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3页
第2页 / 共63页
第3页 / 共63页
第4页 / 共63页
第5页 / 共63页
第6页 / 共63页
第7页 / 共63页
第8页 / 共63页
第9页 / 共63页
第1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胡适 我的母亲归纳阅读1感知 扩展阅读2 作者阅读 中国谁取得的学位最多? 胡适 一生取得35个博士 (包括名誉博士) 学位。作者胡适 (18911962)现代诗人、文学家 、历史学家、哲 学家。胡适是安徽绩溪人,1891年出生于上 海。原名嗣穈,字适之。幼时就读于 家塾,习四书五经。 胡适故居父亲胡传 母亲冯顺弟1904年赴上海 ,入梅溪学堂、 中国公学等校。 1910年赴美国 留学,1914年在 康奈尔大学获文 学士学位后,入 哥伦比亚大学读 哲学。 留学时期北大时期1917年完成 博士论文后回 国,任北京大 学教授,积极 参加新文化运 动和文学革命 运动。1938年出任驻美国大使抗日胜利后任 北京大学校长在纽约19491957年旅居美国1958年任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长。 1962年病逝于台湾胡适墨迹胡适一生 著述宏富,在 多方面有巨大 成就。胡适墨迹预习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写了母亲哪方面的事? 对我的管教; 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 事和矛盾; 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课文具体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我说了轻薄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 ,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 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 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 一点人格上的侮辱。阅读 前4自然段第一段写自己童年的身体、性格 特点。其中表示自己性格特点的 句子是: 我总是文绉绉的。“文绉绉”是什么意思? “ 绉”该怎样读? 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zhu这一性格的主要成因是哪两点? 自身的原因:我小时身体弱, 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 玩。 母亲的原因:我母亲也不准我 和他们乱跑乱跳。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 孩子们一块儿玩。 “野蛮”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指身体强健,敢于淘气、冒险 。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 遂叫我做“穈先生”。“穈” 怎样读? 你知道为什么叫他“穈先生”吗?胡适原名嗣穈,又 “像个先生 样子”,所以mn第2段,写自己儿时“最活泼”的 游戏是什么。 居然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 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 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田里 做戏。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 刘备一类的文角儿 “居然”是什么意思?竟,出乎 意外地这一段流露出对儿童游戏生活 的什么感情?追念 惋惜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 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 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 底子。 这两句话很有分寸,说说你的理解。 “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对“打 了一点底子”的肯定。 “算是”、“一点”又表明了谦虚 的态度。第3段写作者年中“只学得了 读书写字两件事”,却失去了两次“ 发展的机会”。用自己的话概述: 是哪两次“发展的机会”? 一是在族长们的反对下失掉了学音 乐的机会; 二是在先生的“大骂”、“撕毁”的遭 遇中“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但这9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 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 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究竟”一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起到什么作用? 毕竟。 强调“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 。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 慈母。 “恩师”改为“老师”, “慈母”改为“ 母亲” 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 “恩师”“慈母”饱含感激之情。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 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 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 前三段作者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是贫 乏、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 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不仅弥足珍贵 、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 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 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 程,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阅读5-7 自然段领起这几段内容的一句话是: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 兼任严父。补充说明 关于“她是慈母兼任严父”?胡适的父亲胡传生前在台湾做 台东直隶州知州。1895年7月病 死。这时胡适只有3岁8八个月 。 在这种情况下,胡适的母亲担 起了“慈母兼任严父”的双重 责任。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慈母”之“慈”表现在: 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 打我一下。 用舌头舔我的病眼“严父”之“严”表现在: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 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 么话。 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 ,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 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我说了轻薄的话,她重重责罚我。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 任严父。 “管束”可以换成“管理” 吗? 不可以。 “管束”的对象一般是孩子、学生; 意思侧重在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管理”的对象和意思要宽泛得多, 包括机构、人员、事务、物品等。这几段有详有略,其中详写的是 : 我说了轻薄的话,她重重责罚 我补充:胡适的母亲重视教育投资我们家乡的蒙馆学金太轻,每个学生每年只送 两块银元。先生对于这一类学生,自然不肯耐心 教书,每天只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从来不肯 为他们“讲书”。我一个人不属于这“两元”的阶级。我母亲渴望 我读书,故学金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六块钱, 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十二元。这样的学 金,在家乡要算“打破纪录”的了。我母亲大概是 受了我父亲的叮嘱,她嘱托四叔和禹臣先生为我“ 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 须讲一句的意思。我先已认得了近千个“方字”, 每个字都经过父母的讲解,故进学堂之后,不觉 得很苦。(胡适九年的家乡教育)阅读 其余部分“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 后母”是怎么回事?请参读胡适的自述:我父初娶冯氏,结婚不久便遭太平天国之乱, 同治二年(1863)死在兵乱里。次娶曹氏,生了 三个儿子,三个女儿,死于光绪四年(1878)。 我父亲因家贫,又有志远游,故久不续娶。到光 绪十五年(1889),他在江苏候补,生活稍稍安 定,才续娶我的母亲。我母亲结婚后三天,我的 大哥嗣稼也娶亲了。那时我的大姊已出嫁生了儿 子。大姊比我母亲大七岁。大哥比她大两岁。二 姊是从小抱给人家的。三姊比我母亲小三岁,二 哥三哥(孪生的)比她小四岁。这样一个家庭里 忽然来了一个17岁的后母,她的地位自然十分困 难,她的生活自然免不了苦痛。(胡适九年的 家乡教育)写母亲作为当家后母之难,主要写 了哪三件事?各表现母亲什么品性? 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 。表现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 性; 如何与我的两个嫂子相处表现母亲 容忍、温和的性格。 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 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 认错赔罪才罢休表现母亲的“刚气”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 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 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这是以身示范,是对我的耳濡 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也是紧扣“母亲是我的恩师” 。 不仅写“言教”,更写 “身教”。写“大哥从小/便是败子,吸鸦片烟 ,赌博”意图何在? 烘托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 品性。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 二嫂是个很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 写两个嫂子“最不懂事”、”气量很 窄小”意图何在? 烘托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概括结尾一段的大意 写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这一段运用哪一种描写方法? 侧面描写。我14岁(其实只有12岁零两三个月)就离 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 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作者当时已是大学者、大名人,却说 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这合适吗? 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 者谦逊的态度。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 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 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连用三个“如果”,起什么作用? 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 经具备了这些美德,体现了作者谦虚、 不溢美、不自夸的美德。 老师提示: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和 气”“宽恕人”“体谅人” 有口皆碑。 “一丝一毫” “一点点”也体现谦虚美德。归纳 复习胡适先生的母亲一人有三种身份 ,这就是: 慈母 严父 恩师本文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做为慈母之仁慈; 做为严父之严格; 做为恩师的谆谆教诲; 待人宽容、善良、温和; 也不缺乏刚性。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质朴,毫无夸饰。 用真切的叙述表达发自内心的 怀念和感激之情。 母亲对我的影响: 言传身教、潜移默 化 耳濡目染、影响深 远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谆谆教导,严格督学 B母亲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子有方 C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责罚严厉,教我做人 D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 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能忍能让,宽以待人,品性善良1、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分别 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E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 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宽厚、和善、容忍,从来没有一句伤 感情的话。 F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 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正直、认真、刚烈,毫不马虎,从不 受一点侮辱 母亲的性格: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 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 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 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 感情的话。 2、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文章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敬爱 之情。 1、“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 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 久了。” 作者是用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 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2、“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 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母亲爱子之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 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 。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 分之一二。” 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真诚 倾吐,如实道来,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 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小结: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 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 相成,相得益彰。品味语言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 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 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 子。 用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 点底子”的肯定,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 得断然和绝对。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 ,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表达了对母 亲的怀念,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之大 。品味语言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 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 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 ”“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 的, “如果”只是一种假设的词语,而不是 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 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相关链接诗文中的“母亲” 世界上只有一个最好的女人,便是我的 母亲。成吉思汗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 亲的呼唤。但丁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俗 语 孟郊的游子吟读一读,写一写翳 责罚 管束 气量 广漠 宽恕 质问 文绉绉扩展迁移胡适先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