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9页
第2页 / 共79页
第3页 / 共79页
第4页 / 共79页
第5页 / 共79页
第6页 / 共79页
第7页 / 共79页
第8页 / 共79页
第9页 / 共79页
第10页 / 共79页
亲,该文档总共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1年高考二轮复习文化生活- 专题十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1(2010年高考江苏卷)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 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 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 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 宝。这表明( ) 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A B C DC2(2010年高考广东卷)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 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 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这表明( ) A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C3(2010年高考山东卷)当前,文化市场在满足 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同时,也出现了“娱 乐化”“低俗化”的倾向。针对这种现象,在文化 消费时我们应当( ) 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选择个性新潮的文化价值取向 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 A B C DD4(2010年高考课标全国卷)近年来,我国开展道德模 范评选活动,树立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道德楷模,推 动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我国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是 因为它( )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能提供精神动力和正确价值观,决定社会发展进程和 方向 体现了先进文化性质和前进方向,有利于培育“四有” 新人 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A B C DB5(2010年高考江苏卷)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 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 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2009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 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所以要开展群众性爱国 主义教育活动,因为爱国主义是( )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公民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A B C DB6(2010年高考山东卷)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 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 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当人们回眸那段不平 凡的历史时,爱国热情得到了再一次激发,民族精神获得了又一 次振奋。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能永不泯灭。 解析:本题为文化生活部分有关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考查 题。要求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的原因, 可以从中华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继承性、与时俱进及包容性等方 面进行分析。答案:(1)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具有继承性、稳定性。(2)中华民族精神富有创新性,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3)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7(2010年高考江苏卷)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引起了校园的博热,同学们纷纷上网“逛”世博。一个世博专题网页引发了某个同学的兴趣和思考,他发帖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以下是该网页的部分内容。【世博之魅】世博会被誉为为世界经济经济 、科技、文化的“奥林匹 克”盛会。从1851年英国伦伦敦的第一次世博会开始, 人类类找到了一种大规规模文明交流的新形式。世博会成 为为多国文化融汇汇和最新科技展示的平台,也是一个国 家文化软实软实 力集中展示和提升的重要途径。上海世博会对对中国的意义义,不仅仅在于向世界展示 中国发发展的巨大成就,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世博会 的影响,大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软实 力,实现实现 中华华民族的 伟伟大复兴兴。如何以世博会为为契机进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文 化软实软实 力?经济发经济发 展了,文化软实软实 力就自然提升了。发帖跟帖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跟帖中的观点,并针对发帖中的问题提出你的看法。解析:解答本问,首先是肯定,经济发展对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决定作用;其次是否定,要认识到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其他条件。答案:(1)跟帖认识到了经济发展对文化软实力的决定作用,但没有认识到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还需要其他条件。(2)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还要:充分发挥世博会的产业引领功能,更好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交融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充分发挥世博会的文化交流与抟播功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充分利用世博会的文化融汇契机,即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充分发挥世博会的文明推动功能,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培育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的民族精神。8(2010年高考北京卷)在长期的抗灾斗争中,中华民 族表现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 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 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 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 洪水展开殊死博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 “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 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 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 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 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 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 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 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解析:此题需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答材料体现的精神 ;第二步答精神的作用。由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体现 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其作用可从精神支撑、精神 动力、强大力量及力量源泉答起。 答案: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团结中华各族 人民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战胜灾难和困难的精神 支撑和精神动力;能够转化为激励中国人民战胜灾难 和困难的强大力量;在战胜灾难和困难的每一次过程 中,中华民族精神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成为任何困 难都难不倒中国人民的不竭力量源泉。主干知识解读聚焦主干1灿烂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2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 (1)见证:汉字与史学典籍。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 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 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 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 要标志。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 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书典籍存传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核心突破核心突破2博大精深(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生动体现。(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关系: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有中华文化的共性,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能力提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中华文化博大精 深的关系 源远远流长长博大精深 区 别别侧侧重点 侧侧重纵纵向的时间层时间层 面,强调调的是绵绵延 不断侧侧重横向的内 容层层面,强调调 的是丰富多彩 体现现通过汉过汉 字和史书书典 籍得到证证明通过过文学艺术艺术 和科学技术术得 到证证明 联联系因为为中华华文化源远远流长长,所以才有 时间发时间发 展自己、丰富自己,才有可 能博大精深;因为为中华华文化博大精深 ,所以才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才有 可能源远远流长长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包容性的含义 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 就是能够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 ”,就是能够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 积极成分。 2包容性的意义 (1)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2)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 理解。3包容性的表现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虽各有所尊,但又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存而不相悖”,正是这种包容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力使得中华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聚焦主干2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 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3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 先进性。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 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5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 骨”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征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团结统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在国家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核心突破核心突破爱好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 重要贡献。 勤劳勇敢:中华民族历来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 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视为优良品格。正是 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 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 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党的优良传统 和作风。 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 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 神力量。风貌和精神特征,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 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 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 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 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 必然要求。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 力的要求。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 要。4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到建设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中去,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2)要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3)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括中华民族在 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 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4)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 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