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3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3页 / 共53页
第4页 / 共53页
第5页 / 共53页
第6页 / 共53页
第7页 / 共53页
第8页 / 共53页
第9页 / 共53页
第1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制作:华亭一中 高爱E-mailgaoai7723490126.com1什么是 “意象?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 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 ,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 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 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 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 就是“意象”。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 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 自己的情感。 2诗歌中的意象,是作者精选出来的素材,具有 典型性和暗示性,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它们是诗人 情意的载体,是其情感的物化。意象是诗歌中浸染 了作者感情的东西。鉴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 象征性意象,也有组合的意象等。 意象之情感: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 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 怀旧 梅花傲视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 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3(2002年高考题目)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题: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 ”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 之说?为什么?4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 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 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 志。志。这里的所写之这里的所写之“ “景景” ”、所咏之、所咏之“ “物物” ”, 即为客观之即为客观之“ “象象” ”;借景所抒之;借景所抒之“ “情情” ”,咏,咏 物所言之物所言之“ “志志” ”,即为主观之,即为主观之“ “意意” ”:“ “象象” ” 与与“ “意意” ”的完美结合,就是的完美结合,就是“ “意象意象” ”。它既它既 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 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5鉴赏李白的诗歌鉴赏李白的诗歌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 中中“ “折柳折柳” ”的寓意及其作用。许的寓意及其作用。许 多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张冠李戴多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张冠李戴 。由于。由于“ “折柳折柳” ”的寓意又影响了第的寓意又影响了第 二个问题的思考,因此此题得分二个问题的思考,因此此题得分 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乃不知古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乃不知古 典诗词的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典诗词的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 义。义。“ “折柳折柳” ”为什么为什么“ “寓有惜别怀远寓有惜别怀远 之意之意” ”?6据据三辅黄图三辅黄图桥桥记载:记载: “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原来,原来,“折柳折柳”是汉代惜别是汉代惜别 的风俗。汉乐府就有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折杨柳 曲,抒写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离别行旅之苦。此。此 曲一起,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何人不起故园情” 呢?弄懂来龙去脉,寓意自然呢?弄懂来龙去脉,寓意自然 明矣。明矣。7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 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的诗意。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如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 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 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王维送元二 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周邦彦 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 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 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柳条过千尺。 ”江淹江淹别赋别赋:“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 8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其 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 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 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柳 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 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 ,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9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 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 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如 1987 1987 年曾考过的年曾考过的送别送别诗:杨柳诗:杨柳 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 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由于“柳柳”、“留留”谐音,古人在送别谐音,古人在送别 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 的深情。的深情。10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折杨柳 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 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 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 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年年柳色,灞 陵伤别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作为送别典 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的诗句 。柳永在。柳永在雨霖铃雨霖铃中以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说的是笛声中,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 ,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 伤春叹别的感情。伤春叹别的感情。1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 1)(2 2)题()题(6 6分)分)闻闻 雁雁 韦应物韦应物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寒寒 塘塘 赵嘏赵嘏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1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 这两首都是抒发这两首都是抒发 。 (2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20032003年春季高考语文)年春季高考语文)12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 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 ,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 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 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 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 意象为突破点。意象为突破点。13一、月亮一、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 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 的月亮是思乡(思亲)的代名词。的月亮是思乡(思亲)的代名词。 静夜思静夜思 李白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14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 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 的意象了的意象了。 杜甫杜甫月夜忆舍弟月夜忆舍弟:“ “露从今夜白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月是故乡明。”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 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 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 ,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15唐人王建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 家。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 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 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唐人张九龄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望月怀远“ “海上升海上升 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天涯共此时” ”16二、菊花二、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牡丹相媲美相媲美 ,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兰花并论并论 ,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 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 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 质质。 17屈原屈原离骚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朝饮木兰之坠露 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诗人以饮 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唐人元稹菊花菊花:“秋丛绕秋丛绕 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 无花。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表达了诗人对坚贞、 高洁品格的追求高洁品格的追求。18三、梅花三、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 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 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成为成为 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宋人陈亮宋人陈亮梅花梅花:“一朵忽先变一朵忽先变 ,百花皆后香。,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诗人抓住梅花最 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 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 ,也是咏自己。,也是咏自己。19张耒: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黄庭 ”;张泽民:;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 ”“”“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苏轼:“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陆游 的著名词作的著名词作咏梅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 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 人王冕人王冕墨梅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 清气满乾坤。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 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20四、松树四、松树论语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