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7页
第2页 / 共157页
第3页 / 共157页
第4页 / 共157页
第5页 / 共157页
第6页 / 共157页
第7页 / 共157页
第8页 / 共157页
第9页 / 共157页
第10页 / 共157页
亲,该文档总共1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睢州一生康按摩培训学校经络刮痧疗百病 保健刮痧师(内部培训资料)李汉洲 主编劳2018/7/122018/7/121 11 1总 论1、刮痧疗法是我国古老 的民间传统疗法 2、刮痧疗法聚防病、治 病、保健、康复于一体 ,一方多用,一方多效 ,即无针灸之痛,也无 中药之苦,这种疗法无 明显副作用,既方便又 经济,而疗效明显,几 能立竿见影。3、不仅对劳损、腰背 痛、关节伤筋、中暑 、昏厥等有效。 4、对高热、心绞痛、 哮喘、高血压、癫痫 、神经性头痛、颈椎 病、关节炎、坐骨神 经疼、减肥、美容、 增智、及小儿增高效 果明显。 此法属自然疗法,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目前在 国内外掀起了刮痧防病、养生保健的热潮。2 2刮痧的作用原理1、通经去邪 2、调整气血、改善内脏功能 3、能使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增强,充分 营养肌肉和末梢神经,促进人体的新陈 代谢 4、能使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 谢旺盛,营养状况改善,血管紧张度与 粘膜渗透性改变,淋巴循环加速,细胞 吞噬3 3经 络 经络是结合脏腑、手足、阴阳三者而命名的。只要以 分属 六脏六腑的十二 正经和任脉、督脉为主体,合成十 四经。十二正经中包括循行于上肢(手)、下肢(足)内 侧的阳经各三条,命名为:手三阴: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 经。足三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足阳阴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行于背部正中,有总督十二经脉中手足六阳 经的作用。任脉:行于胸腹正中,有调节十二经脉中手足六阴 经的作用。4 4手太阴肺经 手三阳足三阴足少阴肾经(酉you时17点19点)l起于足小趾下,斜向足心(涌泉 穴),出于舟骨粗隆下,经内踝 下方进入足跟,再向上循下肢 内侧后缘上行,入腹贯穿脊柱 ,在腰部属肾并下络膀胱,再 向上通过肝和膈肌,进入肺中( 俞府穴),沿着喉咙,到舌根的 两侧。 l主要证候:水肿、小便短少或 尿闭,气短喘促,坐卧不安, 心悸、口舌干燥,咽喉肿痛。 胸痛,黄疸,慢性腹泻,食欲 不振,腰脊疼痛,下肢无力, 足心发热等。 主治:肾及生殖系统疾病,某 些神经精神病,喉、胸、腰部 病证,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证 。足三阳明胃经(辰时7点9点)l:起于鼻部,经过眼内角到眼眶 下(承泣穴),进入上齿,绕过口 角与对侧经脉交会于颏唇沟(承浆 穴),然后往后沿着下颌角,经过 耳前,循着前发际到前额部。直 行脉:从锁骨上窝下行,经乳头 ,沿腹中线旁二寸到腹股沟、(气 冲穴)。 l主要证候:往来寒热,口苦,胁 痛,偏头痛,外眼角痛,颈及锁 骨上窝肿痛,腋下淋巴结肿大, 股、膝、小腿外侧疼痛及第四足 趾运动障碍。主治:侧头、眼、耳、鼻、喉 ,胸胁等部位的病证,肝胆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发热病,以及 本经所过部位的病证。足少阳胆经(子时23点1点)l起于眼外角(瞳子髎),向上到达额角 部,下行至耳后(风池穴),然后由颈 部侧面,经肩部,进入锁骨上窝。 直行脉从锁骨上窝走到腋下, 沿胸腹侧面,在髋关节与眼外角支 脉会合,然后沿下肢外侧中线下行 。经外踝前面,沿足背到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 l主要证候:往来寒热,口苦,胁 痛,偏头痛,外眼角痛,颈及锁 骨上窝肿痛,腋下淋巴结肿大, 股、膝、小腿外侧疼痛及第四足 趾运动障碍。主治:侧头、眼、耳、鼻、 喉,胸胁等部位的病证,肝胆疾 病,神经系统疾病,发热病,以 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证。足太阳膀胱经(申时15点17点)l膀胱经起于眼内角,横过前额,直达 头之顶部,并有支脉联系脑部,其主 经脉则沿后脑向下走,分为两支脉, 一支脉从后颈的底部,一直向下走, 平行于脊椎,达至臀部,于臀部进入 体内,与膀胱联系,其他支脉则横过 肩背后部,在较外部向下循行,与内支脉相邻及平衡,直达臀部。l膀胱经经穴主治疟疾、痔疮、足 小趾活动不利、头囟部疼痛、颈 项痛、目黄、见风流泪、鼻衄以 及癫证、狂证。还主治经脉所过 的腰背、骶臀部、腘窝部、足部 的疼痛。 督 脉l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 脊柱里边直向上行,至项 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 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 ,上行颠顶,沿前额正中 ,鼻柱正中,至上唇系带 处。l主要证候:角弓反张,脊 背强痛,背脊高突,龟背 ,精神失常,妇女不孕。 小儿惊厥等。主治:中枢神经系疾 病,泌尿生殖系疾病,发 热病,头、项、腰背及运 动系统疾病。 任 脉l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 ,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 行,经咽喉部(天突穴), 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 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 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 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 于足阳明经。 主要证候:月经不调、经闭 、白带、流产、不孕、以及 气、遗尿、少腹肿块等。 l 主治:生殖、泌尿系统 疾病,胃肠疾病,以及本经 所过位的病证。 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体, 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抵御 外邪的作用。气血是人体生命活 动的物质基础,它必须通过经络 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各脏 腑、组织和器官,维持机体的正 常生理过程。5 5常用的穴位穴位是人体脏腑通过经络分布在人体表面的感应点 。 穴位包括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又叫天应穴)三种 。经穴:是通过十四经脉联系的针灸部位,总共361 个。 。下面介绍常用穴位195个。经外奇穴:是在实践中逐步发现有肯定疗效的穴位 。阿是穴:指在病痛时,除经穴奇穴之外,人体上出 现的临时压痛点。在这些压痛点给以刺激,有很好的 疗效。6 6常用骨度分寸表1部位 部位起止点 量法 分寸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 直量 12寸两完骨之间 横量 9寸两额角之间 横量 9寸 胸腹部 天突至歧骨(胸剑联合) 直量 9寸岐骨至脐中 直量 8寸脐中至横骨上廉(耻骨联合上缘)直量 5寸两锁骨中线之间(两乳头之间) 横量 8寸 背腰部 大椎下至尾骶 直量 21寸两肩胛骨脊柱 横量 6寸 上肢部 腋前纹头 (腋前皱襞)至皱横纹 直量 9寸皱横纹至腕横纹 直量 12寸7 7部位 部位起止点 量法 分寸侧胸部 腋以下至季胁 直量 12寸 下肢部 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股骨内髁 上 缘) 直量 18寸內辅骨下廉(胫骨内髁下缘)至内踝高 点 直量 13寸髀枢至膝中 直量 19寸臀横纹至膝中 直量 14寸膝中之外踝高点 直量 16寸外踝高点至足底 直量 3寸8 8常用骨度分寸示意图9 9头面颈部头面颈部 上星:前发际正中直上一寸。 风府:项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枕骨粗隆下缘取之 。 百会:两耳间与鼻尖直上在 头顶上的交会点。 承浆:在下唇下面颔唇沟正中凹陷处取之。 角孙:按下耳郭最高点入发际处。 风池:在后发际中两侧凹陷中,平风府穴处。 迎香:鼻翼旁5分,鼻唇沟中。 颊车: 在下颌骨角上,陷凹处,咬牙时局部鼓起。头面颈部地仓:在口角外侧,巨髎直下方,上对瞳孔。 睛明:在目内呲角上1分,目框骨边凹陷处。 承泣:在目下7分,最瞳孔,眶下缘处。 攒竹:在眉毛内侧端眶上切际,眉头陷中。 阳白:在前额眉毛正中上一寸。 四白:目正视,瞳孔直下,在眶下孔凹陷处中。 颧髎:目外呲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下关:在耳前,颧骨弓下,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听会:在耳前,耳屏前下方,下颌骨下颌支后缘, 张口时显凹陷处。头面颈部四神聪: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 上关:在耳前,上下直上, - 弓上缘凹陷处。 太阳:在眉梢与目外眦间向后约一横指凹陷处。 耳门:耳屏上切迹前下颌骨髁壮突后缘凹陷中。 听宫:耳屏前,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凹陷处。 天柱:第一颈椎棘突下(约后发际正中)旁开1.3 寸。 翳风:在耳垂后方,乳突与下颌角之间凹陷处。 头维: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面颈部哑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脑户: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 印堂: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安眠: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 鱼腰:眉毛的中心。 丝竹空:眉梢处凹陷处。 神庭: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廉泉:喉结上方,当舌骨上缘凹陷中。 大迎: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着部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 。 人迎:颈部喉结旁,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即喉结旁开1.5寸。头面颈部人中:即水沟,面部人中沟的上、中三分之一交点 处。 承光:在头部,前发后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 寸处。 瞳子髎(liao):在面部,目外眦旁,眶外侧缘处 。 浮突:在颈外侧部,喉结旁,胸锁乳突肌的前、后 缘之间,即喉结突起旁开3寸处。 天突:在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缺盆:锁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旁开4寸。胸膺(ying)胁腹部膻(shan)中:两乳之间,胸骨体上。 上腕:脐上5寸。 中脘:脐上4寸。 下腕:脐上2寸。 气海:脐下1.5寸。 关元:脐下3寸。 中极:脐下4寸。 天枢:脐左右旁开两寸。 中府:在前胸外上部,肩胛骨喙突内下方。 在第 二肋外与第一肋间隙相平,距胸正中线外6寸处 。胸膺(ying)胁腹部 建里:前正中线上,齿骨联合上缘。 水分:前正中线上,脐上一寸。 曲骨:小腹部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 华盖:平第一肋间隙的胸骨中线上。 紫宫:平第二肋间隙的胸骨中线上。 玉堂:平第三肋间隙的胸骨中线上。 乳根:第五肋间隙,乳头直下处。 巨阙:脐上6寸。 水道:脐下3寸,旁开2寸。 大横:脐中旁开4寸。 腹结:大横穴大赫:脐下4寸,旁开0.5寸。 归来:脐下4寸,旁开2寸。胸膺(ying)胁腹部子宫:奇穴,中极旁开3寸。 横骨:脐下5寸,胖开0.5寸。 梁门:脐上4寸,旁开2寸。 关门:脐上3寸,旁开2寸。 太乙:脐上2寸,旁开2寸。 滑肉门:脐上1寸,旁开2寸。 大巨:脐下2寸,旁开2寸。 盲俞:脐旁0.5寸。 -中: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神藏: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屋翳:第三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章门:第十一肋骨端,侧卧取。 期门:乳头直下2肋(即第七、八肋之间) 日月:乳头直下3肋(即第八肋下缘) 呃逆:乳头直下第七、八肋之间。肩背腰骶部大椎:俯卧位,第七颈椎(低头项后突出的最高处) 与第一胸椎棘突间取穴。 定喘:大椎穴旁开0.5寸。 身柱:俯卧位,第三胸椎棘突之下,约与肩胛骨内侧角相平 。 大-: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即身柱穴旁开1.5寸。 心俞:第五胸椎棘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