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4V观点 iewpoint四问留学热文/李向阳1978年邓小平同志做出扩大派遣留学生的决策, 当年出国留学总数860人。 至2008年底, 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39.15万人, 仅2008年一年,全国出国留学人数就达17.98万人, 创出历史新高, 弹指一挥30年, 出国留学规模扩大了209倍。 留学热度可见一斑。 最近, 咨询留学的家庭较往年呈上升态势, 报刊上关于留学的内容较往年也更为密集, 这意味着在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 中国留学又将掀起新的热潮。 那么, 人们不禁要问, 留学热为何高烧不退,到底还能热多久? 留学是否等于就业高薪?V观点 iewpoint35China University Students Career Guide留学为何越来越热?留学热之所以持续升温, 学者们众说纷纭, 归结起来, 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近几年, 由于受经济结构调整、 科学技术进步和大学扩招的影响, 中国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全球经济危机的不断蔓延, 更是加重了就业的压力。 2009年应届毕业生可谓时运不济, 遭遇前所未有的 “就业冰河期” 。 教育部公布的今年高等学校毕业生总人数超过600万, 加之历年尚未就业的学生, 还有相当数量的“海归” , 大学生就业形势之严峻不言而喻。 留学作为继升学、 就业之后的第三条出路, 是延缓就业的一个有效途径, 其潜在市场在无形中迅速扩容。 相较于其他行业的 “门庭冷落” ,经济危机下留学市场温度不降反升。留学费用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所能承受。现今我国已形成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为主导、 自费出国留学为主体的留学格局。 自2002年以来, 我国自费出国留学人员连续五年超过10万人, 在2008的出国留学生中,自费出国留学人数达到16.16万人, 接近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90%。 这说明, 一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 更多的家庭能负担子女出国留学的费用; 另一方面, 随着美元、 欧元、英镑、 日元汇率持续走低, 同样带来了留学成本的降低。 正如一个家长所说 “现在小孩出国读书能节省四分之一的费用, 像澳大利亚甚至省三分之一, 应该是蛮划算的时候。 ”美英等国签证政策的放宽。 美国签证政策的放宽, 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其他的老牌留学目的地国家, 如英国、 澳大利亚、 新西兰等为了吸引生源, 纷纷推出新的留学政策。 2007年下半年开始, 全球各主要热门留学国家都频频出台鼓励留学生在当地实习、 就业的新政策, 这类政策包括专为留学生发放的短期签证、 提供移民加分政策等。 更为重要的是有些国家把教育看成有利可图的市场, 有意对留学生相对放宽签证, 放松入学条件。 以英国为例,据权威资料显示, 海外学生的学费收入占英国教育收入的10%。 英国政府希望吸收全世界留学生的14, 而占领中国教育市场是重中之重。 据英国教育官员私下透露, 在海外招收一名留学生的收入是本国学生的8-10倍, 而且他们交纳的学费可由各大学自由支配, 难怪个别英国大学招收留学生的标准宽松得令人咋舌。尽管英国教育一向比较严谨, 但教育经费不足, 大幅海外扩招使一些大学的教育质量面临严峻挑战。国内个别单位在用人观念上的误区是留学热的重要内因。 伦敦大学教育专家皮特教授说:“客观地讲, 英美大学的教育质量的确不错, 但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高。 中国人对留学存在迷信心理。 ” 应该承认, 不少留学生的确有真才实学, 但随着赴海外留学的渠道不断增多, 留学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 如果用人单位盲目迷信 “海归派” , 不仅将陷入用人的误区, 还会对盲目留学推波助澜。当然, 由于美国等国中产家庭收入缩水, 难以支付入读贵族中学与名校的费用, 这也给海外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留学越来越热, “海归” 越来越多, 人们不禁要问: 他们回国后就业形势如何? 工资待遇如何?留学是否等于就业?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增值, 是为了更好地就业。 曾几何时, “海归” 身上披着耀眼的光环, 从政府到企业, 纷纷打出36V观点 iewpoint各种优惠政策招揽 “海归” 。 IT类、 经管类 “海归” 更一度是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 。 有了留学的经历, 就业轻而易举, 留学基本等于就业。“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随着 “海归”群体的快速膨胀, 洋文凭的含金量也似乎在日益缩水。 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透露, 留学回国人员每3年增长1倍多。 这样, “海归” 就业问题慢慢凸现出来, “海归”就业由最初的“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沦落到今天的“落寞的绅士参加比武招亲” , 也正是这几年, “海带” “海草” 等词语在社会舆论中被频繁援引, “海归” 回国后的境遇受到了空前关注。 2008年世界HR实验室发布了题为职业测评成为 “海归” 求职第一关的调查报告, 文中提到, 对随机抽取的1500多个 “海归” 样本进行统计的结果显示, 35%以上的 “海归” 就业困难, 40%的 “海归” 感觉职业方向出错, 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 薪酬究竟应该是多少。 在犹豫、 徘徊中, 有些 “海归” 沦为了 “海待” 。 留学再也不能和就业划等号了 。部分 “海归”缘何沦为了 “海待” , 成为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首先一个原因恐怕就是 “海归者” 素质能力参差不齐。 现如今, 除了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希望出国继续深造、 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理念之外, 还有相当一批人是因为在国内成绩并不理想或是没有考上一流大学而选择出国的。 由于国外教育机构在华争夺生源日益激烈, 留学门槛也越来越低, 甚至有些未考取国内大学的学生也可以轻松出国留学, 同时, 国外某些学校管理混乱, 这就给了少数人拿钱混 “洋文凭” 的机会。这些人大多向往国外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单纯地认为有了洋文凭回国找工作会更容易。 提及国内对海归人才的期待, 他们并不太了解且不太关心。 同时, 在每年留学回国的就业大军中不乏有在国外留学一两年就拿着一纸文凭回国就业的留学 “速成生” 。 一两年的时间实不足以使他们完全吸收和领会国外的理念和先进技术, 更谈不上实践经验和国际化的视野。 他们享 “海归” 之名, 却无 “海归” 之实, 占据了所谓的 “海待” 的很大比例。另外还缘于 “海归” 对自己的求职定位的不清晰。 一是出国时期望值很高, 认为花了那么多钱, 吃了那么多苦, 回来一定要 “物有所值” ; 二是国内变化太快, 国内外的环境差异又很大, 出去短短几年, “海归” 回国后往往需要半年时间来适应, 在这段时间里不太容易找准定位; 三是海归对就业的城市和企业比较挑剔, 回国后, 大部分都愿意选择在一些大城市和大企业, 本来这些城市和企业的竞争就非常的激烈, 而他们的加入又无形中加剧了这些岗位的竞争激烈程度。从企业的角度看, 企业追求投入产出比, 追求利润最大化。 在企业看来, 随着国内教育逐步与国外接轨, 中国本土人才“性价比” 并不比 “海归派” 逊色; 一些 “海归” 能力不佳, 在待遇上却互相攀比, 开口就是月薪过万, 一不乐意就跳槽走人, 丝毫不考虑企业的感受, 这使得本来需要“海归” 的企业望而却步; 少数“海归”盲目自大, 不把本土人才放在眼里, 企业担心 “招来女婿气走儿” , 在本土人才与“海归” 出现激烈矛盾时, 一般也会选择放弃 “海归” ; 还有部分 “海归” 所学专业或研究方向与企业现有岗位不相匹配, 企业没有职位提供给他们。留学是否等于高薪?改革开放初期, “海归” 学成归来, 大多数获得了高职高薪。 这给人一个错觉, 以为出国回来, 随便拿个文凭都一定会有高收入。 其实, 这是一个误区, 一个人究竟值多少, 完全取决于 “头脑” , 而不是头脑上的那顶帽子。2007年公布的名为中国海外归国留学生的就业现状及中国企业的认识的报告称, 针对452家中国企业和1216名海归留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 65%的受访者表示, 随着海归留学37China University Students Career Guide满意。 现在的情况是, 一方面 “海归” 工作难寻, 身价下跌, 另一方面, 与海归就业难、 高薪难相对比的是国内出国留学的热潮依然不减。 那么就引出了下一个问题:留学还能热多久?提及近年来出国留学热的说法,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车伟民表示并不赞同。 现在每年出国留学的约有十几万人,而我们每一年的大学毕业生就有600多万人, 在校的学生共有两三亿人, 应该说, 出国留学的潜力还是比较大。 相比之下, 他认为出国留学不是过热的问题, 而是还不够热。这种观点笔者不敢完全苟同。 何谓留学 “热” , “热” 就是每年保持较高的留学增长率。 经济学有一个基本原理 “经济人” 假设, 即认为每个人的行为准则是追求约束条件下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当海归的代名词从人人羡慕的 “海鸥” (留学时间较早, 在国内一流大学毕业, 本身基础很好; 在国外继续深造的院校也是世界享有声誉的学府, 而且获得了硕士以上的学位; 研究领域都属于新经济、 高科技和第三产业领域, 并且都有海外跨国公司和三资企业担任高级管理人员的经历)到具有尴尬意味的“海草” “海带(海待)” (往往年纪较轻, 出国时间较短, 在国外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就回国。 由于缺乏经验, 他们回国后求职很不顺利, 处于待业状态) 、“海藻(海找)” “海泡” (最新出现的一个人群, 他们已经学成或者接近毕业, 虽然非常想回国发展, 但对国内态势不是很了解, 左右为难 “泡” 在留学地, 成为 “海泡” )时, 这种自身效用呈递减趋势,当递减到一定程度, 即会形成一种纳什均衡。 简单地说, 由于留学生接收国每年能够提供给留学生的就业岗位几乎没有多少变化, 当出现留学者归国后工作、 工资待遇与在国内学习者持平的状态时,留学热必然会降温, 这时每年留学者数量大致稳定在一个数值, 除非出现大的偶然事件(如战争等) , 不会再有大的变化。 可以说, 留学能热多久, 取决于海归价格与本土人才价格的比较, 当两者趋于相同时, 留学热也就结束了 。当前,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各国就业形势异常紧张, 能提供给留学生就业的岗位较之往年呈下滑态势, 绝大多数留学生不得不回国就业。 而大量留学生的回归, 会进一步推动 “海归贬值” 。 因此,留学热不可能永远 “热” 下去,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逐渐提高以及留学归国人数的日渐增大, 如果发达国家不能迅速地摆脱这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不能为留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 中国留学热还能持续多久? 二十年? 十五年? 十年? 甚至生的稀有性逐渐降低,其就业前景也不容乐观。 “海归” 的初薪工资水平在持续下降。 大多数企业在雇用海归留学生问题上表现出消极的态度。 回避雇用海归留学生的原因中, “认为没有必要” 的回答占一半以上,“要求的工资偏高”的占39.7%。海归身价的回归源自出国人员激增、 大量人员回归的现实。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是供需平衡的结果。 人力资本的价格也是在市场供需博弈中确定的。 根据供需原理, 社会上会有 “海归” 人力资本价格的一个大致水平,但具体到每一个“海归” ,仍然取决于在信息成本约束条件下其本人选择与谁博弈, 交易总是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进行, 对方的市场运作能力和智力知识水平如何, 也将决定自己的收入高低, “大马拉小车” 和 “小马拉大车” 都得不到高收入。因此, 每一个 “海归” 的市场价格, 都是市场博弈的结果。前些年, 海归在市场上的供给远小于需求, 一提起海归人士, 就会让人肃然起敬, 他们常常被看作是令人敬仰的高级人才, 高职高薪也在情理之中。正是他们的高薪、 高职、 高社会地位, 拉动了供给市场, 中国掀起了留学热, 短短三十年, 增长了留学规模扩大了200多倍。 供需也逐渐趋于平衡, 价格实现了理性回归。总之, 随着近年来 “海归” 人数不断增多及人才市场价格定位的逐渐理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