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7页
第2页 / 共57页
第3页 / 共57页
第4页 / 共57页
第5页 / 共57页
第6页 / 共57页
第7页 / 共57页
第8页 / 共57页
第9页 / 共57页
第1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材料一 1899年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1)材料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提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加紧掠夺、控制中国,中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材料二 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太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新政”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剥削人民。材料三 及到庚子年闹出了弥天的大祸,才晓得一味守旧万万不可,稍稍行了些皮毛新政。其实何曾行过,不过借此掩饰国民的耳目,讨讨洋人的欢喜罢了;不但没有放了一线光明的,那黑暗反倒加了几倍。 陈天华(2)材料二、三反映了哪些信息?提示:试图挽救统治危机的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加重剥削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材料四 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3)你从材料四中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有什么联系?提示: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革命爆发奠定阶级和经济基础。 阅读材料: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原则? 提示:主权在民。材料二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2)材料二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提示:确认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原则,否定封建等级观念。材料三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3)材料三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提示: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思想。材料四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材料四中,“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是什么意思?提示:实行责任内阁制。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大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提示:以法律的形式否定封建制度,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阅读材料:材料一 “百折不回,十七次铁血精神,始有去年今日;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才成民主共和。”(1)这副对联应创作于哪一年?提示:1912年。材料二 在湖北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里陈列着很多纪念品。下图即为其中的两件。(2)这两件展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提示:推翻了君主专制,实行共和政体。1.孙中山在回忆资产阶级革命之初的起义时说:“当初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这种现象得以改变是在( )A.鸦片战争后 B.太平天国运动后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解析】选D。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等信息可知,暴力推翻清政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因为人们还没有认清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人们认清了其本质,中国人普遍感到应当推翻清政府,故选D项。2.右图是某研究小组收集到的近代中国某个政党的党员证,该实物应该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研究的直接史料( )A.资产阶级革命党及兴中会的宗旨B.资产阶级革命党及同盟会的宗旨C.国民党及其排满反帝思想D.中华革命党及其反帝反封指导思想【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图片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由图片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可做判断。这一宗旨是1905年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成立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纲领,故选B项。3.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这些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八国联军侵华C.甲午战争 D.辛亥革命【解析】选D。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革命”、“武汉”、“排满兴汉”、“列国”等信息可知,四个历史事件中,属于革命而又兴起于武汉,被帝国主义列强干涉的只有辛亥革命,故选D项。4.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说明中,孙中山说:“我今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以表示我党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这表明( )A.辛亥革命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B.辛亥革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制宪法D.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认识到了袁世凯企图称帝的阴谋【解析】选C。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等信息,结合孙中山的阶级属性,可知临时约法是维护资产阶级民主的,故选C项。A、B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5.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最能体现“政权机构中权力分配、制约、平衡”这一原则的内容是( )A.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C.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D.国民有人身等自由【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政权机构中权力分配、制约、平衡”这一原则,是三权分立学说的主要特征,故选C项。A项体现了主权在民,B、D两项体现了自由、平等思想,均与材料不符,排除。6.(2010汕头学业水平检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C.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D.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责任内阁制与总统制的反复改换,可以看出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故选B项。A、C、D三项存在明显的知识性错误,均排除。7.1912年1月,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孙中山所说的“变局”和“创举”是指( )A.辛亥革命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C.中华民国成立 D.临时约法颁布【解析】选C。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题干中提取关键信息: 1912年1月。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辛亥革命爆发是在1911年10月10日,清帝退位是在2月,临时约法是在3月,故选C项。8.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该春联反映的历史问题是( )A.农民是皇权存在的基础 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C.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封建思想依然存在D.清朝皇室自愿交出全部财产分给农民【解析】选C。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A项存在理论性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皆排除。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从材料中可知,农民的封建思想依然很严重,结合“民国二年”,只有C项符合题意。9.(2010天津学业水平测试)近代以来,人类社会逐步走上依法治国的道路。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1)上述引文出自什么文献?该文献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何意义?材料二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第一条 第一款 本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均属合众国国会”“第二条 第一款 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第三条 第一款 合众国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2)依据材料二,指出该宪法对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是如何规定的?体现了什么原则?(3)材料一、二体现了哪些基本观点?【解析】本题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为主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第(1)题要依据“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结合所学知识来判断。第(2)题要依据“立法权,均属合众国国会”,“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在前两题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即可。答案:(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反专制的进步意义。(2)立法权属国会;行政权属总统;司法权属联邦法院。分权与制衡的原则。(3)观点:自由平等、分权与制衡、人民主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A.君主 B.民权 C.西学 D.科学【解析】选B。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不知”等信息推断,省略的两字应是专制政体的对立面,即为民主政体,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材料不符,排除。2.孙中山指出:“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故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为此他采取的行动是( )A.成立中国同盟会 B.发动辛亥革命C.建立中华民国 D.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解析】选A。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等信息可知,孙中山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领导机构,即成立全国性的政党,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3.(2010厦门高一检测)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率临时政府文武官员赴明孝陵,祭奠明太祖朱元璋。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孙中山革命思想中的(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创立民国C.平均地权 D.发展资本主义【解题提示】本题作为材料型选择题,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是做题关键,“明太祖朱元璋”是汉族人,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主要体现在十六字纲领中,二者结合即可得出答案。【解析】选A。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祭奠明太祖朱元璋”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三民主义中反对满清贵族的民族主义思想,故选A项。B、C、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4.(2010沙市高一检测)美籍华人、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在广东,小规模的革命党人起义虽遭镇压,可是在汉口,1911年10月10日,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这场“兵变”带来的结果包括( )满清政府垮台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束中华民国成立 帝国主义被赶出中国A. B.C. D.【解析】选A。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汉口”、“ 1911年10月10日”等信息可知,这场“兵变”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都正确。但辛亥革命并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只是通过推翻清王朝,在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没有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错误。故选A项。5.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在所作的逐满歌中写道:“洪家杀尽汉家亡,依旧猢狲作帝王;我今苦口劝兄弟,要把死仇心里记。”此作品的主要意图在于( )A.制造民族仇恨,提高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B.宣传人民革命,号召民众推翻清朝腐朽统治C.打击汉族反动官僚,组织反清朝的统一战线D.揭示太平天国政权后来完全封建化的本质【解析】选B。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依据“资产阶级革命家”等信息可知,章太炎的主要目的是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并非抬高太平天国运动,故选B项,排除A项。C项中的“统一战线”,D项中的“封建化”均与材料无关,排除。6.1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