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1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8页 / 共31页
第9页 / 共31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沈从文的地方风情小说沈从文与张兆和o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 ,有汉苗土家血统。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 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 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 ,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 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 o沈从文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 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 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 评选侯选人。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 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 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 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 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o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沈从文的小说:“达到 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三者描写 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沈从文的文学不 属于当时中国的城市文化,也不属于革命文学, 因此难以被当时的现实理解是自然的。所以他是 寂寞的。” o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 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 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 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o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 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 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 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 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 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o沈从文不仅反对文学的政治化倾向,对文学的商业化 同样持强烈的批评态度. o腐败(1929)以一种散漫的笔法描绘了上海闸 北区的贫民生活。作品没有主人公,只是一种环境 和氛围。在这里,空气腐臭,道路肮脏,到处都是 垃圾,粪便。住在这里的人,是城市的下层贫民, 或者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如孤儿、卖药的、算命 的、拔牙的,玩蛇的。巡警殴打流浪的孤儿,算命 的骗钱。下等客店里的老板娘辱骂客人,殴打自己 的孩子。这些人生活在死亡线上,性格粗鲁、野蛮 ,人性的美好的东西完全泯灭。o夜的空间(1929)是对于都市贫民区生活的描写,写一个靠近海边城镇的夜晚。仍然是没有主人公,没有故事,而是写各种各样的人的梦境。o“夜的空间”,“没有美,缺少诗,只有极单纯的,物质的。”o绅士的太太是嘲讽都市上流社会的堕落。作 品说:“我不是写几个可以用石头打她的妇人, 我是为你们上等人造一面镜子。”o 作品写了两个绅士家庭生活,暴露绅士淑女在华 贵的衣饰下的肮脏灵魂。小说中的绅士和淑女, 都是无所事事,精神空虚,每天就是打麻将,赌 博,吃饭,喝酒,乱搞两性关系。丈夫另寻新欢 ,太太与少爷私通,子女也都吃喝漂赌。o有学问的人讽刺了知识分子的虚伪、卑琐、怯懦。在一个旁晚,一个教授家,来了一个女客人。面对这个女人,教授产生了冲动,女人也心照不宣,但是,两个人都期待着对方做什么,都在兜圈子,最后,教授的夫人回来了。两个人又都恢复平常的样子。o八骏图是讽刺知识分子最著名的作品。所谓“八骏”是指八个教授,反语,讽刺。作品中的教授们,一方面身体虚弱,另一方面又精神变态,特别是几乎都有些性变态。主人公周达生自认为人格健全,对爱情忠贞不渝,而在骨子里却仍然是喜新厌旧。为一个女人而神魂颠倒,放假也不回到恋人那里去。在沈从文眼里,知识分子,不是虚伪,就卑琐、怯懦。o柏子写一个水手与一个妓女的爱情。从通常的道德 观念上看,一个水手,以船为家,浪荡江湖,一定有许 多痛苦;一个妓女靠出卖肉体生活,也一定会有述说不 尽的辛酸。但是,作家所感受的却不是这些,而是另一 面。就是他们生活、性格中的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一切都顺应自己的本性,顺应着自己的感情、意志的 特点。那个水手,把攒了一个月的钱和精力,全部贡献 给妓女,在妓女那里获得了一种感情和欲望的满足,而 妓女也觉得自己用肉体换回了真诚和勇敢,获得了真正 的感情。这实际上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o丈夫中的丈夫,由于生活所迫,让妻 子去卖身,但是在看到妻子被蹂躏以后, 人性尊严觉醒,把妻子从妓船上领回了家 。o长篇小说长河作品中在乡土日常生活 中大量展示乡土生活中的淳朴民风,善良 的人性。如,当地盛产橘柚,过路人可以 随意摘橘子解渴,出钱买反而有见外之嫌 。人们往往都热情、好客,豪爽,质朴。 老水手乐观、天真;滕长顺富甲乡里,为 人却义气公正。三女儿夭夭纯真、善良、 漂亮、活泼。o边城守渡口女孩翠翠,是一个美丽、纯洁、天真的 少女。当地有个船总叫顺顺,他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 都爱上了她。天保通过媒人去说亲,但是,没有得到明 确的答复。弟弟傩送知道以后,却要按照当地习俗向翠 翠求爱,他和哥哥商量,用唱歌的方式向翠翠求爱。但 是,哥哥天保不善于唱歌,觉得自己不是弟弟的对手, 就放弃了追求,离开家乡,在他驾船离家出走的时候, 船毁人亡。傩送因为哥哥的死,也对老船夫产生了误会 ,认为老船夫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以至于于把哥 哥弄死,因此,也放弃了对翠翠的追求,也离开了家乡 到外地去干活。因为忧虑孙女的婚事,老船夫苍老了许 多,在一个雷雨之夜死去。翠翠心中爱着傩送,作品结 尾她仍然看守着渡口,一边等着傩送。作品写:“这个人 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o三角恋爱的悲剧故事。但是,这种爱情悲剧 ,却体现了自然状态中人性美好的人性。o沈从文所描写的湘西社会,不是真实历史,而是梦 幻世界,是沈从文人性理想和文化理想的象征。沈 从文自己也非常清楚这一点。沈从文说边城追 求的不是生活真实,而感情真实,他说追求的是一 种 “人生形式”:“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 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 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 ,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西水流域的一个小城 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 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 的说明。”o萧萧写了真实的女性生活和命运。 她嫁给一个小丈夫,由于和一个青年私 通,由于生了个儿子,才没有被沉潭。 最后,她给自己的小儿子也娶了一个大 媳妇,那个妇女还要重复她先前的生活 。o其实,凡是回归自然的自然状态,都是 理想化的,自然就是理想的象征。沈从文的地方风情小说 (意境小说)的特点o1、环境描写处于重要位置 o沈从文小说的环境一般都是清山绿水,水 往往是那种清澈、纯净的山涧小溪,具有 优美、恬淡的感觉。同时,注重描写湘西 的风土人情。o2、情节淡化 没有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 情节曲折、复杂的关键是有矛盾冲突。当一切 都诗化以后,就消解了一切矛盾冲突。田园本 身是一个和谐美好的伊甸园,其乐融融。所以 必然没有多少冲突。即使存在也控制在很小的 范围里。作品中的爱情出现了一定的冲突,但 是并没有让它继续发展下去。都是让人物离开 ,消解了冲突。故事情节作为一个基本框架而 存在。o3、人物性格单纯 由于消解了人与环境的冲突,人与 环境的和谐,也决定了人的性格的和谐。复杂性格, 是由于人的内心纷争造成的,内心纷争是由于人与外 部环境的冲突的结果。既然一切都是和谐的,人物就 单纯和谐。性格是单一的。沈从文愿意写少女。翠翠 、夭夭、三三等都是这样的人物,天真、纯洁、善良 。他写的人,都是神性的人物。人类对于自身有三种 认识的角度:从上看,从下看和从中间看。而沈从文 是从上看。它基本上是定型化人物。亚当和夏娃性格 。o现实主义文学,写那种复杂性格人物。浪漫主义文学 写那种神性人物。现代主义文学,最长于写那种恶性 人物。o 沈从文去世前不久曾对汪曾祺和林斤澜说:“我 对这个世界没什么好说的。” 丁玲(1904-1986)沈从文与丁玲恩怨 o 事件回放 o 沈从文、丁玲、胡也频之间,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 初,有过一段美好的朋友之缘和患难之交。1931年,胡也 频遇难,沈从文通过胡适参与营救未遂,随之,沈从文以 丈夫的名义,护送丁玲母子回湖南常德丁玲的家乡。在那 里住三天后,他们又一同返回上海。由于帮助营救胡也频 和护送丁玲回常德,沈从文失去了在武汉大学的教职。 o 1933年5月14日,与丁玲同居的冯达被国民党特务逮捕 后,旋即供出了丁玲的地址。同日,丁玲在上海寓所和潘 梓年一道被秘密逮捕,不久,同冯达一起被转移到南京囚 禁。沈从文通过胡适营救,丁玲于1936年被释放。 o 这段历史,在1949年以后,因胡适的缘故,被回避,或 歪曲。直到1979年以后,丁玲复出,因读沈从文记丁玲 一书(沈从文写此书时,丁被国民党警方囚禁,直到 1979年以后她才看到),对沈产生强烈的不满,并说出伤 害沈从文感情之言,尤其是丁玲说沈从文胆小怕事(“他向 来胆小,怕受连累”)之语(指沈在胡也频被害、丁玲被捕之 时),颇伤沈、丁几十年的情谊,导致两位老友在晚年近 于绝交。 o 沈从文: o 她廿年来受的委屈,来自何方,难道自己不明明白白? 嚷也不敢嚷一声,自有难言苦衷,却找我来出气,可见聪 明过人处。主要是我无权无势,且明白我的性格,绝对不 会和她争是非。方明白主要罪过是我不该提及对于现 今还活在台湾一个人(编者注:指冯达,曾与丁玲同居, 叛变革命后随国民党到台湾)的“怀疑”,对于她也“举得不 够高”。(1983年给徐迟的信) o 旁观者语:李辉 o 从丁玲对沈从文的批评来看,沈从文的问题在于以市侩目光看 待她和胡也频所热爱的左翼文艺事业。这就是说,沈从文真实描 写了他们的革命工作,只是所持观点她不能赞同。除此之外,沈 从文并没有写能够构成她的政治“罪名”的任何事情。相反,从丁 玲所需要的角度,沈从文的不解和异议,恰恰可以增添她的光辉 ,成为反驳他人的重要历史资料。o 那么,丁玲从政治方面批评沈从文,只能有另外的解释:她批 评沈从文对左翼文艺的政治态度,是要向世人证明她鲜明的政治 立场,表明她始终站在革命事业一边。这样,那些年对她的诬陷 就不攻自破。 o 其实,丁玲应该还有更内在更直接的原因,她是一个政治性极 强的人,但她同时是一个女人,一个步入暮年的女人,很难赞同 将自己的私生活毫无掩饰地公开,更何况她认为有许多是“编造” 的故事。o沈从文与鲁迅英雄惜英雄 o 鲁迅与沈从文没有见过面,也没有书信往来。他们曾经同时 在文坛上叱咤一时,同时卷进这些那些的文人口水骂中,为某 些朋友在论争中互骂过,误解过,惺惺相惜过。 o 沈从文所受的启蒙教育,有鲁迅的一份子。当年湘西土著军 队的一个小军官,因为新青年等几种鼓吹新思想的刊物, 开始睁开眼睛看外面世界。1924年沈从文在北京以“休芸芸”的 笔名登上文坛,当时胡也频与丁玲正处于热恋中,三个文学青 年的友谊之深,竟然连诗的形式、原稿字迹和喜好的稿纸都一 模一样。三人这同一习惯,在丁玲、沈从文和鲁迅之间,惹起 了一场严重的误会。1925年4月丁玲写信向鲁迅求援,孙伏园看 到信后,说笔迹很像休芸芸,鲁迅信以为真,认为沈从文以女 人身份和他开玩笑,并因此生了气。(鲁迅书信集第72页) o 1933年沈从文在大公报的文艺副刊 上发表文学者的态度一文,讥笑上海 作家为“海派”,说“海派”是“在上海赋闲” ,“赋闲则每礼拜必须有三五次谈话会之 类”,由此引起关于“京派”与“海派”的论 争。鲁迅写了“京派”与“海派”一文, 批驳了沈从文观点,对“京派”与“海派”都 进行了批评,但是还是希望“京派”利用研 究或创作上的优越环境,“能够看见学术 上或文艺上的大著作”。 o1935年沈从文以炯之的笔名,在天津大公报上 发表谈谈上海的刊物,认为文坛的论争是“私骂” 性的“争斗”,把争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