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句衔接”题的解题思路语言连贯通畅是人们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一项基本要求, 也是历年高考中考查 较多的一项内容。而“语句衔接”题则集中体现了高考对这方面能力的要求。下面 就谈谈这类题型的解题思路。 一、注意保持统一的话题(陈述对象) 1、在同一个语境里,句子的陈述对象必须保持一致,否则,话题就不统一,造 成理解上的混乱。而主语往往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应尽量保持一致。 例 1:填入下文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92 年高考题) 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_从床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A、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他, B、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 C、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 D、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 原文上句的主语是“小明”,而 A、D 项的主语转换成了“妈妈”,故可排除 A、D 项。 C 项中前半句主语仍是“小明”, 但后半句“把他找到”的主语又换成了“妈妈”, C 项也可排除。只有 B 项是一个被动句,主语还是“小明”,与上句一致,所以, 正确答案为 B。2、有时,话题中的主语不一定完全相同,但只要陈述对象并未改变,话题依然 可以保持一致。 例 2: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97 年高考 题) 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_为“门辟 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于嶂奇观”。 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B、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D、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原文陈述对象为“南天门”, 下文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展开。 A、 C 项的陈述对象为“石 刻”,可首先排除。D 项前面主语为“门外西侧”(陈述对象还是“南天门”) ,后面 的主语换成了“石刻”,故 D 项也应排除。只有 B 项主语分别为“南天门”、“门外 西侧”、“门两旁”,陈述对象均为“南天门”,所以正确答案为 B。3、观点和材料统一:有的议论语段开头提出问题或论点,接着举事例,摆材料, 进行分析,这里的“观点”或“问题”也可以说是话题,话题必须统领后面的事例、 材料;反过来说,事例、材料、语句表达要符合前面的话题,与其一致。 例 3、在叙事性作品中, 但因为自己的胸中积郁着浓郁、深沉的感情,这种感 情也就自然地流入笔端。这种渗透感情的叙述,往往比直抒胸臆更为感人、更觉 真诚。 A、作者往往不将自己的情感直接显示于读者,而是将事情朴素地告诉读者,让 读者自己去品味。 B、 作者往往将萦绕心头的喜怒哀乐之情, 在特定的环境中酣畅淋漓地倾泻千里。C、或喜悦,或忧伤,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之情从作者心中冲出, 一泻千里。 D、或喜悦,或忧伤,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之情都渗透在作者所描 写的大自然风光之中。4、议论文或说明文往往开宗明义,开头就提出观点或说明中心,以领起全文或 全段;往往有篇末或段尾用简明概括的文字总结文章,重申主旨。据此,对于首 尾句的选择,就应着眼于那个具有提挈或收束作用句子。例 4: 诗人从历史的制高点上,看到了国不分强弱,家不论贫富,都应该坚持勤俭节约 这一原则。历史和现实也的确如此。经济落后之国,固然要讲勤俭节约,经济发 达的国家同样也要勤俭节约。 A、“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永久是真言。” B、“惰而奢则贫,力而俭则富。” C、“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 D、“历览前世国与家,成为勤俭败为奢。”二、注意合理安排句子的顺序 一个句子或一个句群中, 各部分的顺序安排往往有一定的规律:或以人们的认识 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空间的先后为序, 从 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的先后为序;或以事物的主次轻重关系 为序解题时,就应注意这些规律,合理安排句子的顺序。 例 5:将下列四句话填在下面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96 年高考题)就像勇猛的战士一样,不顾一天行军的疲劳,马上扔下背包,听到大雨 即将来临的广播。 某校师生野营训练来到村里,_和村民们一道投入抢收战斗。 A、 B、 C、 D、 本题应填入横线上的文字, 反映了师生从“来到村里”到“投入战斗”的过程。 其中, 句“听到大雨即将来临的广播”是师生“投入抢收战斗”的原因,应放在首句的位 置; 句“就像勇猛的战士一样”是用比喻描绘师生“投入战斗”时的姿态, 作状语, 应放在“投入抢收战斗”之前;句之间也有先后关系,先“不顾疲劳”,再“扔 下背包”。总之,这四个句子前后为承接关系,表示动作行为的先后顺 序。所以正确答案为 C 项。三、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和呼应 一段话中,哪些句子先说,哪些句子后说,必须瞻前顾后,通盘考虑,从而使句 子前后照应,语意贯通;有的问句一连提出两个问题,便要兼顾两个问题作出正 确回答,不能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 要有必要的过渡、 交代,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和比照式的词语可以使表达的层次 更加明析,使句子前后呼应。例如“也”、“更”、“于是”、“但是”、“所以”等。 例 6: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每当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_淡如烟、浓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A、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 B、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 C、山上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下的灯把黑暗照淡了。 D、山下的灯把黑暗照淡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亮了。 本题从语流的发展来看,是从山下写到山上(上句有“山下”与横线处的句子照 应) ,B 和 C 均从山上写起,应排除。另外,上句的“山下亮起”与“照亮”,下句 的“淡如烟”与“照淡”丝丝相扣,所以本题应选 A 项。 例 7: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对爱好文科的学生, 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略理科的学习呢?还 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_。 A、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很不恰当的。 B、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 C、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D、只要认真想一想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就会说:不可以。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段末两个问句。前一句要作否定回答(不可以) ,后一句作肯 定回答(要) ,回答必须兼顾两者,否则陷入自相矛盾之中。因此,只作一种回 答的 A、C、D 项应排除。而 B 项却巧妙地回答了选文中提出的两个问题,故正 确答案为 B 项。 例 8、 生产衬衫的关键工序是上领子和上袖子。二厂和三厂这两家衬衫厂各有所长: A、三厂上领子的技术没有二厂好,上袖子的技术却比二厂强。 B、二厂上领子的技术比三厂强,三厂上袖子的技术比二厂强。 C、三厂上袖子的技术比二厂好,二厂上领子的技术没有二厂强。 D、二厂上领子的技术比三厂强,上袖子的技术没有三厂强。 例 9、 崇山峻岭比起人来, 山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粒芝麻儿,但人 总是踩山于脚下,哪怕它是万山之王珠穆朗玛峰。人为攀登而欣喜A、山,却缄默不语它用自己的筋骨,证明着自己的伟大。 B、山,却冥然不觉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 C、山,却欣喜万分它为人的攀登作出贡献而自豪。 D、山,却毫不在意它相信人类永远不会臣服自己。指代的前后照应: 例 10、自从“五四”以来, 翻译介绍先进国家的文化成果就成了中国人民的迫切 要求。 A、 这些翻译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及文化的发展, 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B、翻译作品日见其多,一方面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文化的素养,另一方面也促 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C、翻译作品日见其多,一方面这些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 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D、这些翻译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同财也促进了中国的书面语言的发展。表达要合乎事理。否则,上下句在事理上出现“裂痕”,衔接不上。 例 11、她,已经年过 50,对于演员年龄是大了些,可是 A、只要听她唱,就会觉得她还很年轻。 B、只要听她唱,就会发现她还很年轻。 C、只要看她的外貌,就会发现她还很年轻。 D、只要看她的外貌,就会觉得她还很年轻。表达要合乎语境。 对于写景的复句或语段, 要注意语境因素, 要分析景物、 情调、 写法的特点,情景要和谐。景物有远、近、动、静的不同;色彩有鲜明、暗淡之 分;气氛有热烈、凄清之分;视角,有高、低、俯、仰之异;感情有或悲或喜; 态度或褒或贬。这一切,在同一文字里都应该和谐一致。四、注意语言的对称和谐 一个句子或语段,除了内容上应做到前后照应,语意贯通之外,结构上也应保持 一致,对仗工整,否则也难以做到连贯通畅。 例 12:下列各句括号中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鲁大海四凤的哥哥, 鲁贵的半子进。他身体魁梧, (a、粗黑的眉毛,b、眉毛粗黑)两颊微微陷 下去。 赵院长总是保持着学者的风度, (a、脊背挺直,面容和蔼,b、挺直的脊背, 和蔼的面容, )金丝眼镜后面有一双含笑的眼睛,头发梳理得很整齐。 A、aa B、ab C、ba D、bb 本题句中选项前句“身体魁梧”为主谓关系的结构,b 项“眉毛粗黑”也是主谓关 系,结构一致;句中的 a 项与选项后面的“金丝眼镜后面有一双含笑的眼睛, 头发梳理得很整齐”的结构同为主谓关系,所以正确答案为 C 项。 此外,句子的连贯还应考虑到音节的和谐。 例 13: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 组是( ) (2001 年高考题) 每逢深秋时节,_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远眺群山环抱,_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 B、 C、 D、 本题中(1)句填。横线前是六字短语,横线后是四字短语,横线处选项分 别为四、六句,选项分别为六、四句,对比分析可知,选项前句与横线前的 六字句对应,后句与横线后的四字句对应,此外“瞰”与“览”也押韵,音节和谐。 (2)句填。这一句以分号为界,分为“远眺”和“近看”对应的两个部分, 句 末尾为“绕”,和全句末尾的“茂”字押韵,音节和谐自然。 以上四个方面就是解答“语句衔接”题的基本思路。 今后高考对这方面的考查将更 加趋向综合性、实用性。解答这类题目时,就应该瞻前顾后,综合各方面因素,形成一个清晰的思路。 练习: 1、国务院早就要求沿淮企业必须限期停止向淮河排放污水,可这个工厂的领导 却一直置若罔闻、拖延推诿, 。 A、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 保工作没人管。 B、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 保工作没人管。 C、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 题越来越严重。 D、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 题越来越严重。2、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 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那儿景色真美! 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 六和塔在钱塘江边静静地矗立着, 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 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 A、 B、 C、 D、3、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必能养成 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 ,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