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6页
第2页 / 共66页
第3页 / 共66页
第4页 / 共66页
第5页 / 共66页
第6页 / 共66页
第7页 / 共66页
第8页 / 共66页
第9页 / 共66页
第1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第2节节 鉴赏诗鉴赏诗 歌的语语言一、考纲通览,把握考情考纲解读考情分析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包 括:分析诗歌语言的形象性、 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指 出诗歌语言所蕴涵的具体意义 ;分析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互文、双 关等)及其作用与效果;分析诗 歌语言的风格及其艺术魅力(比 如清新自然、委婉含蓄、沉郁 顿挫等)。从近三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来看,2011年高 考天津卷,2010年高考广东卷、重庆卷、湖 南卷等都考查了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 能力。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是要理解诗 歌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语 言美,进而作一定程度的评述。1.考查形式。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 考生对诗歌的语言的把握。考查内容主要包 括以下四个方面:(1)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语 ,即分析其含义及表达作用;(2)品评某一字 词的艺术表达效果;(3)理解某一句的含意; (4)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2.考查重点。重点考查炼字炼词。考生 赏析时应联 系诗歌的主旨,从遣词、造句、 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 者炼字炼词的精妙之处。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二、考点整合,知识储备一、“炼字”类型举例(一)炼名词分析一首诗中有时以名词的叠加作为意象来表情达意,能达到强烈的表 意作用。有时则运用富有象征意义的名词,表情达意。举例李商隐在夜雨寄北曾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的诗句,人在江湖,又逢夜雨,使人倍感萧瑟,夜雨之时,需要点 灯,所以诗人黄庭坚接下来在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 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中选择了灯这 个意象,“灯”是个常用字,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独创,当它与 “江湖、夜雨”组合在一起时,就能激发人一连串的想象:两个朋 友,各自漂泊,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 种情景已持续了十年之久。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二)炼动词分析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举例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动词“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又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三)炼形容词分析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举例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细”字用得好。好雨知时节,好就好在它应时而落,好在它润物无声。潜,偷偷地;细,细细的,脉脉绵绵,不仅写出了自然造化之机,而且抓住了春雨的特点,令人深感作者的喜雨之情。(四)炼叠音词分析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叠音词,往往能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摹拟 声音形态,使诗文更加生动形象。举例如李清照声声慢中起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 惨戚戚”全用叠音词,不仅使词律节奏感强,而且使全词笼罩 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二、常见的古诗语言风格风格说明例句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 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悲壮慷慨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朴素自然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清新明丽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三、诗歌语言的分类从内容的角度划分诗歌的语言可以分为: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特定称谓语言。1意象语言: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其他常见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2情感语言:“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还有间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不堪”“强”写出了诗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时之佳境,只能从酒杯中去回想旧日的事了,传达出内心的凄凉、意绪的消沉。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3象征语言: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作者意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杜甫后游),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了无私心的道理。还有熟悉的苏轼题西林壁、朱熹观书有感等。4特定称谓语言: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见尸子卷下:“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鸿雁”指书信(见汉书载苏武归汉之事)等。它们大多源于典故或前人诗文,这方面需要学生平时加强课外阅读,积累历史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化用了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的故事;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中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的诗句。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三、考向探究,题型归类题型一 炼字类考查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句一词甚至一字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要求赏析时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诗歌“炼”字,主要是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叠音词的炼字效果。曹操短歌行【问题】 阅读曹操的短歌行,分析“何枝可依”一句中的“依”字的双重意蕴。_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解析】 分析“依”字的用法要从其前后文分析,要从修辞手法方面分析,还要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答案】 “依”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步骤一)作者用小鸟找树枝落下来比喻人才找到用武之地。(步骤二)形象、生动。(步骤三)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典例剖析(2011年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骤 雨(宋)华 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据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_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这是一首描写骤雨景象的诗歌,前四句主要描写骤雨的状态,接下来三句交代骤雨中牧童的情况,最后一句写雨停后的清新景色。考生在鉴赏诗歌中词语的表达效果时,可从词性方面入手,“卷”、“吼”都是动词,由此考生可以分析这两个词的观察角度是什么,体现了事物怎样的特点。【答案】 “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通关金钥1解题切入点(1)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首先应认真揣摩词语或诗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及效果,赏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怎样巧妙地传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怎样使表达更准确、更生动、更含蓄的。(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着重关注其表达技巧的运用。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有比喻、对偶、借代、双关、用典等。(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善于赏析其语言风格。常用的语言风格有沉郁顿挫、清新质朴、生动形象、绮丽典雅等。2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诗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3)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3炼字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1(2010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好事近陆 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 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 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_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解析】 “两岸白 红蓼,映一蓑新绿”:“ ”是一种生在浅水中的水草,“蓼”也是一种水边生长的草,味辛辣。一“白”一“红”,色彩鲜艳,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恬美幽静、令人心醉的美景图。“蓑”比喻为新绿,新颖别致;“映”字体物精妙,令人怡悦。【答案】 “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 、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题型二 赏析句子型赏句中要赏析的句子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句子。这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杜甫登高【问题】 本诗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千古名句,试分析其表现了怎样的意境。_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