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4页
第2页 / 共84页
第3页 / 共84页
第4页 / 共84页
第5页 / 共84页
第6页 / 共84页
第7页 / 共84页
第8页 / 共84页
第9页 / 共84页
第10页 / 共84页
亲,该文档总共8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浙江省玉环县教育局教研室 郑青岳电话:0576-81717085E-mail:yhzhqy126.como科学的起点和原动力o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o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o用问题推进教学进程o用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什么叫做问题?关于问题的问题所谓问题,就是不能即时到达的目标。每当你碰到不进一步作心理上的努力就不能有效地应付的情况时,你就遇到了问题。美吉尔福特所谓问题,就是“意味着要去出适当的行动,去 达到一个可见而不即时可及的目的” 。美乔治波利亚o问句不一定就是问题;o问题不一定要用问句。科学的起点和原动力科学的起点是什么?o科学始于观察;牛 顿 与 苹 果 树 的 故 事科学的起点是什么?o科学始于观察;o科学始于问题。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知识, 去实验,去观察。波普ABCDAv0科学不但以问题为起点, 而且以进一步的问题为转折。奥斯特在实验中偶然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电和磁究 竟存在着怎 样的联系?电能生磁, 磁是否也能 生电呢?人类永远需要为自己的心灵创造一个家园,需要对纷繁复杂、变幻无穷的世界建立一个理解框架,以排遣自然现象对自己的种种困扰。这种需要正是科学的第一推动力。科学的原动力是什么?好奇心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如果我以光速 追随光线运动,我 将会看到什么? 我们观察到,宇宙的膨胀在长 期的变缓之后,再次加速。 它会继续无限地膨胀下去吗?膨 胀是一个自然定律吗?或者宇宙 最终会再次坍缩吗? 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科学精神o质疑精神;o进取精神;o创新精神;o求实精神;o理性精神;o民主精神;o开放精神;o合作精神。培养问题意识:o善于自发主动地提出问题;(自主性)o善于从常人没有察觉之处提出问题;(奇异性)o善于对同一事物提出多个不同的问题。(发散性 )o大雁为什么要迁徒?o大雁成群飞翔时为什么要排成“V”字形?o彩虹为什么通常出现在雨后,或是有阳光和水雾的地方?o彩虹是怎样形成的?o为什么会出现各种颜色?o为什么要背着阳光才能看到彩虹?o彩虹的颜色为什么外面是红色,里面是紫色?o外面怎么也有一道虹,它的颜色排列为什么不同?虹的形成机理霓的形成机理o彩虹为什么通常出现在雨后,或是有阳光和水雾的地方?o彩虹是怎样形成的?o为什么会出现各种颜色?o为什么要背着阳光才能看到彩虹?o彩虹的颜色为什么外面是红色,里面是紫色?o外面怎么也有一道虹,它的颜色排列为什么不同? 彩虹为什么总是向下弯曲,而不向上弯曲?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o通过学生的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案例1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o通过学生的活动创设问题情境;o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案例2 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o通过学生的活动创设问题情境;o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o通过列举有待解释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在北美的草原上生活着一种犬鼠,它生活在地下的洞穴中 。科学家在考察中发现,草原犬鼠生活的洞穴有两个出口,其 中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则有隆起的圆形土堆。草原犬鼠为什 么要这样做呢?案例3 气体的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o通过学生的活动创设问题情境;o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o通过列举有待解释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o利用趣闻轶事和虚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1779年冬,在俄国彼得堡的一个寒夜,市中心一个大厅里灯火辉煌,热闹非常。六千支燃烧着的巨型蜡烛,把大厅 里的气氛烘托得更加热气腾腾。原来,这里正在举行盛大的 舞会,夫人小姐、名流雅士拥满大厅,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 翩起舞,有的人还淌着汗水。正当大家跳得如痴如狂时,一 位小姐突然晕倒在地,旁边的人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人喊 道:“快快打开窗户。”当人们打开窗户后,刺骨的寒风涌入大厅,这时出现了奇怪的现象:大厅里竟然飘起雪花。在场 的人无不目瞪口呆、面面相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厅里 的雪花从何而来呢?案例4 升华和凝华的教学有一座寺庙正在整修,方丈让大和尚用绳子把一块重为400牛的石块提到2米高的庙墙上,让一个小和尚用绳子把110牛的瓦片提到屋檐上。方丈要根据两个和尚消耗能量的多少来分配他们的食物。那么,大和尚拉石块和小和尚拉瓦片相比,究竟谁消耗了更多的能量呢?案例5 功的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o通过学生的活动创设问题情境;o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o通过列举有待解释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o利用趣闻轶事和虚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o利用知识实际应用的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师:你们知道大气层的气温随高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生:高度越高,气温越低。师:是的, 在海拔高度为3000米时,气温约为-2;当海拔高度为 6000米时,气温约为-24;当海拔高度接近10000米左右时,气 温将降到-50以下。那么,当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时,空调要将机舱外的新鲜空气引入舱内,应当对空气进行加温还是降温呢?生:外面的气温那么低,当然要加温。师:但事实却是,飞机上的空调实际上要对空气进行降温。这究 竟是为什么呢?案例6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o通过学生的活动创设问题情境;o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o通过列举有待解释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o利用趣闻轶事和虚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o利用知识实际应用的实例创设问题情境;o科学科学史创设问题情境;案例7 光合作用的教学1648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做了 这样一个实验:他找了一个木桶,在里 面放了60千克的干土,再将2.5千克的柳 树苗栽在土壤中。案例7 光合作用的教学在这之后,海尔蒙特用盖子将木桶中 的土壤盖住,并只用纯净的水浇灌。案例7 光合作用的教学5年之后,柳树长大了。他重新将树 和土壤进行称重,结果惊奇地发现:柳 树的质量已增至80多千克,而土壤的质 量却只减少不到100克。那么,柳树是 靠什么来成长 和增加自己的 质量呢?案例8 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o通过学生的活动创设问题情境;o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o通过列举有待解释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o利用趣闻轶事和虚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o利用知识实际应用的实例创设问题情境;o科学科学史创设问题情境;o由旧知识的扩展引出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奥斯特实验表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着磁场,通电导线是通过周围的磁场对附近的小磁针产生作用 的。根据力的相互性,我们不难推知,小磁针也要通 过自己的磁场对通电导体产生力的作用。那么,通电 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作用力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案例9 电流的磁场的教学好问题的几条要求:o问题应与学习课题相关;o问题应使学生感到有趣;o问题应有浓厚的生活气息;o问题应是学生自然生成的;o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思维;o问题应注意联系前后知识;o问题应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o问题应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用问题推进教学进程o科学以问题为起点,并以进一步的问题为转折o教学以问题为起点,并用进一步的问题来推进根据问题解决的理论,教学的过程,实质上 就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 以,在对某课题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应当对教 学课题进行分解,并对分解出来的子问题进行梳 理,使之成为具有层次结构和逻辑递进关系的问 题序列。如何用系列问题推进教学进程?o提出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再逐一解决; 问题由教师提出案例10 透镜的教学o什么叫做透镜?o常用的透镜有哪些类型?o不同类型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是什么?o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只针对凸透镜)o透镜成像规律有哪些典型的应用?如何用系列问题推进教学进程?o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再逐一解决; 问题由教师提出 问题由学生提出传说大约公元二世纪,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后,下令将抓到的俘虏投入死海。但奇怪的是,俘虏们并没有沉到水中淹死,而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投入死海,俘虏依旧安然无恙。狄杜以为俘虏们受神灵的庇护,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然后问:为什么俘虏们扔到死海里不会沉到海底呢?案例11 浮力的教学案例11 浮力的教学o所有物体都会受到浮力吗?o浮力是怎样产生的?o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液体中会下沉,有的会上浮?o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o浮力有什么用?发散、模糊、无序。学生问题的几种处理方法o改述o增删o排序改述在许多情形下,学生的问题表述比较模糊和肤浅,未能准确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或未能清晰地揭示出需要研究的变量及更为本质的因素。对此,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进行重新表达,使问题更明朗,更清晰,更准确,从而使问题的解决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改述浮力的教学o所有物体都会受到浮力吗?o浮力是怎样产生的?o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液体中会下沉,有的会上浮?o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o浮力有什么用?o在液体中处于不同状态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吗?o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o物体浮沉条件有哪些典型应用?增删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能已经解决,多数学生已知其答案;有的可能是当时所不可为,或偏离该课 题的教学目标的。而有些需要在教学中加以解决的问 题,学生却没有提出来。如果完全被学生的问题牵着 鼻子走,就无法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对学生 提出的众多问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进行 合理的舍弃和补充。增删浮力的教学o浮力是怎样产生的?o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o在液体中处于不同状态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吗?o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o物体浮沉条件有哪些典型应用?o气体也会产生浮力吗?o浮力能否用仪器测量出来?排序围绕教学的课题,学生提出的各个问题通常缺乏条理化和序列化,前后问题不具有逻辑递进 的关系。为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所要解决的 问题重新排列,使之形成由近及远,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递进序列。在液体中处于不同状态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吗? 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 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的浮沉条件有哪些典型应用? 气体也会产生浮力吗? 浮力能否用仪器测量出来?排序浮力的教学(1)(2)(3)(5) (4) (6)用问题推进教学进程o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再逐一解决;o随着教学进程,逐一提出相关问题。案例12 大气压的教学o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大气内部是否也存在压强?o如何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o哪些场合我们利用了大气压?o大气压有多大?怎样测量大气压?o大气压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o大气压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用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用问题激发学生思维o苏格拉底的“助产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助产术”给我们的启示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将科学结论直接告知学生,而应善于针对教学的主题,提出一连串相 关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和启发学生寻 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以改变台灯的亮度为例,指出是通过改变电流来实现的。改变电流有几种方法?哪种方法简便些?(改变电压、电阻。 改变电阻较为简便)改变电阻有几条途径?哪一途径较简便?(改变长度、粗细、 材料。改变长度较为简便)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变阻器。它有什么缺点?(体积大,操作、 携带不方便)如何克服它的缺点?(把线绕起来,减小它的体积)滑动变阻器上、下各有两个接线柱,要将它的两端接入电路,共 有几种接法?其中哪些接法是不可行的?哪些接法作用是相同的 ?(6种接法。两种接法不可行)可行的几种接法有什么共同点?(一上一下)案例13 变阻器的教学ABCDABBCAC ADBD CD案例14 大气压的测量师:杯里的水是被大气压托住的。但如果设想杯 子很高很高,水还能托得住吗? 生:不一定。 师:能托住多高的水,应该跟什么有关? 生:应该跟大气压大小有关。 师:有道理。因为水柱是被大气压托住的,大气 压越大,水柱应当越高。这样,根据所能托起 水柱的高度,就可以知道大气压的数值了。教师重做复杯实验,并把杯子倒扣在水槽中。教师介绍托里拆利的实验装置和结果。 师:托里拆利为什么要用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