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7页
第2页 / 共47页
第3页 / 共47页
第4页 / 共47页
第5页 / 共47页
第6页 / 共47页
第7页 / 共47页
第8页 / 共47页
第9页 / 共47页
第1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五节 美国黑人文学和托尼 莫里森 一、美国黑人文学在诗歌方面,黑人诗人休斯(Langstm Hughes)、海登(Robert Hayden)、安 吉罗(Maya Angelou)、达夫(Rita Dove )等人是美国诗坛重要的声音,他们的诗篇 大大拓宽了美国诗歌的领域。 在戏剧方面,汉丝贝丽(L0orraine Hansberry)、福勒(Charles Fuller)、威 尔逊(August Wilson)等人的剧作给美国 剧坛吹来一阵新风。 小说方面,赖特(Rich Wright)的土生子 是40年代城市现实主义最出色的代表作。 十二年后,艾里森(Ralph Ellison)写出 看不见的人,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美国战 后“最杰出的一部作品”。1983年沃克(Alice Walker)的紫颜色获普利策图书奖。五 年后,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娇女也 获得该图书奖。1993年莫里森又荣获诺贝尔 文学奖。 黑人文学正从边缘向主流位移 就文学作品本身来说,许多黑人作家从一开 始就着力表现自我的失落,而这一主题亦是 20世纪美国主流文学的关注点。黑人的体验 在一个自己无能为力的世界中自我的失 落感觉,或被迫处之局外的感觉引起社 会的共鸣,成为现代人普遍的体验。 以美国黑人的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 博恩在其开拓性研究美国黑人小说中指 出:“美国黑人小说,一如美国黑人生活,和 美国白人的小说既相像又不同。当其跟随( 通常落后几步)美国小说主要历史进程的同 时,又有自己另外的生活,这生活发源于一 种完全不同的少数裔民族文化的土壤。” 黑人小说的“双重文化传统” :源自非洲的口 头文学和源自欧美的书面文学。 诞生美国黑人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布朗 的克洛 托尔;或总统之女(Clotel;or The President s Daughter)于1853年才得以在 英国出版。韦伯(Fank J Webb)的盖瑞家和他们的 朋友(the Garics and Their Friend, 1857)是在美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部黑人作 家的小说 蓬勃发展美国黑人文学是在20世纪才真正得以蓬勃发 展。 “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 麦凯 (Claude Mckay)、图默(Jean Toomer)、休斯(Langston Hughes)、 卡伦(Countee Cullen)等一批年轻的诗人和 小说家有意识地从黑人的生活、传统和民间 文化中汲取营养,塑造“新黑人”形象,抒发 黑人的思想感情。 休斯 “哈莱姆桂冠诗人” 192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疲惫的布鲁士乐(The Weary Blues) “披戴它像举一面大旗语样地骄傲一一一而不是像裹一 件尸布。披戴它像唱一首规直冲云霄一一而不是哀叹或 悲啼。” 黑皮肤 “我们年轻的黑人艺术家在创作中想表达我们黑皮肤的自我 而不感到俱怕或害臊。如果白人高兴,我们也高兴,如果他 们不高兴,没什么了不起。我们知道我们是美的,也是丑的 我们为明天建造我们的殿堂,我们知道它们是如何坚固 ,我们站在山顶上,内心获得自由。”黑人艺术家和 种族山(the Negro Artist and the Racial Mountain, 1926) 女作家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 :长篇 小说他们眼睛望着上帝(Their Eyes Were Whiching God发表于1937年 ,是 30年代美国黑人文学最重要的作品 赖特30至40年代美国左翼文学中所谓“抗议小说” 的创始人之一赖特(Richard Wright)出版短篇小说集 汤姆叔叔的孩子们(Uncle Tom,s Children) ,1938,采用传统手法,把黑人 描写成白人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土生子“抗议小说”的经典之作土生子(Native Son) :1940赖特:“有关汤姆叔叔的孩子们的评论开始出现 时,我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极其天真的错误。我发 现自己写的书连银行家的闺秀们也会去读,会为之 掉泪,并且感觉良好。于是我发誓,如果再写小说 ,我要叫任何人也无法掉泪;小说要写得冷酷而深 刻,读者必须直面这部书,毫无泪水的慰藉。正是 这种心态促使我极其认真地动手去写。”比格托马斯 “他们不让我活,我就杀人。或许杀人不对, 我想我也并不想真正杀人。可我一想起为什 么杀人,我开始感觉到我需要的是什么,开 始感觉到我是怎样一个人” 赖特将小说取名为土生子,意在揭示美 国社会对比格犯罪应负的责任。他力图说明 :黑人的野蛮凶暴既非天性也非民族性,而 是美国社会制度使然。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 人,比格的性格是美国社会文明的产物,他 的行为和结局是由美国社会及其歧视黑人的 法律所造成。 艾里森和看不见的人艾里森:看不见的人(Invisible Man, 1952)。 着重探讨的是“寻找自我”这样一个具有普遍 意义的命题。 “我一直在寻找自我,曾有过许多只有我自己 才能够回答的问题。我不问自己,却老是去 问别人。只是在经过漫长的时间,体验过种 种期望遭到毁灭的痛苦以后,我才获得别人 与生俱有的认识:我就是我自己。”鲍德温和向苍天呼吁五六十年代美国黑人文学的一个主要声音来自小说 家和散文作家鲍德温(James Baldwin)处女作向苍天呼吁(Go Tell on the MOuntain,1953) 在鲍德温看来,美国黑人是美国文明的“私生子”, 其本质是遭遗弃和受辱。 向苍天呼吁与赖特的土生子和艾里森的 看不见的人并列为四五十年代美国黑人文学的经 典作品 60年代后的黑人女性作家不再停留在控诉美国社会对黑人的种族歧视 与压迫,而是从独特的角度描写女性经验, 在抨击种族歧视的同时揭露性别歧视,或者 主要反映黑人妇女争取妇女平等权利的斗争 。艾丽丝沃克代表作紫颜色(The Color Purple,1982) 书信体形式 西丽亚 、耐蒂 、莎格讲述的是黑人女性寻求自我个性、在逆境中保持尊严的故事 。沃克说过,“我致力于探讨黑人妇女的种种压迫、疯狂、忠 诚和胜利。对于我来说,黑人妇女是世界上最令人着迷的创 造物。” 沃克所关注的是生活在美国社会最底层的 黑人女性的痛苦 和艰难。她的小说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描写了黑人,尤其是黑人妇女的爱与恨,欢乐与悲伤 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 (1931 ),American author, who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93. In her work Toni Morrison has explored the experience and roles of black women in a racist and male dominated society. In the center of her complex and multilayered(多层的) narratives is the unique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African- Americans. Morrison has been a member of both the National Council on the Arts and the American Academy and Institute of Arts and Letters. “Tell us what it is to be a woman so that we may know what it is to be a man. What moves at the margin. What it is to have no home in this place. To be set adrift(漂浮) from the one you knew. What it is to live at the edge of towns that cannot bear your company.“ (from Nobel Lecture, 1993) 一、生平与创作Toni Morrison was born Chloe Anthony Wofford in Lorain(洛雷恩), Ohio(俄亥 俄州), where her parents had moved to escape the problems of southern racism. Her family were migrants, sharecroppers (佃农) on both sides. Morrisons father, George Wofford, was a welder(焊工), and told her folktales of the black community, transferring his African-American heritage to another generation. In 1949 she entered Howard University(霍华德 大学) in Washington, D.C., Americas most distinguished black college. There she changed her name from “Chloe“ to “Toni“, explaining once that people found “Chloe“ too difficult to pronounce. She continued her studies at Cornell University (康奈尔大学) in Ithaca, New York. During 1955-57 Morrison was an instructor(教员) in English at Texas Southern University, at Houston, and taught in the English department at Howard. 1964 :working as a textbook editor New York headquarters of Random House. WritingsTHE BLUEST EYE (1970) (最蓝的眼睛)主人公 Pecola (佩科拉 )、叙述者Claudia(克 劳蒂亚) 小女孩对蓝眼睛的热望铭刻着黑人面临白人文化侵 越时思想上的混乱和价值观的错位。 莫里森用四季来命名小说的四个部分,其用意在于 要凸现佩科拉悲剧的不可避免性。 SULA (秀拉,1973) The novel won the National Book Critics Award. Song of Solomon ( 所罗门之歌 , 1977)。 成名作 写了她心目中黑人男性的成长历程。在她看 来,一个黑人男性的真正成长标志是他了解 自己的文化,了解自己种族的妇女。 “奶人”(Milkmn) 、BELOVED (娇女或宠儿1987) , Pulitzer Prize ,被纽约时报推举“过去 25年来出版的最优秀的小说”,In JAZZ (爵士乐,1992) LOVE (爱,2003) 标志着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继赖特、艾里森之 后的又一座高峰。 1993年,被授予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她是获此殊 荣的第一位美国黑人作家,也是继赛珍珠之后第二 位获得该奖的美国女性作家。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