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6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1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考试评价分析的实践与思考丽水市教育局教研室 柳小平一、全面开展考试质量分析的现实意义1.就教师而言,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学科学习的基 本情况,掌握学生个体知识落实、知识巩固、知识 运用的现实状况,发现学生学科学习的不足与缺陷 ,为后续教学、查漏补缺提供依据。 2.可以全面了解教师学科教学的基本情况,诊断 自身教学存在的基本问题,为改进教学、优化教学 提供参考。 3.就学校而言,可以了解学科的教学质量,掌握 学科的整体教学水平;了解教师个体的教学质量, 为客观评价教师提供依据;了解班级学生整体发展 水平的现状,为改进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评价提 供依据。 4.了解学生学业水平的总体状态,预测学业水平 的发展趋势,为建立升学质量目标提供依据。 5. 二、考试质量分析要建立全面、科学的指 标体系 1.就质量分析而言,只看平均分、优秀率、关注 率是不够的,要依据教育考试统计理论的要求,建 立以平均分、标准差、变差数、均差、标准分为主 要内容的分析指标体系。 2.质量分析评价要建立纵向、横向的参照比较标 准,因此要重视入口基础标准的建立,积极开展增 量评价,重进步、促发展。 3.质量分析评价要建立过程与结果的双向评价体 系,既重视过程,又关注结果,努力将过程的优势 转化为结果的胜势。意义:算术平均数是重要的集中量数(平均数众数、 中位数等)。 是反映研究对象(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的指标量,用以代表研究对象(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含义:所有观察值的总和除以总个(次)数所得之 商。简称平均数或均数。一个数据发生任何微小的变化都会影响到算术 平均数的大小,算术平均数能够非常灵敏地反映数据的 变动。一些极端数值(极大值或极小值)很容易影响平均 数,使其失去典型性。三、常用统计量词实际意义的解释1.平均分82,78,95,45,67,32,68,66,84,83,96,64,53,82,78, 98,56,64,84,83,75,65,53,94,87,83,92,56,76,74,56, 87,100,92,83,88,64,85,32,100 平均分:75 82,78,95,45,67,32,68,66,84,83,96,64,53,82,78, 98,56,64,84,83,75,65,53,94,87,83,92,56,76,74,56, 87,60,92,83,88,64,85,32,60 平均分:73 82,78,95,45,67,32,68,66,84,83,96,64,53,82,78, 98,56,64,84,83,75,65,53,94,87,83,92,56,76,74,56, 87,92,83,88,64,85,32 平均分:73.67举例:一班40个学生某学科的考试成绩2.标准差(2)它是离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3)作用:是重要的差异量数。标 准差能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说明数 据的波动情况。值越大,表明这组数 据离散程度大,即数据参差不齐,分布 的范围越广。学校平均分标准差A学校69.5914.15B学校82.7113.17C学校71.5815.19D学校83.039.14E学校64.9615.93F学校72.2412.69G学校69.6618.11H学校82.0411.66J学校87.0911.86一班:82,78,95,100,45,67,32,68,66,84,83,96,64,53,82,78, 98,56,64,84,83,75,65,53,94,87,83,92,100,56,76,74, 56,87,92,83,88,64,85,32二班:87,85,86,72,74,65,93,94,92,64,68,72,65,72,79,83, 72,64,65,68,76,73,86,80,70.72,69,70,62.61,75,74, 76,68,64,95,78,68,88,75引例:不同班级、同一学科 3.变差数(差异系数)(1) 变差数:指标准差与其算术平均数的百分 比. (3)作用:可以比较不同单位( 学科年级)的差异程度; 也可比较单位相同而平均数 相差较大的两组资料的差异程度 . 变差数越大,表明离散程度越 大;值越小,离散程度小.学校平均分标准差 变差数综合297.869.3423.29语文69.6618.1126数学38.0416.5443.5英语56.7321.5938.06科学64.8415.1623.38品德68.5214.5321.214.均差数(1)均差数:每个个体在总体上的排序位次之和(2)即:每个个体的标准分之和;(3)作用: 在规定的区域内每个个体在整个数据中 的位次排序;均差数=0,表明排位在中等水平;均差数0,表明排位在中等偏上;均差数0,表明排位在中等偏下.同学科、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同学校学校平均分标准差 变差数 均差数A学校69.5914.1520.33-0.16B学校82.7113.1715.191.45C学校71.5815.1922.230.09D学校83.039.1411.011.49E学校64.9615.9324.52-0.73F学校72.2412.6917.570.17G学校69.6618.1126-0.15H学校82.0411.6614.211.37J学校87.0911.8613.621.99学校平均分标准差变差数 均差数综合297.869.3423.29-0.73语文69.6618.1126-0.15数学38.0416.5443.5-0.82英语56.7321.5938.06-0.15科学64.8415.1623.38-0.01品德68.5214.5321.21-0.215.标准分公式:含义:是一种由原始分推导出来的相对的位量数,它是用来说明原 始分在所属的那些分数中的相对位置的。Z 分数准确地刻划了一个分数 在一批分数中的相对位置,在Z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转换,发展出了一 系列其他形式的标准分。 如,T分数。 例如:张月和李娜两同学的数语英三科成绩如下表 :考试科目姓名年级平 均分年级标 准差ST分数张月李娜张月李娜 数学67736545570语文76867465370英语8670711262.549总分229229170.5189平均分76.376.356.863四、质量分析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1.怎样分析数据 平均分与标准差相结合,判断整体质量水平。 理想状态是平均分大,标准差小。 比较不同单位同一学科的变差数,判断不同群 体的整齐水平。 比较同一单位不同学科的变差数,判断不同学 科的整齐水平。 比较均差数,判断同一单位不同学科整体水平 在全样本中相对位置。 比较学生个体各学科的标准分,判断学生个体 各学科学业水平的实际质量。2.怎样分析试卷 看题型:掌握各类题型得失分的基本情况,为 后续的题型训练提供依据。 看模块:掌握知识模块得失分的基本情况,为 后续的教学要求提供参考。 看共性:掌握大部分学生的失分点,为后续的 补漏寻找支点。 看典型:掌握学生的典型错误,为后续的复习 教学提供资源。 看错误:掌握和区分错误类别,明晰考试水平 与真实水平的距离。3.怎样分析学科 t 看基础、比增量,判断学科总体质量的发展度 。 t 看变差、比变化,判断学科整体水平的整齐度 。 t 看均差、比相位,判断学科整体水平的优劣度 t 看入围、比贡献,判断学科对总体水平贡献度 。4.怎样分析班级 t 看总体、比进步,掌握整体质量发展的趋势。 t 看群体、比变化,掌握临界生,明确后续教学 的关注对象。 t 看学科、明弱势,掌握后续学科教学的方向。 t 看入围、比效果,掌握学生个体学科短板现象 。5.怎样分析个体 r 看现在、重平时,分析个体的努力程度。 r 看基础、重排位,分析个体的发展态势。 r 看学科、重均衡,分析个体的弱势学科。 r 看典型、重变化,分析个体的诱变原因。 r 看尖子、重细微,分析个体的进步空间。 r 看差生、重态度,分析个体的落后因素。五.质量分析的几点要求 1.质量分析要强调时效,为后续的查漏补缺争 取时间。 2.质量分析要明确年级组、备课组、班主任、 学科教师的任务。 年级组 1)横向比较分析,整体在全样本中的位置, 不同群体在全样本中的份额; 纵向比较分析,整体质量的发展态势。 2)学科比较分析,分明学科的贡献率,查找 薄弱学科。3)班级比较分析,明确不同群体学生在班级 的分布状况,明晰薄弱班级。 4)临界生比较分析,明确临界生的具体目标 。 备课组 1)有效入围人数比较分析,掌握学科对整体 的贡献水平。 2)全样本统计分析,掌握学科试卷的主要失 分点,为学科查漏补缺提供实证。 3)同学科班级比较分析,查找造成薄弱学科 的主客观原因。班主任 1)班级整体质量结构比较分析,明确弱势学 科。 2)不同群体发展态势比较分析,掌握群体变 化情况。 3)临界生基本情况比较分析,掌握学生个体 薄弱环节。 4)典型个体基本情况比较分析,掌握影响个 体变化的主要原因。 5)总分入围与学科入围比较分析,掌握学生 今后学习的努力方向。学科教师 1)试卷统计分析,锁定学生学业基础的薄弱 点,反思自身教学问题。 2)学科入围临界生分析,明确今后教学的重 点关注对象。 3)典型对象情况分析,解剖他的学习行为表 现,为改进教学指导提供依据。 4)典型错误分析,发现导致错误的因素,收 集错误资料,为改进教学积累资源。 5)错误类型分析,查找导致非认知错误的原 因,缩小考试水平与学业真实水平的距离。3.数据背后因素分析 管理因素分析:学风问题、班风问题。 教师因素分析:教学态度、教学常规、教学方法、能力水平。 学生因素分析: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障碍。 情感因素分析:师生关系、家庭因素。 4.后续教学管理改进的措施 短期补救措施:查漏补缺、个别辅导、跟进训练、过关补考。 后续管理改进的措施:班级管理、思想教育、态度转变、师生关系、家庭访问等。 后续教学改进的措施:教学常规、行为改进、个别指导。4.质量管理 摸清基础,建立学生入口学业基础质量目标。 公开基础质量目标,按学校、学科、班级、教 师分解目标,建立增量评价基础。 对照基础,大力推进增量评价,明晰学校、学 科、班级、教师对整体质量提升的贡献,鼓励先 进、鞭策后进,实现整体推进。 在强化考试质量分析评价的同时,要重视教学 过程质量管理的措施落实,为考试质量分析提供 实证依据。 考试质量分析重在问题的发现与诊断上,重在 改进教学行为与教学管理上,要对改进措施的落 实上加强督查与指导的力度,努力达到改进的目 标。五、强化基于质量分析的过程质量管理 1.充实完善教学常规,细化教学行为要求 1)依据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化,充实教学工作五环节 的要求内容,细化教师教学行为要求与标准,加强教学 行为管理。 (1)细化教学目标向学习目标的转化,提高学习目 标的操作性、可评价性。 (2)细化破解教学难点策略与方法的要求,提高难 点内容的教学质量。 (3)细化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过程的要求,落实学 生学习品质培养的任务,促进学生参与教学、在学习中 培养品质,在发展品质中促进学习。 (4)细化个性化辅导的要求,将个性化辅导纳入常 态的教学活动之中。2.创新管理制度,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1)建立以学生为反馈主体的教学过程常态评 价制度。对教学工作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 、考试等各环节的规范要求,通过定期学生问卷 调查,及时掌握教师教学行为的现状,发现教学 过程存在的现实问题,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行为, 也为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积累素材。 2)建立教师教学行为展示制度。定期、不定 期开展教案、作业批改展示,发挥教师群众的评 价监督作用,树立榜样、鞭策落后,形成自觉约 束、自觉反思、自觉改进的教学氛围。3)建立“教学会诊”工作机制。成立由 学校领导、中层干部、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