书事业发展的背景n隋唐的统一,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 化方法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政治方面,用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文化从南北对立开始南北文化的大融合 。文人的思想活跃,“遍观百家”、“好语 王霸大略”“喜纵横任侠”已经成为当时文 人的共同风尚。图书的典藏与整理n隋唐政府都非常注意对图书的搜集和整理。对 于政府藏书的整理工作,隋编隋大业正御书 目录9卷。唐编隋书经籍志、群书四 部录、古今书录。n唐的私人藏书比南北朝时期有了更大的发展, 许多藏书超万卷。n五代时期,战乱频仍,政府和个人无暇顾及图 书的收集和整理。政府对图书事业的管制n隋唐五代时期,政府除了搜集图书、大兴文教 外,对不利于其统治的书籍大加禁毁。n隋禁谶纬之书,谶纬之学在民间基本灭绝。针 对魏晋以来私史众多,以已意评论政治得失、 人物贤否的现象,隋禁撰私史。唐将对图书事 业的管制法制化、经常化。在唐律“造妖 书妖语”条规定:“诸造妖书及妖言者绞。传用 以惑众者亦如之。其不满众者,流三千里。言 理无害者,杖一百。即私有妖书,虽不行用, 徒二年。言理无害者,杖六十。”为防止人们 利用书籍作反唐宣传的工具,凡内容威胁到其 统治的都可以称为妖书。n雕版印刷出现以后,唐统治者把管制的 触角深入这一领域,“禁断印历日板”。 835年,唐文宗下令:“诸道府不得私置 历日板”。n五代十国时期,对阴阳、卜筮、占算等 为当时百姓喜爱的图书不再禁止了,对 于民间私印日历则规定:“候朝廷颁行后 ,方许私雕印传写”。隋唐五代的编纂机构及编辑活动n隋代沿袭南北朝,仍以秘书省作为图书事业的领导机 构,设监、丞各一人,下辖著作、太史二曹,总编制 为48人。n唐代仍设秘书省,是当时中央“六省”之一。设秘书监 一人、少监二人、丞一人。下辖著作、太史二局,并 在机构编制中增设各类技术人员,如熟纸匠、装潢匠 、笔匠等。n唐代初年开始,由于政府的编纂活动十分频繁,乃仿 照魏晋南北朝的做法,相继设立一些文馆,如弘文馆 、集贤院、史馆等,这是正式形式了中国历史上的馆 阁制度。此后馆阁逐渐取代了秘书省,成为政府的主 要编纂机构,秘书省则“但主书写校勘而已”。馆阁制度n弘文馆设立唐高祖武德四年,初称修文馆,位置在门下省旁边。 唐太宗即位后,为阐扬文教,在弘文殿中聚集四部图书二十万卷 ,乃将修文馆移至殿侧,改称弘文馆,选当时在朝的著名学者轮 流宿直。召集弘文馆学士讲论文义、商量政事。主要职责是详正 图籍,并参议国家大事。n集贤院,设于唐太宗开元五年,最初称为乾元院,负责在乾元殿 东廊下写四部书以充内库。后又改称丽正修书院,集贤院。主要 职责为“刊辑经籍”、如搜求佚书、网罗贤才。n史馆是贞观三年为修隋书而设立的。在此之前,凡国家修史 皆特设修史局,隶属于秘书省著作局。唐太宗设立了这个专门的 独立机构。以后,这种特设史馆修史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为 保证史馆征集史料工作的正常进行,唐代还制定了“诸司应送史 馆事例”。政府主持的图书编纂活动n编制书目。这一时期在政府的主持下曾进行过一次较 大规模的书目编制工作,如隋大业正御书目、 唐秘阁四部书目、开元四库书目。这些书目大 多以四部分类,时人对其评价不高,而且都已失佚了 。n编纂活动:n(1)编纂类书:北堂书钞、艺文类聚、文 思博要、三教珠英、初学记n(2)刊定经典:代表性著作五经正义n(3)编修史书:魏书、魏史、五代史n(4)修订医书:本草经集注、唐本草编纂类书n隋代保存下来的唯一一部类书北堂书钞,现存最 早的类书。共分19部,其内容主要是汇辑古书中可供 吟诗作文之用的典故、词语及一些诗文摘句。此书在 编辑体例上存在着一个缺陷,就是引文首尾不完,又 未将所引书名、篇名注出,影响了使用价值。n艺文类聚的具体编辑体例是,卷之下为部,部之 下为子目,每一子目先列出经史百家之言,即所谓“事 ”,每条“事”均注明其出处,“事”后则列诗文,诗文以 不同文体类别排序,其类别均加注明。类别下所收诗 文按作者时代顺序罗列,时代、作者、篇名均注明。 条理清晰,便于查检,首尾完整、意义明了。n唐文思博要,规模巨大,1200卷。 失传。武周扩编文,补充佛、道二 教的经典,名为三教珠英,首次将 佛、道经典引入类书,已经失传。n初学记,便于皇子们学习、作文, 全书30卷,每一类目下均分“叙事”、“事 对”和“诗文”三部分,由于此书是供初学 者所用的,因此在叙事部分一改过去类 书逐条抄写,单纯罗列的方法,将类事 经过组织、连贯成一篇文章。这在类书 编纂体例中别出一格。刊定经典n隋唐五代时期对儒家经典的刊正一直没有中断 过,其中以唐太宗时期规模最大,成就最高。n唐太宗时期,命颜师古在秘书省中考订五经 ,并将其校订的五经定本颁行天下。为 解决对经文的解释不一的混乱,唐太宗又命孔 颖达、颜师古等共同撰写五经义训,赐名 五经正义。n正义、义训、义疏、疏等都是同一种编辑体裁 ,它是魏晋南北朝以来在经注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由于古代语言、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变化 ,后世人难以读懂经文的注,产生了为注做解 释的需求,注是解释经文,疏是解释注文的。编修史书n隋和唐初开展过大规模的修史活动由于 组织机构及其一些原因,诸史未能最后 定稿。n唐太宗特设一专门的独立机构史馆, 晋书、五代史陆续修成。n除前代史外,唐代史馆还编辑了不少“实 录”和“国史”。修订医书n自陶弘景作本草经集注后,一直为 医学界奉为典范。唐高宗时期,在政府 主持下,先后两次对此书进行了修改增 订。唐本草。此书在编辑体例上大 致遵循原书,以药物分类。所不同的是 ,在形式上有一定改进。凡集注所 增文字都用墨笔书写,此次新增内容也 用墨笔书写,前面加上“新附”字样,以 示区别。各类编著形式的发展n1、韵书体例的定型n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韵书,但其编 辑水平一直停留在较为原始的水平,直 到隋代陆法言编著的切韵出现,韵 书的编著体例才大致定型。切韵在 编辑上采用二级标目。先用四声分卷,5 卷之下206韵。按声韵的线索查索起来十 分方便。2、政书的产生n政书就是记载一朝或数朝典章制度沿革以及经 济、文化发展情况的书。政书的编纂可以追溯 到专讲职官制度的周礼。史学家刘秩将这 一编纂体例加以发展,广采经史百家之言,对 各门类、各职官分别加以诠释,编成一部资料 汇编性质的职官之书政典35卷。在编排上 未能突破周礼原来的结构,使许多与典章 制度相关的资料无法收入在内。针对这一情况 ,政治家杜佑对职官书从编辑体力上加以改造 ,从而编成中国第一部政书通典。杜佑与通典n丰富的政治阅历,使他对各项典章制度及其沿 革都很熟悉。n通典的编纂前后历时35年,全书共200个 ,记事范围大大超过以往的职官之书。材料丰 富,“考唐以前之掌故者,兹编其渊海矣”。编 辑体例上采用二级标目,分八门,每门之后都 有一个类似序言的论述,对此书的内容及发展 源流作一个总的概括。门之下分一千多个小目 ,小目则是将与此相关的史实、材料按时间顺 序罗列起来。全书条理明晰、脉络清楚,因而 被后来政书编纂者视为典范。编辑手法:n1、自觉地以编辑作为表达思想的手段。不但通过书中的文字, 甚至还通过编辑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西汉以后,编著者进而 在著作中以“自叙”、“自纪”的形式来简述自己的履历、编辑意图 ,并罗列篇目顺序。而第一次在序言中明确表示要通过编辑来表 达自己思想并对其表示方法加以诠释的则为杜佑此书。此书的目 的是要通过“采群言、征诸人事”,以便“将施有政”。从此,通过 编辑来表达作者思想的这一传统,开始由模糊和不自觉转向明确 和自觉。n2、在借鉴其他编纂形式的基础上开创新的编纂形式。总起来看 ,属于类书与纪传体正史中志书相结合的产物。不但丰富了我国 的编辑体例,而且为其他编纂形式的产生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n借用纪传体正史和志书的方式,先以主题为线索,横向地将政治 典制及于之相关的内容剖析成大大小小许多项目,然后再以时间 为线索,纵向地对这些项目进行分析、描绘。医书编辑体例的发展n隋唐五代时期编著的医书很多,但在编辑体例 上有所发展的仅有唐代王焘所编的外台秘要 。n全书共40卷,分1104门。具体编辑体例为,每 一门类之前,均冠以内经或诸病源候论 等经典医书中的有关论述,其后则列医方, 医方主要采于经典医书之中,且一一注明其出 处,来源。可以说是部实用而严肃的工具书性 质的医书。佛经翻译的发展n隋唐两代都曾有大规模的译经过动。唐代贞观至贞元年间是中国 佛经翻译的鼎盛时期,最有成就的是翻译家是玄奘。n629-645年,先后17年,行程5万余里。抄得佛经657部。归国后 建立大规模的翻译机构,并得到唐太宗的大力支持。为保证译经 质量,玄奘对译经工作做了细致的分工,在翻译佛经时,先由“ 译主”口译,旁边有“证梵语”随时纠正梵文的差误,又“笔受”记下 “译主”的译语,再由“缀文”进行语法加工,使其合乎汉文语式。 再由“润文”对其进行加工润色,使句子流畅优美。然后由“正字” 检查纠正译文的文字错误,由“证义”检查译文之义与佛经原义是 否有出入。之后,将译稿交“监护大使”监阅,最后交“书手”抄录 成清稿。n玄奘译经前后达19年之久,先后译佛经、律、论75部,1335卷 ,合1300多万字,在佛经翻译史上可谓空前。形式姓氏谱与地记的发展n唐人修撰族谱的风气很盛,对前代谱盛 的传存亦颇致力。唐谱学不仅只是六朝 谱牒的延伸,氏族志“崇重今朝冠冕 ”,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然后才是名 门望族。714年撰写的大唐姓族系录 是唐代最后一部官修的大型谱牒书。n除了官修谱牒以外,私人撰述的也很很 多,以家谱为主。雕版印刷术的发明n印刷术是一种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原 稿的图文进行复制的技术。最大特点就 是能够大量、经济地在各种承印物(主 要是纸张)上复制图文,以便于其广泛 传播和长久地保存。n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 的发明对现代文化更具有重要意义。雕 版印刷术是活字印刷术 的先驱。纸和印刷术的发明时间的争议n多数人认为纸起端于汉,印刷术始于唐。n产生于唐的推测,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 勃兴,科举制度日趋完备。同时道教及其他宗 教在唐代得到发展。宗教的发达引起了对宗教 经典的大量需求。对外交流及公文下达,都突 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n纸、墨字体的积累。墨,北魏,贾思勰的齐 民要术中留下最早的一篇讲制墨工艺的合 墨法。曹植诗中提到“松烟墨”,不仅是优良 的书写材料,也是印刷的上好着色材料,用来 印书,字迹清晰均匀。n捶拓和制作印章的技术被认为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 ,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便已出现。千佛像。花布 上的图案也是印上去的。n在具备了这些物质和技术条件,印刷术已应运而生 。n印刷术具体的发明时间:多数学者认为雕版印刷术 发明于我国唐代。唐代文献中的多处记载和唐代印 刷品实物的屡屡发现,已为此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印刷的实物上看:n(1)敦煌发现的咸通九年(868年)的金刚经是 现知世界上最早的刻印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文 字图画浑朴凝重,印刷清晰,这些都表明其时印刷术 发明已久,技术已臻成熟,绝非发明初期的产品。n(2)今天可见的最早的印本历书乾符四年(877年) ,除了记载节气和月大、月小及日期外,杂记有阴阳 五行、吉凶禁忌等,与后来的历书并无太大差别。也 是世界上最早的印本图书。n(3)印本陀罗尼经咒于1944年成都市东门外望 江楼附近的唐墓中电线,约一尺见方,上刻古梵文经 咒语,四周和中央都印有小佛像,为“成都府成都县龙 池坊卞家印卖咒本”。n(4)近年来,为编制全国善本书总目,曾组织专 门人员到全国各地对古籍情况作巡回调查。唐墓中有 出土的雕版印刷品经咒。n印刷术不可能是某一天突然出现的,逐渐由雕 刻印章和捶拓技术演变而来的。n其次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