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必修三第四单元第三节 课标要求:课标要求: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 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 的对策措施。珠三角地区范围一、经济发展快1.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1)区位优势明显地形: 气候: 水源: 土壤:位于广东省南部,毗邻港澳, 与东南亚隔海相望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温暖湿润河网密布,水源充足土壤肥沃(2)自然条件优越(3)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与城市: 交通: 政策: 侨乡: 国际环境: 历史: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水陆交通便利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吸引大量侨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早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202002198019901994 19961999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4060801002.产业结构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的 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3.蓬勃发展的工业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建立起以 为主、较为发达的工业体系。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力发 展 经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 区以 ,为导向,经济发展逐渐与国际接轨。轻工业 重化工业外向型 外贸小结利用得天独厚的 、 优势, 珠江 三角洲目前已经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 、,是我国极其重要的经济区。轻工业基地 外贸出口基地地缘人缘阅读阅读 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问题 :材料一:香港和珠江三角洲80年代和90年代三大产业产业 比较图较图 。图4-3-3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香港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北移,“珠三角 ” 形成了“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90年代中后期,这种分布格局 逐 渐改变。 (1)试运用工业区位原理,分析形成“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的 原因。(2)90年代以来, “珠三角”工业区位条件发生了什么深刻的变 化,从而导致“前店后厂”格局逐渐改变。(1)原因:香港经济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经济发达,劳动 力、土地等成本较高,劳动密集型企业失去优势;珠三角经济较 落后,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因而香港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北 移,珠三角成为香港产品的加工基地,而将产品输出香港的经济 格局。(2) “珠三角”地区对外开放政策进一步放宽、灵活;随着“珠三 角”地区工业的发展,劳动力、土地 等成本不断上升,产业需要升 级调整。二、城市化水平高对比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阶阶段城市化发发展的特点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 1、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城市化水平低,城市规模小,城市密度小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不断增加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包括深圳、珠海 、 中山等大、中城市在内的城市群2、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原因城市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 是推动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工业化(1)城市有较高的收入和优越的生活条件, 对农村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 (2)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原因是: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四种典型模式包括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模式在内,我国区域城市化共有四种发展模式,分别为:珠江三角洲模式: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苏南模式: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温州模式: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东北模式:森林、矿产资源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 工业化城市化三、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问题问题表现现原因生态环态环 境 形势严势严 峻等 环环境问题问题 突出;环环境质质 量日益下降;部分城市 出现现 现现象 工业业和生活排放大量污污染物; 环环境污污染治理和生态环态环 境建 设设滞后;环环境管理、基础设础设 施建设设滞后;工业发业发 展和人口 急增,水污污染严严重;工业业和生 活用水量增加 人地矛 盾加剧剧急剧剧减少, 人均耕地减少土地开发过热发过热 ;城镇镇建 设设用地扩扩展过过快;盲目 建设设“ ”、“ ” 重复建 设问题设问题 突出,重复 建设设造成资资金浪费费片面追求自身发发展,追求 基础设础设 施和服务设务设 施自 成体系;盲目扩扩大规规模 ;竞竞争多于合作缺水工业和生活污水、废气、 垃圾、噪声、酸雨农业用地开发区工业城产业布局不合理对对策具体措施 治理污污染 ,保护护生 态环态环 境提出“ ”;采取各种措施治 理环环境污污染保护护水土资资源;通过过建 设设公园、森林、绿绿地等扩扩大城市绿绿 化面积积,优优化人居环环境。优优化产业产业 结结构在加强 基础础上注重调调整结结构积积极发发展 。搞好城镇镇 和区域规规 划城镇规镇规 划中,确保比较较理想的空间发间发 展形态态;城镇规镇规 模要适度要根据 来规规划发发展目标标;城镇应镇应 合理布局 建立可持续续的空间协调发间协调发 展模式。青山蓝天碧水工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1、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条件并不是因为( )A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 B优越的自然条件C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D能源、矿产资源丰富 2、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A第一、第三产业都上升 B第一产业上升,第三产业下降C第一、第二产业都上升 D第三产业上升,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3、推动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A农村劳动力过剩 B受港澳台经济辐射C工业化迅速发展 D华侨、港澳同胞的促进作用 4、1999年末,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 )A49% B33% C70% D90% 5、珠江三角洲能源缺乏的主要原因有( )A煤比较丰富,石油、天然气比较少B交通不便,调运困难C大部分能源支持了港澳地区D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DDCAD6.下图图分别别是我国长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经济 区示意图图,读图读图 回答问题问题 。(1)两个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2)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两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 (3)读下图,近二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 构发生了 哪些变化?(1)基础建设大量占用耕地,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土地 资源紧张,农业基础明显削弱; 生态环境破坏,区域环境质量下降;工业的迅速增长 ,能源紧张 (2)积极发展核电,建设了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实 施了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 (3)产业结构由以轻纺工业为主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 业为主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