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苍南县渎浦中学 2013-2014 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学业检测七年级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10 分钟 满分 100 分含书写 3 分)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0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彷徨(png) 深邃(su) 嗔视(chn) 义愤填膺(yng)B粲然(cn) 晦暗(hu) 撺缀(du) 妇儒皆知(r) C坑奋(kng) 羁绊(j) 颦蹙(c) 鲜为人知(xin)D踌躇(zh) 蓦然(m) 凫水(nio) 戛然而止(ji);2、古诗文默写(16 题选做 4 题,7、8 两题必做):(8 分)(1)正是江南好风景, 。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鸟向檐上飞, 。 (吴均山中杂诗 )(3) ,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 )(4)深林人不知, 。 (王维竹里馆 )(5)此夜曲中闻折柳,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6)_,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7)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一诗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致的诗句是 , ()木兰是位有血有肉的巾帼英雄形象,她既有着“_,关山度若飞”的飒爽英姿,也不乏“当窗理云鬓,_”时流露出来的娇美风姿。3、名著阅读(5 分)根据高尔基童年的内容,请要求答题。(1) “本来,我还等着小茨冈休息一会儿就起来,坐在地板上,吐了一口唾沫说: 呸,好热 。星期天午觉醒来,他总是这么做。但这次他没有再起来,不停地在消瘦。太阳已然照不到他,一道道的阳光缩短了,只能射在窗台上。他满脸发黑,手指已不再动弹,嘴角上的泡沫也消失了。 ”材料中的“小茨冈” 是怎么死的: (3 分)(2) (填人名或称呼)因为不满外祖父,放火烧了外祖父辛苦经营的 (填地点) ,舅妈也因难产而死了,这个家庭正逐渐走向毁灭。 (2 分)4、语文综合性学习(4 分)我县正大力进行“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宣传活动,如路边安插宣传标语、各街道增加治安巡逻、设立交通疏导员等,城市的文明不仅要靠政府的正确引导,更需市民的全员参与,请你以苍南一市民的身份,结合身边所见所闻,提出一条好的建议,并说明理由。(不超过 120 字)二、现代文阅读(24 分)(一)(12 分)_(1) 诺比斯的父亲是当地有钱的绅士,因此诺比斯便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他父亲身材魁梧,蓄着浓密的黑胡子,表情十分严肃,几乎每天送儿子上学,接儿子放学。昨天上午,诺比斯跟班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烧炭工的儿子倍梯吵架。诺比斯自知理亏,无法辩解,就冲着倍梯气急败坏地说:“你父亲是个乞丐!”倍梯委屈得要命,顿时面红耳赤,默不作声,热泪夺眶而出,回到家里,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2)午饭过后,全身黑糊糊、个子矮小的烧炭工领着孩子来到学校,向老师抱怨。大家都不吱声,只是静悄悄地、全神贯注地听着。跟往常一样,诺比斯的父亲正在门口给儿子脱外衣,他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便走进教室,问是怎么回事。(3)“是这位先生在抱怨您儿子。您儿子对他儿子说:你父亲是个乞丐! ”老师回答。(4)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于是询问儿子:“你说那句话了吗?”诺比斯站在教室中间,当着倍梯的面,低着头不言不语。父亲紧紧抓着儿子的胳臂,把他拉到倍梯的面前说:“快道声对不起。 ”(5)烧炭工以和事老的口吻连声说:“算了吧,算了吧。 ”(6)可绅士不理睬他,依然谆谆劝导儿子说:“照我的话这样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的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7)烧炭工做了个果断的手势,好像在说:“我不愿意。 ”绅士不听他的话,逼儿子照他说的办。他的儿子头也不抬,轻声细气而断断续续地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那将是非常荣幸的!”(8)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然后,烧炭工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心领神会,扑到诺比斯怀里,两人紧紧拥抱。(9)“老师,请您帮个忙,让他俩坐在一起好吗?”绅士问老师。于是,老师把倍梯安排到诺比斯旁边坐下。待他俩坐好后,诺比斯的父亲打了个招呼告辞了。(10)烧炭工若有所思地站了片刻,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靠近坐好的两个孩子,然后,来到课桌前,带着爱怜和歉意的表情端详着诺比斯,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伸手想慈爱地跟他亲热一下,似乎又没有这个胆量,只是用他那粗大的手指轻轻地碰了一下诺比斯的额头。他走到教室门口,回头瞥了诺比斯一眼,才迈着慢慢的步子走开了。(11)“孩子们,你们要牢牢记住今天看到的事情。 ”老师语重心长地说, “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选自爱的教育 ,略有改动)5、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小说的这段内容取个题目。 (3 分)6、结合上下文,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短语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并品析其表达效果。 (选择一题做即可) (3 分)A、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B、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7、小说的结尾,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你认为“精彩”在哪里?请你结合课文及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理解及由此而生的感悟。 (6 分)(二)龙眼与伞迟子建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它们似乎知道自己的美丽,不像冬天的雪往往在夜里下,它们喜欢白天时从天庭下来,安抚着人们掠美的眼神。 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 。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 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浇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 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 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 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山下没有行人,更看不到鸟儿的踪影。这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书写世态人情。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辛酸的一笔,就是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 雪停了。黄昏了。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样。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 我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她。我结婚时,最高兴的就是她了,她知道自己把女儿交给了一个最放心的人。我爱人去世后,她大病一场,一年中衰老了许多。她大约知道无人疼怜我了,向我张开了衰老的臂膀,把她那受了命运伤害的孩子又揽回怀中,小心呵护着。可我虽然四十多岁了,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 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她说:以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额尔古纳河右岸初稿完成后,我来到了青岛,做长篇的修改。那正是春光融融的五月天。有一天午后,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刘世文老师来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她对我说,她这一生,最大的伤痛就是儿子的离世。刘老师的爱人从事科考工作,常年在南极,而刘老师工作在青岛。他们工作忙,所以孩子自幼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沈阳生活。十几年前,她的孩子从沈阳一个游乐园的高空意外坠下身亡。事故发生后,沈阳的亲属给刘老师打电话,说她的孩子生病了,想妈妈,让她回去一趟。刘老师说,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儿子可能已经不在了,否则,家人不会这么急着让她回去。刘老师说她坐上开往沈阳的火车后,脑子里全都是儿子的影子,他的笑脸,他说话的声音,他喊“妈妈”时的样子。她黯然神伤的样子引起了别人的同情,有个南方籍的旅客抓了几颗龙眼给她。刘老师说,那个年代,龙眼在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而是一路把它们攥在掌心,想着带给儿子。 刘老师讲到这里哽咽了,我的眼睛也湿了。我不敢设想她带着那几颗龙眼去看儿子时的场景。 那个时刻,我的眼前蓦然闪现出春雪中妈妈为我送伞的情景。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母爱也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里总是深藏着甘甜的汁液。8. 第-段中 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从亢奋 的变化过程。 (2分)9、作者妈妈把阴晦留给自己的具体表现是: 把晴朗留给儿女的具体表现是: (4 分)10.文章第一段划线部分属于什么描写方法,联系全文说说有何作用?(3 分)11.文中为何加进刘老师痛失孩子的聊天内容?(3 分)三.古诗文阅读(23 分)(一) 送友人 (4 分)薛涛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 如关塞长。【注释】杳:远得看不见踪影。12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 的景象。(2 分)1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 分)(二) 口技(11 分)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 ,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