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艺术表现手 法)是多种多样的。(1)表达方式(2)修辞手法(3)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描写: 写景状物:工笔(细描)、白描、渲染、烘 托; 描写角度:(1)包括立足点的变化,如移步 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等(2)角度变化,包括视觉角度(俯 视、仰视,远景、近景)和感觉角度(视觉 、听觉、嗅觉、触觉)等。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记叙、描写、议论、抒情08山东卷画堂春 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 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 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捻(nin):持取,捻弄 “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 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 的感情变化? 参考答案:细节描写(动作描写 也可)。用捻 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 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修辞手法 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 借代、设问、反问、互文等。08辽宁卷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 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 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 修辞方法。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 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 六两句对偶等。 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如答成“排比”,并以前四句为例的,也可给分。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释:【疏箔】用芦苇或柱子编成的帘 子,有缝隙可通风。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各从什么 角度描写的?(4分) 首句从视觉角度描写了一幅海面辽阔,海 浪拍岸,如云翻卷去而复回的壮美画面(2 分,角度1分,画面1分);第二句从听觉 角度描写了一幅北风劲吹,雷声轰鸣,山 雨欲来的雄浑景象。(2分,角度1分,画 面1分) 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对比、用典、衬托、烘托、象 征、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虚实、动 静、联想和想象 请判断下面诗歌的艺术手法乐(哀)景哀(乐)情谢亭送别唐代谢诨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 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托物言志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 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 的色彩。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 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 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 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以虚写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雨霖铃)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 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江城子)设想之景梦中之景赠花卿 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虚而实,和前两句一起,虚实相生,将乐曲美妙赞美到了极致。虚实相生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诗的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答: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 把黄河汹涌澎湃写得更具体、生动、形象。想象雨后池上 刘颁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 若耶溪 ) 以动衬静,用“蝉噪”“鸟鸣”动景, 写山林的“幽静”。动静课堂巩固09湖北卷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 提示:文中问怎样写景,应该从写景(也 就是描写)的角度和文章的结构方面回答 ,联系描写角度的相关知识远近大小 、动静明暗、视听触嗅、声光色态,进行 回答即可。注意一定要结合诗歌解释分析 。 参考答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 ,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 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 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 字。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