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7页
第2页 / 共57页
第3页 / 共57页
第4页 / 共57页
第5页 / 共57页
第6页 / 共57页
第7页 / 共57页
第8页 / 共57页
第9页 / 共57页
第1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 文化主流思想是指孔子为代表的 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经孔子的创立和孟子、荀 子的继承、发展,儒学勃兴;汉代董仲舒 对儒学加以改造,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 集权的需要,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 会的正统思想;两宋时期,形成了以“理” 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明代王阳 明又将理学发展到“心学”的新阶段;明清之 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 家批判地继承了传统 儒学,使我国传统 文 化重新焕发 了生机。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 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 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一直影响到今天。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 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 家思想的形成 目标分解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重要意 义及早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以及主张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与百家争鸣 局面形成之间的关系大成殿前的祭孔礼乐表演 2009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60年,祭孔大典在山东曲阜孔庙举 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 代表以及孔子的后裔参加了祭孔大典。祭孔人员身穿古代服饰在曲阜孔庙大成殿前表演祭孔礼乐。2000多年来,由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逐渐积 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性格和气质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 ,并深深地融汇于全球华人的精神血脉之中。 学贵有疑:孔子生活在什么时期?其思想核心是什么?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出现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 ,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 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 己的主张。 士 (2)政治和经济 大变动 ,导致教育和学术领 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 被打破,出现了 ,平民百姓开始接 受教育。这样 ,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 文化、发展学术为 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 2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学派名称代表人物 老子、庄子 儒家孔子、 、 墨家墨子 法家 道家 韩非子 孟子 荀子 私人讲学 3.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 运动。 (2)“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 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 发展的基础。 【特别提示】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是当时社会大变革的反映:铁器和牛耕推 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 繁荣;传统的礼法制度受到猛烈冲击;争 霸、兼并战争促进了各国的政治改革;在 各国变法改革的潮流中,拥有文化知识的 士人逐渐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四处 游说、讲学,促进了思想文化的活跃;社 会不同阶层和集团的代表人物,对各种社 会问题提出了不同见解,涌现出了一批做 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出现“诸子百家”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主张 (1)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 实现“仁”,要做到“ ”。 强调统治者要 ,爱惜民力,取 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希望恢 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 ”。 (2)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 有教无类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1)代表人物及主张:孟子:发展了孔子“ 仁”的思想,主张实行“ ”;进一步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 ”,要实行仁政 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主张统 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 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提出“ ”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仁政性本善人之性恶 (2)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 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 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 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 展成为诸 子百家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认 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提倡清静无为 、知足寡欲。提出“ ”的政治主 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 ,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 ,不断转化的。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 世间万物都看作是 的。认为放 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 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无为而治相对道 2法家 (1)代表: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2)主张:君主要 ,利用权术驾驭 大臣;提出了系统的 理论。 (3)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 了建立产品税 专制国家的历史 发展趋势。以法治国大一统法治 【特别提示】 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 想出发,倡导政治上的“无为而治”,所谓“ 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不为所欲 为,可见,老子主张“无为”是为了达到政治 上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无不为”,这实际上就 是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政。老子曾警告统治 者不要过分威逼百姓,“民不畏死,奈何以 死惧之”。老子的政治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 一、全面理解“百家争鸣” 1“百家”是泛指,形容数量多,主要有儒 、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是指春秋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 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展 开争论。 2各主要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同时也彼 此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体系。其中后来成为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 ,就是博采众家之长而成长发展起来的。 3“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 文化体系的 基础,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 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 的影响。 【特别提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反过来,社会意识(思想)的发展也推动着社 会历史的进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 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 表不同的见解,互相诘难、批驳,展开争 论,促进了文化的觉醒,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题例】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的 影响有 ( ) 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 使 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 奠 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学在民 间”取代了“学在官府”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础知识及 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由 于私学的兴起,出现了“学在民间”的现象, 但并没有取代“学在官府”,故不正确,排 除含的B、D两项;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 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还未成为主流 思想,故不正确,排除A项。答案为C。 答案:C 二、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1相同点 (1)背景: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 (2)目的:维护本阶级的统治。 (3)性质:包含民本思想,体现人文精神, 具有古典人文主义的性质。 (4)内容:主张“仁”和德治,以德治国,为 政以德。 2不同点:在人性和伦理观上,孔子主张“ 性相近”;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 恶论”,并主张礼法兼施,使人变善,与孟 子观点有明显的分歧。 【特别提示】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 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孔子生活 在春秋晚期,孟子、荀子生活在战国时期 ,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不同决定了三位 思想家在“仁”的观念和“民本”思想上既一脉 相承又各具特色。 【题例】 儒家学派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 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 ) A从个人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 明的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 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 能力。“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说明三者 阐述的某一观点围绕一个中心,B、C、D 三项分别是孔子、孟子、荀子某个方面的 主张,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答案:A 易错扫描 孟子主张“仁政”,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 ,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实质上都是维护劳动 人民利益的。 上述观点是错误的。他们的思想确实包含 了“仁”的思想,但其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 益,出发点是如何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其 实质是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只不过这种 手段是一种怀柔手段。上述观点产生错误 的关键在于没有透过表面现象看清其实质 。 规律方法 利用价值取向来辨别派别 诸子百家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出示一段言 论来辨别是哪家学派的观点,是考查这一 部分知识点经常使用的题型,只要能明确 各派的价值取向,就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 。 儒家追求仁义;道家崇尚自然; 法家注重功利。 命题角度一 以儒家思想为载体考查对历 史学基本要素及研究方法的掌握 【例1】 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 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 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 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 、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 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 力。 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 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 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 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 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 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 (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 (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史料和获取 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包含的有效信息是 孟子的思想主张及对其分析认识。解答第 (1)问要用到的信息是引用的孟子的思想主 张。第(2)问要用到对孟子思想主张的理解 分析。第(3)问可利用最后的认识。 【答案】 (1)史料:“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 正莫不正。” (2)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 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3)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 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 的思想遗产 。 命题角度二 诸子学派的思想主张 【例2】 (2009汕头模拟)孔子认为作为社 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 ”,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它是( ) A追求天下为公 B崇尚秩序 C主张仁政 D天人感应 综合以上因素,可以看出两者都强调“秩序” 。 【答案】 B项 目内容 内 涵作 用仁者爱 人理解、体贴 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 定社会秩序 克己复 礼克制自己, 遵循礼制符合等级制度(等 级秩序)【解析】 本题通过对“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的联系比较,考查学生认识和理解孔子思想内涵的能力。 (2009镇江模拟)以下图片所示的场景中 ,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孔子讲学图 A对学生述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 B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 贵贱 之分 C讨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 伏。孰知其极?”的问题 D学生问他何谓“仁”,他说,“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