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2页
第2页 / 共42页
第3页 / 共42页
第4页 / 共42页
第5页 / 共42页
第6页 / 共42页
第7页 / 共42页
第8页 / 共42页
第9页 / 共42页
第1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 1.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制度,农村生产力得到发展 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即“一化三改 ”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 立,这为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到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 初步的基础 (2)19571976年的经济建设 19561966正确探索:正确探索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1956调整国民经济 的八字方针1960十年建 设成就党的正确领导 人民的努力油田、工业设备 钢铁、铁路、 机械制造原因表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曲折发展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 公社化运动)、十年文革探索失误大跃进 1958阶级斗争扩大化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三年经 济困难事件特征影响 总路线多快好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大跃进大炼钢铁追求建 设高速度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 遭到严重破坏,三年困难 人民公社化一大二公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遭到严重挫 伤 十年“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 (1)条件:政治保障: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得到巩固。经济基础: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理论条件:中国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思想条件: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 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2)过程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3)成果: 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当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83.9亿 建成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等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我国西部也出现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合理 工业布局,社会主 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原因历史的选择:近代一百年的斗争的表明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中国革命特点决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不可 能再创造一个剥削者,况且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共产主义是中 共的既定目标 建国后的国情决定的:中国广泛存在的个体经济不适应大规 模的经济建设 (2)过程:时间19531956年 农业方针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原则 自愿互利 方法 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步骤 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社高级农业社 高潮 1955年,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对手工业大致同农业采取的步骤相似 资本主义工 商业采取赎买政策重要创举 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3)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 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4.1956年1976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失误与经验教训 (1)成就:十年建设时期,初步建成了独立、有相当规模和一些技术水平 的工业体系,新兴工业发展很快。 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建 成投产,我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从19561958年,全国 除西藏以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通了铁路。公路和航空也 有较大的发展。 1965年我国国民收入比1956年增长57%,工 业总产值增长118% (2)失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过分的追求公有化程度和规模“左”倾错误迅速发展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 19591961严重困难时期(“左”倾、自然灾害、苏联背信)文革时期国民经济损失5000亿元(3)经验教训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量力而行进行经济建设,必须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党和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偏离这个轨道发展经济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必须保持政治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环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5.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1)原因:左倾错误发展;中央领导人急于求成 (2)特点:大跃进大炼钢铁,追求建设高速度人民公社化一大二公 (3)影响: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四风);公民经济比例失调; 人民积极性受挫;三年严重困难 6.19561976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时间阶段特征主要原因(史实) 19561958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一五计划实施和中共八大召开 19591961 经济严重困难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21966 经济调整完成八字方针 19661976 经济浩劫“文化大革命”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呢 背 景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全国人民建设 社会主义热情高涨中共左倾错误思想泛 滥 内 容一化三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 社会主义 特 点生产力发展与调整生产关 系同步并举;生产力发展 与完善人民生活质量同时 并举;重点发展重工业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经济 规律7.比较50年代中共制定的两条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影 响经过三年努力,国家较快地完成了 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 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制度在我 国基本建立起来,但是,由于在实 行时过于求快,对工商业的改造遗 留了一些问题由于片面建设的高速 度,大力推进大跃进 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造成左倾错误严重泛 滥,导致国民经济比 例严重失调 认 识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 发展经济要遵循经济规律中共八大1956年 主要内容: A基本国情; B基本矛盾; C主要任务; D建设方针: 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意义:中共八大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在它的指引下 ,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起来。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确立的? (1)基础的奠定: 政治上,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巩固政权,取得和平的环境。 经济上,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 (2)路线、计划指导,法律保证: 思想上:过渡时期总路线 经济上:第一个五年计划 政治上:1954年宪法 (3)途径:三大改造。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1)改革开放的政策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 (2)对内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有: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 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 反正;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决定实施改革开放。 (4)意义: 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序幕。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 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是新中国的一次伟大转折。重心转移 背景内容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党决定开展土地 革命,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 到乡村。第二次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 ,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 到城市。第三次在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十 一届三中全会上。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 心。巨变结果任务 第一次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 建统治,建立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 本主义经济。第二次 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 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 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 十一届三 中全会的 召开我国进入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 新时期。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 现代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1)内容: 是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 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交够国 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2)试点:四川省、安徽省。 (3)特征:包产到户。 (4)作用: 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了 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 展。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为农村的深入改 革奠定了基础,为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 (5)过程: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 4.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特点: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意义:吸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促进了 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 5.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 (1)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核心: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即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 经营 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19581982年): 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 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核心: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影响: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后):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 核心: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 户经营,自负盈亏, 意义: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推动了农业的发展。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含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 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2)目标:1992年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束了“市场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 (3)发展:1997年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束了“社会主义姓公还是姓私”的争论) (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的深层次问题,加快我国经济现 代化建设; 有利于我国与国际上通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接轨”; 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现代 化建设; 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 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 使我国资源配置方式转变为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使资源配置 更加合理。 7.国有企业改革 (1)过程: 第一阶段从1985年开始,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第二阶段从1992年开始,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为主要 内容,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内容: 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 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 分配方式并存。 (3)中心环节:增强了企业活力 (4)意义: 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国有资产大副增长,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 定和健康发展。8.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3)目的: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5)必要性:计划经济体制在建国初期曾起过积极作用,但这 种经济体制存在弊端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 (6)内容:在农村,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 同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在城市,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 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集中的管 理体制改变为间接管理和宏观调控 (7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