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2页
第2页 / 共62页
第3页 / 共62页
第4页 / 共62页
第5页 / 共62页
第6页 / 共62页
第7页 / 共62页
第8页 / 共62页
第9页 / 共62页
第1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节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1(2010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 示,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陆 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 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 中。 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_ _ _ _解析: 下片中,作者以酒为伴,随遇而安 ,不贪图物质享受,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四 海为家,乐观旷达。 答案: 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 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 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解析: 解答此题要联系本诗主旨,分析上 下片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怀,不难得知作者的 情绪变化,然后结合诗句内容作答。 答案: 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 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 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 住江流而喜,故笑。“诗歌的内容主旨”是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 、物的总和,是诗人写作的主要用意或目的 。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 物、事件等因素,综合观照,这样才能顺利 地解读诗歌,领会诗作的内容,体味作者的 创作意图。“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常用的设 问方式有: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 社会现实?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 容?解析: 第二联中“燕子”和“梧桐”两个意 象应引起重视。秋天就要到了,燕子也该回到 南方过冬了,但雨却阻断了行程。细腻的感受 为作者捕捉,也暗含作者自身的感情。另一形 象是“梧桐”,使人很容易想到李清照的“梧 桐更兼细雨,到黄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 了得”。“梧桐”也成了文学作品中“愁”的 象征,雨后梧桐更是不同。作者捕捉这两个形 象的变化,表达了自己的怀旧、失落之意。答案: 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 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 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 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1解题要点 (1)要学会知人论世分析作品思想内容时,要结合作家的生活经 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如 鉴赏李煜的词,就要了解李煜的创作以南唐 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降宋前,南唐 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基础较好,李煜过着 纸醉金迷、酣歌曼舞的生活,作品多描写帝 王的享乐生活,表现高雅文化与富足生活给 他带来的短暂的极乐;降宋后,李煜过着“此中朝夕,只以眼泪洗面 ”的屈辱生活,作品则以抒写故国之思、亡国 之痛为主。感情真挚沉痛,凄怆动人,一洗 前期作品的香艳柔媚,进入了另一番开阔的 境界。 如王安石的孤桐,诗歌的主题是什么?孤 桐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分析:要理解诗歌的主题,就必须结合王安 石的生平经历。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 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 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了。王安 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 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 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 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 身碎骨。(2)要结合时代特点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个时代的风貌会 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上打上印记。比如,宋 末元初和明末清初这两个历史阶段,一方面 旧王朝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另一方面异族 入侵,民族矛盾激化,这些时期的作品主题 多表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凄苦。或抒写 自己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怀;或抒发驱 逐异族、建功立业的雄心。因此我们读宋诗 、宋词和清诗,总感觉少了唐诗的雄伟气魄 和高昂格调,取而代之的是与这个时代相适 应的家国之愁和悲凉之气。(3)要利用暗示信息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 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 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这 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 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 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 感基调。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都是至关 重要的,因而解读诗词时必须细心阅读,充分 利用。2答题步骤第一步,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 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 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 ”。第三步,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情感。(2011临沂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后面的题目。 晚 望 (清)郑 珍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 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 运之处,不能删去。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 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_ _ _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诗歌表达手法中“反衬 手法”的运用。考查情与景的关系,重点要揣 摩乐景与哀情之间的辩证关系。用乐景写哀 情而愈见其哀。答案: 同意后一种意见。前三联描绘春色 之美和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 和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 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抒发了满腔悲愤 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 如同意前一种意见,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可)把握评价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 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 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 来的复杂情感,站在一个高度上进行客观具 体的分析评价。把握评价思想情感常见的设 题模式有:1结合句子,分析诗(词)人的思想感 情。 2句诗(词)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3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情感? 4作者为什么要写两物?作者借这两 物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2010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 风(其三十九) 李 白【注】 徂晖:落日余晖。枳棘:枝小 刺多的灌木。 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 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 _ _ _ _解析: 诗歌开头四句,乃登临所见之秋景 。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 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这 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 冷的写照。诗人丰富而不幸的人生际遇,怎不令人痛感“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呢?而这种际遇实 因“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所致。“徂晖” 即落日之余晖,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 喻谗毁他的恶势力,诗人感叹身世,并从自 身的不得志中,看到了“梧桐巢燕雀,枳棘栖 鸳鸾”的社会现象,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啊!诗人极欲改变这种对比,但又无能为力,因 而只有“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以 示对社会不公的抗议了。“剑歌”,指孟尝君 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之 事。它们已成为封建社会失意者的精神武器 。诗人即以此为武器,准备拂袖而去。答案: (要点) 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 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 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 的激愤。(2010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 答问题。 梦中作 欧阳修【注】 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 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 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 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酒阑:酒 尽。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_ _解析: 注释点出此诗作于作者因支持范 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之时,可知作者仕 途失意,对前途充满忧虑。尾联“酒阑无奈客 思家”写酒兴已阑,思家之念油然而生。此句 是全诗的关键,一个“客”字便是梦的缘由, 梦的主旨,梦的归宿。李后主有“梦里不知身是客”,欧阳修何尝不 是愁肠百结。客愁贯穿于全诗始终,令人抑 郁不展,魇魔难去,“何日是归年”呢?作者 仕途失意,无可奈何之意,急切返乡之情尽 在其中。 答案: 表现了: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 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希望脱离官场返回 家乡的心情。1解题方法 (1)看标题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 春夜喜雨表达欢愉喜爱之情。(喜) 枫桥夜泊表达羁旅愁思。(愁)悯农 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情。(怜) (2)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 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3)看序注一般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 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 想情感。如:姜夔扬州慢序中说:“予怀 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 为有黍离之悲也。”小序对词作表达的昔 盛今衰的感伤之情作了明确的概括。 (4)找诗眼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 来体现,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字。(5)品意象 诗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 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 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 是“意象”。只有领悟“意象”中的寓意,才能 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2答题步骤第一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 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第二步,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 了抒发了”。(2011烟台一模)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 面的题目。 京口月夕书怀 (南宋)林景熙旅夜书怀 (唐)杜 甫【注】 作者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 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之后。 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 庆)一带飘泊时所写。请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和旅夜 书怀两诗中作者情感的相似之处。 _ _解析: 本题为比较阅读题。所选诗歌一为 唐诗,一为宋诗,但都是五律。要求分析二 诗情感的相似之处,属比较阅读的范畴。在 分析时注意结合诗歌所选用的意象的相似性 进行作答。答出两点即可。要求比较宽泛。答案: 情感相似之处有:都抒发了异乡 飘泊沦落的悲凄之情,林诗中感叹自己“异乡 ”飘泊,杜诗用“天地一沙鸥”自况,自伤飘零 ;都抒发了自己年老孤独的伤感之情,林 诗中感怀自己“百年”之身独对夜灯,杜诗中 以“平野阔”“大江流”反衬自己一叶小舟的孤 苦伶仃;都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悲哀之情,林诗中有“ 华发”“百年”的哀伤,杜诗中以江水的奔流令 人感受到时光的迅速消逝;都抒发国家残 破、自己一事无成的郁闷之情,林诗写在宋 亡后,“万事已华发”流露了事事不如意的悲 伤,这也是借酒浇愁的原因,杜诗结合兵荒 马乱的时代背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负的不平。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 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