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 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 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政治活 动家。广东新会人。17岁中举,后随其 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 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 志,并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 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 取宪政。1920年后,脱离政界, 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 心著述。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 ,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 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著作有清代学术概论、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先秦政治思想史、中 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 化史等。他一生著述宏富 ,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 卷,1000余万字。 这是梁启超晚年的一篇演讲。当时他已远离上层政治,致力于学术文化研究,但他仍然热切地关注着社会、民生。在这篇文章中,名为“为学与做人”,实是在谈思想的修养。作者从现代的教育谈起,引出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并做出新的阐释。 演讲以“为什么进学校 ”发端,引出“为学与做人”的问题。 你在学校里头学的什么数学、几何、商业等等,不过是做人所需要的一种手段,不能说专靠这些便达到做人的目的,任凭你把这些件件学得精通,你能够成个人不能成个人还是个问题。 体会“做人的手段”和“做人”之间的关系? 引用孔子之话指出“成为一个人”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用者不惧”怎么样才能不惑呢? 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即“总体的智慧” )。 总体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 第一件,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炼他,叫他变成细密而且踏实。 第二件,要把我们向来昏浊的脑筋,着实将养他,叫他变成清明。怎么样才能不忧呢?为什么仁者便会不忧呢? 仁”到底是什么? “普遍人格之实现。” 孔子说,“仁者人也。” 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们的人格, 和宇宙无二无别。体验得这个道理,就叫做“ 仁者”。 仁者为甚么就会不忧呢? 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 仁者不忧成败仁者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人类所做的事 ,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 寸,无所谓成功, “仁者”看透这种道理,信得过只 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 仁者不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呢? 因为认定这件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 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的画出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 部分是人家的,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以为我们所得?既已 没有东西为我所得,当然也没有东西为我所失。 怎么样才能不惧呢? 这是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的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 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 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 孟子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行有不慊于心, 则馁矣。” 又说:“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 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第二件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 论语记: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接下来作者以“三条标准”批评现在的教育。告诫青年首先学会做人,充满了忧患的意识和对学子们真挚的关怀。 天下最伤心的事,莫过于看着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一步的往坏路上走。 梁启超讨论会 “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 。成为“仁者”便可无忧,你觉得这在现实中有可能吗? 结合当前的大学教育,谈谈你对梁启超先生关于“为学与做人”之间关系的看法。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