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 文献号 】1-383 【原文出处】经济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403 【原刊页号】116123 【分 类 号】F11 【分 类 名】理论经济学 【复印期号】200406 【标 题】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化与新发展 【英文标题】The Evolvement and Lately Development 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Niu Xiaofan(Economics School of Yunnan University) 【保留字段】本文是作者在博士论文基础上经过提炼修改后的研究成果,论文得到了我的 导师吴易风教授的认真 指导,高鸿业教授、张帆教授、丁冰教授、杨德明研究员和杨春学研究员也对论文提出了 宝贵意见,并对该项研 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在此对他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作 者】牛晓帆 【作者简介】牛晓帆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650091 【内容提要】本文对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化和发展作了总结性概括,对各个时期不同学 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 张进行了归纳和比较,并努力揭示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和差异。此外,文章还对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该领域内发生 的新变化进行了评述。通过以上的各项研究和分析,本文意在表明:认真研究西方产业组 织理论的发展和演化过 程,有利于我们用客观、科学的态度来看待这一学科,并正确地借鉴它来为我国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摘 要 题】产业经济学 【英文摘要】This paper synoptically introduced the evolvement and lately development in IndustrialOrganization field.Through Concluding the views and propositions bring forward by the different S chool researches,we can clearly see the internal relation and differentia existed in this subject. Again,the up to date progress 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field have also been reviewed.The purpose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us a scientific sight to look on the western frontier theory,so that we can borrow it to construct our own socialism market economy. 【关 键 词】市场/企业内部治理/政府管制Market/Corporate Governance/Government Regulation 【正 文】L100,M100,M200一、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的简要回顾产业组织理论是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特定产业内部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 市场绩效及其内在联系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揭示产业组织活动的内在规律性,为现实经济 活动的参与者提供决策 依据,为政策的制定者提供政策建议为目标的一门微观应用经济学。该理论自产生以来就 一直对西方国家产业组 织政策的制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国际经济贸易往来 活动的加强,国际间产 业经济活动准则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并由此引起了产业组织理论的一系列新变化。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三个主要的学派,即哈佛学派(Harvard School)、芝加哥学派(Ch icago School)和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交易费用理论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新产业组织理论 (new industrial organi zation)(Schmalensee,1988;Williamson,1989;夏大慰,1999;植草益,2000) 。 (注:由于前 两个学派在理论 基础和研究方法上基本相同,因此理论界通常又将它们归为传统产业组织理论(traditional industrial organi zation)。 )长期以来,人们对资源配置的认识是建立在亚当斯密关于“看不见的手”和市场机 制学说基础上的,即在 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一切资源的流动都以均衡价格的高低为导向,在不受外界因素干 扰的情况下,这一流动 过程将持续到社会各部门的利润平均化时才会停止,此时资源的配置便达到了最佳均衡状 态,厂商在均衡价格体 系的调节下,只需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基本原则来进行投资和生产,便可以使成 本达到最低,产量达于 最佳,生产出来的产品刚好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消费者也可以得到最多的剩余。这种古 典理论所包含的政策含 义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任何人为干预市场的做法都 是不必要的。19 世纪末 期,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看到了现实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垄断现象,并指出垄断 会带来垄断利润的产生 或均衡价格的上升,妨碍资源的最优配置。但他们又认为垄断只不过是竞争过程中的暂时 现象,长期当中,垄断 企业终将因技术进步受到阻碍而无法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回复到完全竞争状态,所以长期 当中调节市场均衡的决 定力量仍然是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直至 1936 年,张伯伦和罗宾逊才在他们颇具影响 的垄断竞争理论中提出 ,由于存在产品的差异性,现实当中典型的市场结构并非完全竞争,而是垄断竞争。在垄 断竞争市场结构中,厂 商具有一定的决定价格的“市场力量” ,这种力量会使垄断利润长期大于 0。因此,单靠市 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是不 足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而必须由政府出面对垄断势力加以干预,才能确保市场的适度 竞争。垄断竞争理论的 提出引发了人们对一系列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例如:政府应该用什么样的管制方法才能减少垄断势力对市场机 制的逆向影响?什么样的市场结构才能保持适度竞争?市场结构合理化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等等。正是在对这些 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过程中,产业组织理论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最早的产业组织理论见于哈佛大学的梅森(E.Mason)教授和其弟子贝恩(J.Bain)的相关研 究中。1959 年,贝恩 所著的第一部系统阐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出版,标志着哈佛学派正式形 成。哈佛学派以实证的 截面分析方法推导出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联系: 集中度的高低决定了 企业的市场行为方式,而后者又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的好坏。这便是产业组织理论特有的 “结构行为绩效”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简称 SCP)分析范式。按照这一分析,行业集中度高的企 业总是倾向于提高 价格、设置障碍,以便谋取垄断利润,阻碍技术进步,造成资源的非效率配置;要想获得 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 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垄断力量的发展,保持市场 适度竞争。哈佛学派建 立的 SCP 分析范式,为早期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套基本的分析框架,使该理论得 以沿着一条大体规范的途 径发展。不过在后来的发展中,SCP 分析范式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20 世纪 60-70 年代,美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势力趋于下降,经济中出现了“滞胀” 现象,不少研究者和分析 家将招致经济不景气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哈佛学派主张的强硬的反垄断政策,于是从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开始,以斯 蒂格勒(J.Stigler)为代表的一些芝加哥大学学者对哈佛学派的观点展开了激烈抨击,并逐渐 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 中的“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对哈佛学派的批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认为垄断竞 争理论中关于下降的 需求曲线的分析在理论上不准确,因为如果说相互竞争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相近的替代 品”或有差别的产品的 话,就意味着各个企业的平均成本是不一致的,它们的需求曲线的倾斜度也必将因替代程 度的不同而不一致,但 张伯伦却假设竞争企业的单位成本相同,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第二,认为张伯伦引入 “有差别的产品”这一 概念,混淆了“产业”与“市场”的划分界线,使“产业”的范围变得无法定义;第三, 认为垄断竞争理论将企 业规模的扩大与垄断势力的提高视为等同是不对的,因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和集中度的提高 完全有可能是由技术因 素或规模经济的内在要求决定的,并不单纯是为了获取垄断利润;第四,认为哈佛学派提 出的 SCP 范式过于简单武 断,事实上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决非是一种简单的、有其一必有其 二的单向因果关系,而 是双向的、相互影响的多重关系。基于上述几方面的认识,芝加哥学派提出产业组织问题还是应该透过完全竞争理论而 不是垄断竞争理论来加 以说明。例如,对于企业规模扩大与资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问题,他们以“规模经济” 理论来进行分析。按照规模经济理论的观点,企业的规模经济范围随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扩大,平均 成本也随之而不断降低 ,因此只要企业规模的扩大与技术水平的提高相一致,就是必然的和合理的。由此他们推 断,企业规模的扩大不 仅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反而会因平均成本的降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Stephen,1988; 多纳德海、德里克 莫瑞斯,1998,中译本) 。对于企业规模与竞争度之间的关系问题,他们则根据“可竞争 市场理论”(contest able market theory)来加以说明。该理论认为,只要潜在竞争者在进入和退出市场时是完全 无障碍的,市场上现 有的厂商不论是仅有一家企业还是有许多活跃的厂商,就总是面临来自潜在进入者的 竞争压力,而为了避免 引来更多的竞争者,原有企业的定价和产量选择将总是被迫处于一种“无显著超额利润的 均衡约束下”(Baumol, 1988),并不象哈佛学派所言,大厂商可以任意确定价格,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可竞争市 场理论”说明,企业规 模的扩大或集中度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垄断程度的提高和竞争程度的下降。在以上两方面分 析的基础上,芝加哥学 派提出不能以集中度的高低和规模的大小来作为判断一个企业是不是垄断企业的标准,也 不应该毫无区别地对大 企业实行强硬的反托拉斯政策,主张根据企业绩效的好坏作为判断标准,放松对大企业的 不必要管制。芝加哥学 派放松管制的政策主张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同时期美国的产业组织政策,也对后来的新产业 组织发展产生了重要影 响。二、产业组织理论演化的若干脉络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各国经济的外向型发展,巨型跨国企业集团已成为现 代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特 征,各西方国家的产业组织政策也日益向保护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方面倾斜。 这就从实践上对产业 组织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说明产业在市场活动中的内在规律之外,产业组织理论还 必须有助于说明企业组 织形式的变化、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作用和意图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产业组织理论 领域发生了若干深刻的 变化。1.产业组织理论对交易费用理论的应用如前所述,哈佛学派以垄断竞争理论为依据,认为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和企业垄断势力 的扩大是政府必须对市 场加以干预的重要原因,强调对集中度的控制是保持适度竞争的关键。对于这一观点和主 张,以威廉姆森为主要代表的新产业组织理论同芝加哥学派一样,都持否定态度。但对企业规模决定因素问题的 解释,新产业组织理论 却不同意芝加哥学派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产业组织理论认为,芝加哥 学派关于企业横向适度 边界由平均成本最低的产出规模决定的分析缺乏说服力,因为已经有大量实证研究表明, 平均成本最低的产出往 往是一系列产出量,而不是某一个确定的产量,因此企业的技术成本状况并不能清楚说明 企业的适度规模边界(S tead P.& K.Lawler,1996);第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