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观察开启作文天地的金钥匙在新课标第二学段(3-4 年级)习作一项中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说明观察能 力是习作最重要的基础实不为过,鲁迅先生在给董永舒结尾处写到“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强调了观察在习作中的重要性。教会学生正确的观察方 法,教给学生有关的观察知识,培养学生一定的观察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小学生习作入门的指导,也是获得一切知识的首要步骤。观 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借助各种感觉器官接受外部特征的心理活动,目的是看清事物具体属性和总体属性,观察力是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综合的能 力。观察力为学生从事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奠定了基础,它好比一把金钥匙,可以开启学生智慧之锁,使之与外部世界有了更多的联系。而且,观察是学生的一 种主动行为,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起来,对观察对象会更深入细致地了解,这种主动探究的过程,能够使所获得的信息可以更容易作为长期记忆进行保存, 这无疑也是学生积累起来的一笔财富。一、工欲利其事,先必利其器事 物的表象以感性形态存在,具有可见、可闻、可触的直观性特点。人们通过感官便可占有事物表象,心理学研究表明,感觉反映的仅仅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 才能反映事物的整体,也就是只有综合不同感官感觉才能形成知觉,在观察过程中要积极开动所有感官,产生多种感觉的心理效应,让众多表象进入大脑,形成完整 的印象,为文章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什么是观察?观察是一种练习,是对我们每个观察的人的五种感官的训练,即对眼、耳、鼻、舌、手的训练。观察,不仅仅是 用眼看的意思,还有“调查、考察、体验”的意思。打两个形象的比喻说吧,观察就好像了解万物的“窗口” ,观察又好比拍摄照片的“镜头” 。要想获得充足的习 作材料,写出充满生活气息,富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光靠视觉眼 睛,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调动五官,也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一齐工作。认真地观察、了解,研究一切人物、事情和事物(动物、植物、静物) ,使 头脑里同时得到多种获取材料的通道。做到不但观察形态,听音响,辨别味道,而且感觉事物的冷暖,将这些感觉,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画面。中年段的习作大多 基于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没有好的观察习惯,就等于一堆杂乱无章的信息从不曾有规律地编排,所以,学生写的作文就出现记忆零散的现象。因此,让学生进入 习作天地的大门之前,就要先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运用自身的“五员大将”眼、耳、口、鼻、手,来帮助自己感知事物的本质现象。 “工欲利其事,先必利其 器。 ”只有握住观察这把金钥匙,才能更顺利地开启习作天地的大门。为 了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体上还有这么多的“秘密武器” ,我设计了一节开放式的活动课,在一个华丽的小盒子里,装了两个鸡蛋,一生一熟,要求学生在不敲开蛋壳的 前提下,能用什么方法来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通过学生的各种试验,利用了自己身体的各种器官进行观察,并且让学生做好观察的记录,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 想得到的方式来观察这两只鸡蛋。观察结果如下:观察学生 观察方式 观察结果1 号学生 摸:两个鸡蛋感觉很滑,很凉。 1 号蛋是生的,2 号蛋是熟的2 号学生 看:蛋壳的颜色,1 号鸡蛋深些,2 号鸡蛋浅些 1 号蛋是熟的,2 号蛋是生的。3 号学生 听:轻轻敲击蛋壳两个鸡蛋的声音都很实。 1 号蛋是生的,2 号蛋是熟的4 号学生 闻:两个鸡蛋闻起来都没有什么味道 1 号蛋是生的,2 号蛋是熟的5 号学生 摇:2 号鸡蛋能晃动,1 号鸡蛋晃不起来。 1 号蛋是熟的,2 号蛋是生的。6 号学生 转:1 号鸡蛋转得飞快,2 号鸡蛋转几下就不动了。 1 号蛋是熟的,2 号蛋是生的。7 号学生 掂:两个鸡蛋的重量都差不多。 1 号蛋是生的,2 号蛋是熟的学 生是活跃的,而且敢于进行尝试,在明确要求的情况下,他们为了揭开谜底,千方百计进行探索,探索的过程,让他们不由自主地用上各种观察的方式,所以,不是 学生不懂得如何观察,而是他们缺乏有效的观察指导,以及良好的观察习惯,明明手握利器,去不懂得好好利用,教师不管如何设计教学环节,只要能提供一切机会 给学生,让学生亲身体会,才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观察的功能。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培 养学生的观察力,对于教师而言,就要在习作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很多时候教师在这一步骤上往往只停留在理论说教上,缺少实际的指导。对于不同的学 生有不同的个性,他们对生活的感知、理解和态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指导学生去细心观察和描摹生活,启发和激活学生的感官、经验和思路。对观察的指 导不能单纯靠空洞的理论说教,离开具体的生活,教师的指导就没有着落。要把知道落到实处,应该有计划地积极开展课内科外活动,在具体的活动中知道学生观察 什么,怎么观察。生活,唯有生活才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观察元素。中年段的学生要学会留心周围的事物,也就是说,他们的意识逐渐从关注自我,转换到关注周 围,在关注范围扩大的同时,对本身已经存在事物的发现,会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交流、想表达。所以,开发这方面的观察资源,实在是提供给学生一种全新的体 验。观察是对周围世界事物和现象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察看、了解。写作的观察不同于一般的随意“观看” , 它需要观察者仔细专注地察看对象的特征,并的对这些特征作出自己的分析、评判、选择、记忆,使之成为自己的第一手有价值的写作材料。正如福楼拜教导莫泊桑 时所说:“要长时间很注意地去观察,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曾被发现的东西,为了要描写一堆篝火和平原上的一棵树 木,我们要面对着这堆火和这棵树,一直到我们发现了它们和其他的树和其他的火不相同的特点的时候。 ”为 了让观察与写作更好地结合,我在双休日安排学生帮助父母洗碗,并把过程详细地写下来。其实,这些家务,中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承担,或者也有很多的学生已经 在做这样一件事,但是,平时是为了做家务而洗碗,这次是为了写作而洗碗,要求不一样,那么学生在对待洗碗的态度上也是不一样,在洗碗的过程中,他们关注的 程度要比以往都集中,对每一个步骤的进行也要比以往更清晰。这种主动投入,正是观察的本质体现,当中有个学生为了把涮碗的动作写仔细,在写草稿时,边写, 边拿着纸巾和一个碗在模拟涮碗。所以她能写下“我把碗放在滴有洗洁精的洗碗盘里,左手大拇指抓住碗边,其余四个手指扣住碗底,右手拿起洗碗布,沿着碗边开 始转动,妈妈说,饭碗的边比较难洗,我就多转几圈,这时候,左手还要配合好,碗才能转起来。 ”如果不是学生在观察的时候写作,在写作的时候观察,这些细节 有怎能如此清楚呢?我曾布置学生写我的妈妈 ,很多学生不会作细致客观的观察,只会写“我的妈妈很慈祥”、 “我的妈妈很勤劳” 、 “我的妈妈很关心我”之类空洞的句 子,到底如何慈祥,如何勤劳,怎样关心我,写不出来。相反,同样写我的妈妈 ,有个学生则善于用心观察,从日常生活的细致处观察妈妈。他发现“妈妈 吃饭很奇怪:我喜欢吃肉,妈妈喜欢吃菜;我专挑少骨多肉的鱼腩肉吃,妈妈专挑多骨的鱼头鱼尾吃;我吃菜专挑最嫩的芯部吃,妈妈专挑较老的吃”他带 着疑问继续进行分析思考,终于知道妈妈这样做是为了将好吃的留给其他人吃,并非饮食喜好与众不同。这个学生就因为善于用心捕捉“妈妈吃饭”这 一虽不显眼却平凡见伟大的生活小节,将妈妈写活了。我以这个浅显例子启导学生,使学生更理解细致观察的重要性,结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经过这样分析之 后,让学生再观察一次然后写我的妈妈 ,要观察生活中的妈妈,写生活中的妈妈。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把平常的一些细节写了下来,令一些看到自己 孩子习作的家长感动不已。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事 物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因为如此,引导学生观察就不能有所限定,不同的事物选择不同的观察角度,即便是同一个事物,所处的位置不同,所观察的结果也不 尽相同,我们正是要鼓励学生在观察时学会变换角度,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时,除了要系统地感知事物的各个方面,还要变换观察点多层次地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各 种关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山如此,观察一个人、一件物、一件事也如此。正因为多角度、多层面的观察,才会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由 此而让学生在不同角度得到不同的收获,这样才可以使他们的习作逐渐丰满起来,也不会因为长时间固定在一个观察点上,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联系。教师在指导学 生观察时,多引导学生变换观察的角度,整理好观察的顺序,才不至于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在 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课文作者的观察方法: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作者通过各个时期的观察取得素材,从春、夏、秋、冬来描述小兴安岭不同的情景及其与 在那里安居的动物之间的那份密不可分的感情。如爬山虎的脚 ,处处体现了作者对爬山虎长时间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观察,才发现爬山虎的叶“刚长 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叶尖一顺儿朝下” 。才发现爬山虎的脚“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 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将不为人注 意的爬山虎的脚描写得形象具体。又如观潮 ,作者既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样子,又留心了江潮发出的声音,既观察了江潮的气势变化,又观察了观潮人群的情 绪反应,把江潮写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如睹其景,如闻其声。今 年的春天来得较早,校园里的一些榕树急不可耐地换下了保留了一冬的黄金衣,一时间,在十来株榕树上就有了几个季节的变化,有的还在慢悠悠的卸妆,有的用力 一抖把黄金衣全脱下,有的已经披上新一季的绿装了。这种难得的景象正是观察的好时机,我把学生领到校道上,给他们布置任务,在校园里隐藏着一个季节上的秘 密,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寻找去发现,学生们抬头看着身边的榕树,马上心领神会,或是三五成群,或是单独行动,都来到榕树底下细细观察。学生围绕着这些 不同季节装束的榕树,在观察中找寻榕树的变化,把不同表象综合一起,一篇一篇描写校园榕树的美文就从他们的笔尖下流淌出来。对 中年段的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门槛不易太高,应按照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按部就班地开展,在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步骤、方法、原则和注意点以后,还要让学生 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人人都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只有在不断的运用中才能得以提高。观察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 在观察中活跃起来,就像钥匙常会锃亮发光。小学生养成了观察的习惯,就会细心地观察身边事物的发展变化、事态的发展,通过多看、多思、多记,获取习作材 料,丰富写作内容。日积月累,心中有“粮” ,上课不慌,习作时,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观察是让小学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有意识的去认识客观事物与现象的一种方法,观察是科学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与重要手段,在科学教学中应很好的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客观的观察提出问题,思考并寻求问题的答案。那么,如何才能具有很好的观察能力呢?一、直觉性观察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体各种感觉器官吸收知识、捕捉信息的比例是不同的。其中视觉为 83%,听觉为 11%,嗅觉为 3.5%,味觉为 1%,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如在教学三年级科学植物单元时,事先我让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种树,提出要求并做记录。课上让学生各抒己间,交流、 描述“这” 棵树的样子。有的学生说眼睛看到的不同树叶:形状、大小、颜色、叶缘、叶基、叶尖、叶脉、叶柄等;有的学生讲用鼻子闻到的树的果实的气味;有的 学生汇报用手摸到的果皮、树皮的表面粗糙程度;有的同学采来一些树叶到课堂上互相展览、交流、讨论,学生乐得美不胜收。这样通过让学生获得清晰正确的表 象,经过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比较,有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认识植物的共同特征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