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隧道工程施工管理需要理念更新 在隧道施工管理中,技术方法、系统方法 理论固然重要,而施工理念更是超然其上 的活的灵魂。技术方法层是相对独立的技 术和方法,也就是我们所讲的专业知识; 系统方法层是技术和方法的综合集成和有 机集合,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系统管理知识 ;哲理理念层则强调的是一种管理思想, 一种管理理念,解决的是方向和出路问题 。 现实背景: l 技术方法层:适应各种边界条件的技术方案、工艺、工法等。 (如中铁隧道集团技术专家委员会防坍技术研究小组2004年9 月编写的隧道防坍技术,这些都属于技术方法层面讨论的 问题) l 系统方法层:是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 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咨询方法。具体到 隧道施工,就是针对特定的边界条件,打包选择相适应的技术 方案、工艺、工法与管理理论及措施,以解决特定的工程问题 。 l 哲理理念层:正确的管理理念,可使这种打包不至于错配、不 匹配或失去效用。 l 技术方案、工序管理与工艺控制是技术管理的三大基本问题。 三者往往相互交叉,互相影响,问题所在很难权衡。“工艺不 足方案补”,几乎成了目前隧道施工技术管理中现场多数管理 者的惯性思维。工艺控制不到位,工序管理不合理往往直接造 成方案失败。项目审核的三个层次本应该是正向的,但往往不 得不将就施工单位的工艺控制能力进行逆向选择。大量失败案 例分析证实,现场管理者观念陈旧,理念错误是主要原因。 笔者试图通过对以下几个管 理理念的理解,谈一谈其在 隧道施工管理中的重要性。理念更新之一:隧道防坍防突“预防为 主,避免现状处理”的理念。 l 大家都知道,不良地质对隧道施工影响很大。坍方严重影响施 工进度,是隧道施工的硬伤。突泥突水破坏性极大,往往形成 灾难性事故。随着隧道施工技术和地质预测预报技术的进步, 在不良地质段做到隧道施工不坍不突已不是难事。关键是要施 工理念更新,杜绝突出与坍方,避免现状处理,隧道施工才会 安全,才会有较好的进度。 l 实践证明,绝大部分坍方往往是工艺质量不到位造成的,所以 ,我们说没有质量就危及安全,没有安全就没有进度。而突出 往往与冒撞冒进相联系,短时间内巨大能量被释放,现场施工 人员避之不及,先脱衣后脱皮,惨剧就这样形成了。防突必须 杜绝冒撞冒进,超前地质预报是基本手段。 l 思想观念上,应摒弃“坍方出英雄,坍方出劳模”的老观念,在 预防工作上下工夫,探明前方地质,按设计把工艺做到位,避 免在坍方形成后再进行现状处理,影响工期,进而造成重大经 济损失。案例分析: l 在武广客运专线某标段的一个隧道,2008年元月20 号发现初支异常变形,4月30号发生坍方,时间长达 100天。从工序管理看,300米长台阶先行贯通,且 没有封闭成环,空间释放太多;从时间效应看,在 长达100天里没有采取任何控制措施,任其发展,期 间有许多管理环节出了问题,这些环节又产生许多 细节,而这些细节也都无一例外地出了问题。问题 背后的结构为:隧道坍方管理环节失控+管理细节 失控。背景:系统管理失效+体系运行失效。 l 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控制坍方,即使出现部分初 支破坏、侵限,也比坍方后进行现状处理容易的多 。对突出的控制更是致关人命,尤其不可掉以轻心 。 理念更新之二:将“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纳入工序进行管理”的理念。l 树立新理念,确保不良地质不坍不突十分重要。在 强富水、岩溶发育的不良地质段,“留下石门,锁住 出口,控制处理”是我们采用的防突原则。而突出必 须在“大体积,高势能,短时间”同时发生时才能形成 。“大体积,高势能”是地质状态,但时间是我们可以 控制的。依靠科技,探明地质是“留下石门,锁住出 口,控制处理”的前提条件。 l 将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纳入工序进行管理,按照“物探 先行,钻探验证,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组织 施工,是隧道施工安全的制度保证。方法上,物探 与钻探相结合,是准确无误地探明前方地质状态的 技术保证。“留下石门,锁住出口,控制处理”是隧道 施工防止突出的重要手段。 案例背景: l 对隧道将要穿越的地质现状进行准确无误地探测,是“留下石 门,锁住出口,控制处理”的前提条件,否则很难准确地留下 石门,控制处理也就无从谈起。 l 突出:从对大量岩溶隧道涌水的成因分析,大至可将岩溶涌水 划分为断层破碎带涌水、溶洞暗河涌水、岩溶漏斗涌水三类。 l 隧道突泥、突水事故的发生必须具备三大条件:一是有聚集一 定势能的大量流体(水携带的泥土、石砂等)物质,二是在隧 道周边形成了通道,三是大量流动性填充物在短时间内具备了 势能向动能转化的条件。前者是突出的物质基础及地质状态, 后者是工程活动导至地层内部物质流平衡失调的结果,三者缺 一不可。由此可见,要想预报隧道开挖是否会出现突出,一方 面取决于对地质条件的探测,另一方面则是对物质流在隧道周 边能否形成通道的分析与判断。 l 目前,地质超前预报工作在预测的准确性上距施工 要求尚有一定差距。现实情况是,对风化破碎带的 预报准确性较高,通常可达60以上,而对富水地 层的预报,准确性则在3070左右。至今,涌 水预测仍然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薄弱环节,涌 水量的预测准确性更低,接近实际情况的概率仅为 2030。为了提高地质超前预报特别是涌水预 测的准确性,对物探发现的异常区进行钻探验证是 必要手段,在我集团已上升为施工组织原则。通过 大量验证数据分析,对预报手段的适应性进行选择 与优化,单就隧道施工而言,以安全、实用为原则 ,我们推荐地质超前预测预报的组合方案为: HSP水平钻探。 l 采用上述组合方案,在武广客运专线新大瑶山隧道 施工中,我们成功地避免了多次突出事故。理念更新之三:隧道防水采取“先期主动 防水,全工序、全过程防水”的理念。l “十隧九漏”是一个传统观念。随着现代隧道防水施工技术的进 步,这种传统观念应该改变,关键是我们需要理念更新。 l 隧道防水,采取“先期主动防水,全工序、全过程防水”的理念 是中铁隧道集团首次提出的,并在武广客运专线SD标大瑶山 隧道进行了工艺探索与实践。 l 全工序、全过程防水包括:(1)围岩注浆堵水(全断面帷幕 注浆、周边帷幕注浆、径向注浆、局部堵水注浆等)(2)初 支喷射混凝土防渗;(3)施工缝、变形缝防水;(4)防水层 及排水系统施工;(5)混凝土自防水;(6)二衬背后回填注 浆堵水。先期主动防水是指:在隧道开挖将要通过富水区之前 施加的堵水措施,如全断面超前帷幕注浆、周边超前帷幕注浆 等,目的是锁住出口,避免形成水流通道。 l 先期主动防水是指:在隧道开挖将要通过富水区之前施加的堵 水措施,如全断面超前帷幕注浆、周边超前帷幕注浆等,目的 是锁住出口,避免形成水流通道。l 在武广客运专线SD标大瑶山隧道,我们在全工序 、全过程防水的工艺方面做了如下研究和探索:(1 )围岩裂隙发育初支淋水严重的区段,制订了“分区 、隔断、集中、封堵,一长一短、先浅后深”的径向 围岩注浆堵水工艺,施作了1.5KM,堵水效果显著 。(2)施工缝止水带在安装上往往出现定位不准、 不牢固,导致施工缝漏水。结合止水带的特点及其 安装工艺,我们进行了安装工艺创新,在模板台车 挡头板位置加设止水带安装支撑紧固装置,较好地 解决了上述问题,有效地克服了止水带位置不准、 受压变形、施工缝漏水等问题。(3)在防水板铺设 中,我们从现场实际和施工效果上进行了深入研究 和探讨,发现常出现防水板与垫圈粘贴不牢固而脱 落,为此必须加密热溶焊点,但由于垫圈熔点比防 水板高,造成防水板热熔破损现象增多,修补工作 量大,质量无保证。为此,我们用防水板“吊耳”挂 设取代热熔工艺,克服了热熔焊接工艺无标准、操 作无规程的缺点,确保隧道衬砌“不渗、不滴、不漏 ”,达到一级防水的标准。案例分析:l 在隧道防水施工这个问题上,设计与理念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施工工艺控制。大量案例都说明, 隧道防水失败的根本原因往往是小细节产生了大问 题。l 很好的技术方案在实施的时候有可能失败,我们很 可能遇到了一个叫作“细节”的问题。 再好的一个方 案,也是需要一步步来执行的,执行方案的是人, 是人就会遇到很多复杂的细节性问题。这些问题可 能是理念问题,也可能是沟通问题、技能问题或者 协调问题,还有可能是责任分配、权力分配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会对方案的执行产生影响,如此多的 细节当然很复杂,处理不好“细节性复杂”就很可能 失败。武广线有部分隧道施工未完就漏水,同样的 设计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可以想象,在隧道防水施 工中有许多管理环节出了问题,这些环节又产生许 多细节,而这些细节只要其中有一个出了问题都会 导致隧道漏水。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判定:这个项 目的系统管理失控,体系运行失效 理念更新之四:隧道施工要强调动态管 理,动态设计应“四方联动”。 l 在隧道施工中,很多坍方事故原因多出在管 理环节。具体情况往往是,当遇到地质变化 时,由于管理程序原因动态设计不能及时跟 进,现场应急措施不力,在手续完善过程中 错过了最佳处理时机。 l 隧道工程为线性结构,目前,受地质勘察技 术方法、手段及设计深度的限制,很难完全 准确的判定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和围岩特性, 事实上,实践中也没有必要这么做,否则, 将大幅度地增加设计周期和投资。因此,隧 道施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加强动态管理, 其中,动态设计是动态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 l 在隧道施工中,时间与空间是一对矛盾。一般说来 ,当空间效应解决后隧道施工的安全就一劳永逸地 解决了,但做任何工作都需要时间,往往是在锁定 空间之前时间效应就发生了作用,坍方也就形成了 。施工单位的责任是,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地质预测 及支护变形量测的动态管理,及时作出风险判定, 作为主体提出设计变更申请。业主、设计、监理等 其他管理单位应及时响应,“四方联动”才能快速、 准确、高效地完成动态设计。在这里,时效很关键 ,一个操作性强、分工明确、协调有力、有办事时 间限制的变更设计程序文件是确保隧道施工安全的 重要保证。 l 多年实践证明,由于责任、风险分配不对称,动态 设计往往是四肢不全,很难形成“四方联动”。出现 问题,板子多打在施工单位身上。此外,互不信任 是问题的另一方面,有的施工单位干脆揭开给大家 看,然后在现状研究处理方案,损失浪费严重。案例分析: l 确保隧道施工安全的关键是正确处理时间与空间效 应这一对矛盾。现实中,由于行政管理不专业,程 序流程周期长,而又无应急授权机制,加大了时间 效应,错过了最佳处理时机,进而引起灾难性事故 的工程时有发生。前面谈到,一个操作性强、分工 明确、协调有力、有办事时间限制的变更设计程序 文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应急授权机制 ,现场施工管理人员要有一个正确理念以及应急反 应能力。 l 判断应急措施的有效性,就是看其是否可以在确保 施工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很快地克服时间效应。大家 都清楚,在一些案例中,由于应急处理措施不当, 造成的次生灾害比一次灾害还严重。 理念更新之五:应强调工序管理不能脱 离设计原则,达标不可一刀切。l 隧道设计都有明确的荷载分配原则。有的隧道二次衬砌是主要 的承载结构,初期支护仅作为施工过程的安全措施,相反,有 的隧道初期支护是主要的承载结构,而二次衬砌仅作为安全储 备;有的隧道二次衬砌设计承受水压力,有的隧道二次衬砌设 计不承受水压力。如武广客运专线大瑶山隧道,设计参数拟定 的原则是:初期支护承担施工阶段全部荷载,二次衬砌承担由 于初期支护可能劣化而作用于二次衬砌上的荷载或由于软岩蠕 变、环境条件变化等引起的附加荷载以及作为安全储备。以上 这些设计原则对指导施工很重要,工序管理不能与此有冲突, 否则,很可能留下安全隐患。 l 对于二次衬砌为主要承载结构的隧道,工序紧凑、仰拱、二次 衬砌紧跟对施工安全很重要。但每一个工序都有一个最小的活 动空间,仍然有一个时间效应问题。最根本的措施还是加强隧 道施工的动态管理,有应急预案,有快速反应机制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