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0页
第2页 / 共50页
第3页 / 共50页
第4页 / 共50页
第5页 / 共50页
第6页 / 共50页
第7页 / 共50页
第8页 / 共50页
第9页 / 共50页
第1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例1】两极对峙时期,美苏争霸“冷战”中有“热战”,下图两个事件的发生反映的战略态势是A.美国转守为攻B.苏联转守为攻C.美苏互有攻守D.苏采取全面收缩战略【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图片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古巴导弹危机虽以苏联妥协收场,但将导弹搬到美国人的家门口,反映了苏联的进攻态度,也反映出美国的优势。苏军入侵阿富汗更是苏联主动进攻的表现。答案:C【变式训练】促使美国对外争霸策略发生攻守形式转化的关键因素是( )A.军事形成压倒苏联的优势B.通过争霸从经济上拖垮苏联C.政治上尽力孤立封锁苏联D.自己的综合国力答案:D 【例2】(2010济南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她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战后世界历史长编材料二 尼克松说:美国不再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在涉及其他形式的侵略场合。我们将根据条约的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经济的援助。但我们指望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防务提供人员的主要责任。”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转折点”意味着什么?(2)对比材料一、二,美国的对外政策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解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题的解题关键是抓住“都与美国安全有关”一句理解、归纳。第(2)题前一问从材料归纳、概括即可;后一问应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案:(1)意味着美国要称霸世界,充当世界警察。(2)变化: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原因: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经济陷入困境;陷入越南战争不能自拔;国内反战运动高涨。 1.尼克松时期采取的对外政策与杜鲁门政策的不同是( )A.强硬政策B.对苏“缓和”政策C.全面收缩D.争夺的重点在欧洲【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A、B意思相反,必选其一,根据背景可知B正确;美对苏缓和不等于美国放弃争霸,故C错,D是共同点。2.下列事件表明苏联霸权主义达到顶峰的是( )A.古巴导弹危机B.苏联出兵阿富汗C.修筑“柏林墙”D.尼克松出访苏联【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解题时要认真分析各个选项与美苏争霸中所出现的影响和效果。在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且处于顶峰的是苏联入侵阿富汗,这项军事侵略行动受到国际上的一致谴责,美国也做出了强硬的表态,此后苏联没有太大的军事行动。3.下图是1987年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会晤的照片,有关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世界局势逐步趋于缓和B.美苏仍处于尖锐对立争霸时期C.苏联改变了对美国的政策D.美国在美苏争霸中最终取得了胜利【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图片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是否定式选择题。图片反映的是美苏争霸趋于缓和的阶段,故选B。4.198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下划定的欧洲政治地图经历众多变动。其中与之有关的史实之一是( )A.民主德国宣布开放两德边境B.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C.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D.联邦德国并入民主德国【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1989年”发生的“众多变动”,B项史实发生于1999年;C项史实成立于1991年底;D项表述颠倒,且两德统一是1990年10月。5.对20世纪6080年代美、苏关系的概括,较为全面的是( )A.苏联不断加强对外扩张,美、苏争夺世界霸权B.美、苏对峙,互有攻防,双方争夺世界霸权C.美国采取强硬政策遏制和反击苏联的全球扩张D.美、苏争夺全球战略优势,军备竞赛不断升级【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1987年美苏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是美苏间达成的削减核军备的协议,可见D错;美苏争霸,互有攻守,其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故A、C分析片面,正确答案为B。6.2009年11月9日是柏林墙倒塌20周年纪念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说,1989年11月9日是“德国近代历史上最幸运的一天”。“最幸运”是因为( )A.雅尔塔体系彻底瓦解B.德国法西斯势力彻底消失C.东西方“冷战”关系终于结束D.德国揭开了国家再次走向统一的序幕【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和分析理解的能力。1989年11月9日推倒柏林墙为德国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1990年10月两德终于实现了统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关系进入缓和高潮的标志是( )A.美国总统尼克松访苏 B.欧安会的召开C.赫尔辛基宣言的签署 D.“尼克松主义”的提出【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D项是缓和的原因,B、C两项是缓和的结果。2.勃列日涅夫推行与美国争霸的积极进攻战略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经济增长放慢B.洗刷古巴导弹危机的耻辱C.苏联出兵阿富汗D.苏联经济实力接近美国,军事实力增强【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的分析能力。任何国家做出政策调整的依据都是本国国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伴随苏联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其对外政策必然要有所调整,本题易混点在A项,美国状况的变化只是苏联调整政策的参考,不是主要原因。3.从“尼克松主义”到“卡特主义”,说明( )A.美、苏关系由缓和到再度紧张B.美、苏关系由紧张趋向缓和C.美国要收缩海外力量D.美国对苏战略转为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和麻痹对方的“缓和”战略【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的分析理解能力。“尼克松主义”的出台表明美苏关系出现“缓和”趋势,而“卡特主义”主张用武力遏制苏联,使美苏关系陷入低谷。因此A项符合题干要求;B项表述颠倒了二者关系;C项是“尼克松主义”的内容,“卡特主义”是用武力遏制苏联,强调的是实力和军事遏制,因此C项不符合题意;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4.从二战后美苏长期争霸的斗争中可以反映出的问题是( )经济和科技是国家竞争力的根本争霸必然引起军备竞赛和战争威胁社会主义尚不足以与资本主义抗衡争霸斗争推动了国际格局的变化A. B. C. D.【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在美苏争霸过程中,当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强大时,在争霸中就处于攻势,反之则处于守势;为了在争霸中取得优势地位,双方不断加强军备竞赛,也构成一定的战争威胁;国际格局也伴随着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而发生深刻变化。故符合题意。与史实不符合,故排除含的选项。5.美苏关系出现“第二次缓和”的标志是( )A.美国总统尼克松出访苏联B.消除中程导弹条约C.“卡特主义”D.赫尔辛基宣言【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的识记、区别能力。A项是第一次缓和的标志,C项使双方关系陷入低谷,D项是第一次缓和的结果。6.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积极推行外交“新思维”,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促使其对外战略调整的根本原因是( )A.美国军事上的优势 B.与中国关系的恶化C.本国的军事实力 D.本国的经济实力【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经济决定政治,正是经济上的力不从心,迫使苏联改变了其对外战略。7.(2010苏、锡、常、镇模拟)以下两图反映了欧洲某一城市的变化。其中,图一摄于1961年8月,图二摄于1989年11月,它们分别反映的是( )A.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B.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C.军事冲突加剧和政权更迭D.民族矛盾激化和暂时缓解【解析】选B。两图是指柏林墙的修建和拆除,是美苏“冷战”的产物,柏林墙的修建反映了“冷战”对峙的加强,柏林墙的拆除反映了国家的统一。8.(2010福建高考)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了苏联的改革。从材料看,这主要反映了苏联向俄国转变的时期,也就是处在苏联解体过程中,C项符合题意;A、B两项都是处于苏联时期,不合题意;D项处于苏联解体后,也不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9题16分,第10题10分,共26分)9.(2010山东高考)下图为19501980年美国军费开支变化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导致A阶段军费上升的主要历史事件是什么?B阶段军费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8分)(2)中美关系在A、B两个阶段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8分)【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国际局势的变化问题。第(1)题注意A段的时间20世纪50年代前期。该时期美国参与朝鲜战争,导致军费上升。B段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是尼克松在亚洲实行战略收缩,结束越南战争,军费下降。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阶段的特点:对抗、缓和。答案:(1)主要事件:朝鲜战争。原因:70年代经济危机,国力下降;实行全球战略收缩。(2)A阶段: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中美对抗。B阶段:中美逐渐结束对抗,走向缓和。(若有不同表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10.(2010山师附中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美国之音”在一份内部备忘录中称:“我们必须把苏联描绘成是地球上最富有掠夺性的帝国”,“我们必须设法在苏联和它的卫星国的人民和他们统治者之间挑起不和,以制造苏联和它卫星国内部不稳定局势”,“我们必须在苏联控制的傀儡国中煽起民族主义的火焰。”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报1982年5、6月合刊材料二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是对美苏关系“实质”深刻的、概念上的重新评估。在这种重新评估的基础上,苏联能够单方面地迅速结束“冷战”这个似乎已经固化的冲突。亚历山大温特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美国的意图和主要手段。(4分)(2)材料二是怎样评价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的?(2分)(3)材料一、二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4分)【解析】第(1)、(2)题注意阅读材料进行概括。第(3)题要着重从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分析。答案:(1)意图:美国想尽办法诋毁苏联;扰乱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秩序。手段:和平演变。(2)是对美苏关系的重新认识,是苏联结束“冷战”的理论依据。(3)联系:材料一的和平演变是导致材料二新思维的思想来源,材料二是对材料一意图的体现。共同点:都着重在意识形态上入手。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