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1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8页 / 共31页
第9页 / 共31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基础导学知识梳理一、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 的发展。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 基础,安定人心,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手工业经济3实践(1) 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2)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3)唐代,继续实行商人一入市籍不得 的制度,他们在社会上遭受鄙视,在政治上和 上也遭受歧视,这种情形直到宋代才开始转变。4消极影响: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 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商鞅汉武帝法律为官生产方式二、古代重要的经济管理政策1工商业的管理(1)用法律条文对经济生活进行控制:如秦律规定,统一 ;由官府相关机构定期校正 ;统一货币,通行半两钱。从秦律的条文来看,当时政府对经济生活的控制相当全面和具体。(2)用行政手段控制商业经营汉初抑商,商人的赋税加倍。 时代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中央政府在盐、铁产地设置盐官和铁官,统一生产和销售, 为国家所有。度量衡衡器汉武帝利润对“市”进行严格的管理:直至唐代,市的设立和废止,都决定于朝廷的命令。通过加重 征收的方式控制私营工商业:历代有多种属于流通税的 之税和属于营业税的 之税。(3)影响: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和生长,导致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赋税市肆关津2“海禁”政策(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 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2)实施明朝对 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行为严加禁阻。清朝继承并发展了明朝的 政策。明代及清代的某些时期,曾经短暂地实行限禁极为严格的对外开放。这种“开放”实质上具有 的性质,民间贸易仍然禁止。(3)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 的世界。经商闭关锁国官方垄 断近代化民间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产生条件: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 的发展,使得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开始出现。2表现(1)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和雇佣劳动比前代有了较明显的发展。(2)清代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苏州纺织业形成“ ”出资经营“机匠” 的生产形式。景德镇的制瓷业、云南的 业、台湾的 业、福建的制茶业等,也都出现了类似的新的生产关系。商品生产机户计工受值冶铜制糖3特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与欧洲国家不同,具有中国历史特点,其地区性和 性非常突出;受传统经济的压抑,其发展往往夭折、中断。4发展缓慢的原因:明清王朝压抑工商业以及 的政策,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不平衡闭关锁国问题思考1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造成了哪些严重后果?提示 明清两朝的重农措施在明朝前期和清代康、雍、乾时期尚能得到较认真的贯彻,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发展,后来便逐渐流于形式,但对工商业的抑制措施,却呈现日益严厉的趋势。这种重农抑商政策,不仅严重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难以瓦解,极大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清两代为什么要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提示 (1)明朝初期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海上流亡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2)清初厉行海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清初统治者盲目自大。(3)从根本上看,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是由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决定的。3清朝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1)封建所有制的束缚。残酷的封建剥削使农民一贫如洗,无力购买手工业品,限制了手工业产品的销路。封建地租的剥削率很高,又驱使地主和商人把他们的钱财用于购买土地,影响了资本主义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2)封建政府的压制。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如闭关、海禁等政策;广设关卡,对商品经济征收重税;严格控制手工业的生产规模。(3)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商品,缺乏国内市场。总之,腐朽落后的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了社会进步,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知识网络互动探究 探究1 材料一 “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 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里的 “本业”,指男耕女织;“末利”,指商业和手工业 ;“复其身”,就是免除其本身的徭役;“收孥”就 是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奴婢)。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明武宗下令“禁商贩、仆役、倡优、下 贱服用貂裘”。商人贩卖货物必须取得路引,否 则“重则杀身,轻则黥窜化外”。又规定“非占商 籍不许坐市廛”,要承担名目繁复的商税、 摊派。明代禁止民间出海贸易,清初海禁更严。 清前期自康熙中期到乾隆中期开放四口通商,其 后只许广州一口通商。 岳麓版教材:经济成长历程请回答:(1)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思想?该思想在战国时期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上述思想实施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对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思路点拨 本题集中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相关内容,解答时要注意有效提取材料信息并恰当运用所学知识。答案 (1)思想:重农抑商。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相矛盾。(若答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重农抑商有利于稳定统治也可)(2)表现:严格限制商人活动;征收重税;严格限制民间对外贸易,实行“海禁”政策。影响: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探究2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我吴市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请回答:(1)“大户”和“小户”各指什么?大户和小户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2)这反映了什么地区何种性质的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的发展有什么特点?思路点拨 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特征,材料中“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表明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然后依据题问要求回答。答案 (1)大户是指拥有大量资金和织机、开设“机房”的机户。小户是指靠出卖劳动力、计工取酬维持生活的“机工”。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2)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为缓慢,地区性和不平衡性也非常突出。 课时作业 基础达标 1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 以供斋祀”的记载,礼记有“仲春,后率内 外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 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 田礼”和“亲蚕礼”,这主要表明 (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以民为本” 解析 材料表明,无论天子、诸侯还是王后都 亲自从事耕作,这说明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 视。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业关系到人民的基 本生活保障和统治者的根本统治利益。A2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 )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C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解析 材料分析了商业发展对维护封建统治的危害,由此可知中心思想为重农抑商。 B3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根据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两者的主张(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实质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C都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解析 “重农抑商”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工商皆本”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C4清代康熙帝曾经下令,南洋一带的商人须三年内回国,否则“不得复归故土”,雍正帝更规定:“其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以上政令体现的信息不包括 ( )A重农抑商政策B中国在东南亚贸易优势丧失C闭关锁国政策D中国人口多,主张中国人移民海外D5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 白银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近代”的含义。“近代”从经济角度看,指的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的前夜即资本主义方式的萌芽,由此可知选C。C6明清时期,经济领域里“凡置产业,自当田地为主”的现象,产生的最突出的后果是(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B农民购买力低,缩小商品销售市场C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D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使自由劳动力缺乏解析 “凡置产业,自当田地为主”反映出当时资金流向了土地,这不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C能力提升7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的权利。”明清政府的做法 ( )A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B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C导致了农耕经济的瓦解D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解析 明清政府对资本主义萌芽采取压制的态度,而马克思则认为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国家政权的扶持。 B8清初曾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其反映的实质是 ( )A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B清政府鼓励发展小机户C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D清政府限制手工业工场的规模解析 材料反映出政府对手工工场规模的限制,而这种限制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C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 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 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 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 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 、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 ,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 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请回答: (1) 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 (2)从材料二、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3)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4)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 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 、商三者的关系? 答案 (1)他的观点是正确的。说明了农工商之间相互依存 和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2)农工商皆本;重农抑商。 (3)黄宗羲的观点有利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是历史的进步。雍正帝的观点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 落后的,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4)在坚持农业为基础地位的同时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