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问题及表现原因应对 政 治经 济思 想军 事农奴生活贫困、 反抗农奴制,农奴是地主 的私有财产受到工业革命影响, 但远落后于西欧农奴制下,缺乏自由 劳动力、工业投资、 国内市场十二月党人起义,知 识分子激烈争论(新 思潮)受到西欧经济发展和 社会进步的影响,对 落后制度不满 克里米亚战争,战败, 国际地位下降,国内矛 盾进一步激化落后:武器装备、 交通运输、指挥系 统、后勤供应落 后 的 农 奴 制改 革温故: 19世纪中叶俄国社会情况分析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标要求: 1、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 容 2、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阅读讨论】“现行的农奴领有制不能一成不 变,与其等待农奴自下而上地起来解放自 己,倒不如从上面来废除农奴制度,解放 农奴为好。”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 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 难性的后果。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亚历山大二世1857年2月一、改革的酝酿 1.改革的背景: 国内:局势动荡不安; 国外:国际地位下降。 2.目的: 3.特点: 原因: 触动封建地主利益,阻力大 借鉴以前改革失败的经验教训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化解统治危机,重振大国威望 缓慢而又谨慎 表现: 借助舆论减轻压力; 改革机构由秘密公开; 成立委员会。 4.方案: 农业地区:希望增加土地和加强控制农奴 工商业地区:解放,但农奴要交赎金 草原地区:逐步分给农奴土地,但农奴要 服劳役二、“二一九法令” 1.概念:1861亚历山大二世“解放法令” 2.主要内容: 政治: 经济: 组织: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土地仍属地主所有,农民可赎买一 块份地,需付高额赎金和承担义务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材料一 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 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 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 农民地主领地上现存的秩序应维持到应 有的准备工作完成,新办法开始实行时为止 。解放农奴宣言 材料二 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 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 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 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1)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 不能买卖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民通过 赎买获得一些份地。 (2)改革加重了农民负担,农民十分 不满。请回答:(1)据材料一,改革后俄国农 民的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在谈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指 出:“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 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 连串的侮辱。” 列宁全集 材料二 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 ,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 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 切都变了。” 请回答:(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并结合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作简要说 明。(6分)(2)上述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什么局 限?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改革?(3分) (1)材料一认为这次改革是对农民的掠夺。 因为农民得到份地时要交纳巨额赎金;同时 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等 。 材料二认为农民在改革中得到很多好处。因 为改革在法律上废除了地主对农民的控制, 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同时改革使农民得到 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2)二者的观点较为片面。要辨证地、全面 地分析改革;从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角度 评价改革,看到主流。三、进步与局限评价 1.进步性: 性质: 作用: 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利于工业革 命的发展;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俄农业乃 至经济的发展 实现封建生产方式向资义生产方式的 过渡转变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阶性质改革 2.局限性: 不彻底性: 掠夺性: 欺骗性:俄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农民很 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农奴“解放”后被剥夺得一干二 净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不 足以维持生计,重新再受盘剥请你们相信,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 凡是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亚历山大二世在改革方案讨论中,属于工商业发达地区贵族 提出的改革方案的是 A.通过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 B.彻底解放农奴 C.逐步分给农民土地,但需要农民服劳役 D.增加土地,加强对农奴的控制A练一练:1861年“解放法令”规定土地属于 A.国家 B. 地主 C.农民 D. 资产阶级B列宁说1861年改革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 夺”,这主要是指 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 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 C.农民须用高价赎买份地 D.农民成为商品C改革后18611863年间,全国各地有两千多 起农民暴动,这反映了 A.阶级矛盾依然尖锐 B.农民的地位没有丝毫改变 C.农奴制改革没有取得成效 D.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提高A关于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地位表述不正确的是 A.很大程度上被束缚在土地上 B.摆脱了单个地主的控制 C.受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 D.成为完全自由的劳动者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集中表现在 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转变 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 业革命的扩展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 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A. B. C. D.AD有人认为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广大农民遭到 压迫剥削更重了,其主要依据是 A.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B.付出高额赎金 C.对封建地主的义务加重了 D.要继续遭受地主的剥削A【学习延伸】p98(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人物对待“二一九法 令”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的“改革是对农民 的诈骗”这一说法? (1)前者十分否定,后者充分肯定。 (2)同意。 理由:封建残余严重存在;私有农民改 革后生活状况仍然恶劣;引发新的频繁 起义;赎金远高于当时的地价。The end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