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7页
第2页 / 共77页
第3页 / 共77页
第4页 / 共77页
第5页 / 共77页
第6页 / 共77页
第7页 / 共77页
第8页 / 共77页
第9页 / 共77页
第10页 / 共77页
亲,该文档总共7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苏联的农业状况令人担忧,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和可能。经历了一番动荡后上台的赫鲁晓夫感受到斯大林模式的种种弊病,并尝试医治,由此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材料二 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泯灭。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18年执政生涯的评价(1)据材料一,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效果怎样?(2) 据材料二,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成效怎样?提示:(1)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改变过分集中的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以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在工业方面的措施有对工业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还扩大了地方权力,但并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在政治上尖锐揭露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的后果,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开展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斗争,并进行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所以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并未成功。(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使苏联的国民经济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放慢,经济发展呈停滞和下降趋势。伴随着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在“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蔓延,生活日益动荡。经济和刑事犯罪率猛增,反对党派纷纷成立苏共的分裂趋势日益严重,领导层内部斗争不断加剧,人事变动频繁,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于半瘫痪状态。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材料中提到的三个口号,是根据戈氏的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这个理论是什么?这个理论的根本错误在哪里?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提示:这一理论是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其根本错误在于彻底否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即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消极影响:引起了人们的思想混乱,造成党的分裂,削弱了党的领导地位和政府的控制能力,造成政治局势失控,社会陷入混乱状态,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1(2010连云港学业水平检测)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但垦荒却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导致这一结果的苏联领导人是( )【解析】选C。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苏联”、“垦荒”等信息可推断,这一措施应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故选C项。2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发展道路曲折,有的改革甚至夭折。当年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A自由资本主义制度B市场经济体制C第一次世界大战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促使赫鲁晓夫开始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闸门,故选D项。A、B两项在当时的苏联并未出现,排除。C项发生在20世纪早期,与赫鲁晓夫改革时间相距太远,排除。3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对赫鲁晓夫时期的政策进行调整。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之先河B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C暂时建成了“发达社会主义”D没有取得任何成就【解析】选B。本题考查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A项指赫鲁晓夫改革,排除。C、D两项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勃列日涅夫改革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选B项。4(2010无锡高一检测)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判断能力。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在工业方面,仍然没有摆脱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传统,从材料看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轻工业和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故选B项。5.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相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是( )A改革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B建立“发达社会主义”社会C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发展D对所有制结构进行调整【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归纳比较能力。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A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B、C两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6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为改变国民经济衰退形势,他( )A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B在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提出“加速发展战略”【解析】选D。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A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B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C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选D项。7.二战以后,面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实行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源是( )A.缺乏有利的国际环境B.没有把握本国国情,改革指导思想出现偏差C.领导人的个人专断作风D.对农业重视不够【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改革成败的关键是能否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A、C、D三项都是影响因素,但不是根源,排除。8(2010佛山高一检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都曾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但执政后期又都出现了较严重的个人专权,根源在于( )A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没有触动B两人政治声望和威信不断提高C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D两人都有较强的权力欲【解析】选A。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B、D两项都是表面现象,C项不是两人的共同点。A项是导致个人专权的根源,故选A项。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86年2月25日至3月6日,召开了苏共第二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集中讨论了苏联在19861990年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草案。戈尔巴乔夫提出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实行社会主义的人民自治”等政治体制问题,强调“管理民主化”和“决策民主化”。苏联国事风云录材料二 1986年,戈尔巴乔夫的指导思想基本上还是改进和完善苏联原先的政治经济体制,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强调“民主化”和“公开性”,11月,在他会见印度记者时说“改革不容易,最主要的障碍是思维,需要改革多年形成的心理”,而“整个改革当从党开始”。(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单谈谈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民主化”和“公开性”。(2)根据材料二,说说戈尔巴乔夫将改革重心转到哪里?结果怎样?【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认识。第(1)题中提到的民主和公开也就是指人民当家做主和人民监督,真正的做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能力。答案:(1)民主化提出了社会主义人民自治的概念,指出人民自治意味着管理不是少数职业政治家的特权,人民群众应该更广泛地参与决策,成为国家真正的主人。公开性原则是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的有效性,就是把国家在社会中所做的一切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公开无限制,批评无禁区。(2)转向政治领域。结果: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社会局势动荡不安,苏联最终解体。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2010南京模拟)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 )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判断能力。在斯大林体制下,农产品收购价格过低而不是过高,C项不符合调查结果。故选C项。2.有人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搞僵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搞垮了。苏联“垮了”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主义的缺陷 B.苏联社会主义的弊端C.美苏冷战D.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发生【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学生会错选答案为A,原因是学生会被表象所迷惑,认为是社会主义本身的问题。而本题考查的根本原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反映的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而苏联的失败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一种模式的失败。3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勃列日涅夫:“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措施( )A优先发展重工业B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C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解析】选C。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材料强调勃列日涅夫对内改革的成果,即苏联国力逐渐赶上美国,C项是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的内容,故选C项。B、D两项不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排除。A项只是沿用斯大林时期的政策,并不是改革的措施,排除。4(2010连云港高一检测)勃列日涅夫在执政前期对赫鲁晓夫时期的政策进行了调整。他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A成为超级大国B增强综合国力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判断能力。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他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增强苏联的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相抗衡。A、B、D三项也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故选C项。5俄罗斯科学院一位院士曾痛切地说:“我们俄罗斯人以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的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A“八一九”事件 B苏联政局动荡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民主化”“私有化”“绝路、死路”等可知材料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6.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改革中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其错误的实质在于( )A.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B.丑化了苏联共产党C.否定了苏联的历史 D.否定了十月革命【解析】选A。由于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改革中,盲目学习西方所谓的“民主”,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7(2010宿迁学业水平检测)“改革不是某种心血来潮,不是恍然大悟改革的实质恰恰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和政治民主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完全恢复列宁的社会主义构想。”材料中所说“把社会主义和政治民主结合起来”的是 ( )【解析】选 D。本题考查识图判断能力。材料表面上是讲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但其真正反映的是某位领导人改革的侧重点在政治方面,且有放弃社会主义原则的趋势,故选D项。8(2010安庆模拟)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以下是据该简表所得出的认识,其中错误的是( )A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没有取得成效B苏联的政治改革严重影响了经济改革的效果C经济崩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