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 第一讲 职业生涯规划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当前就业形势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对职业的选择、职业的适应和职业的发展所进行的设计和规划。一、一、职业职业生涯生涯规规划地一步划地一步确立目确立目标标1、有目、有目标标才会成功才会成功(1)人生的理想(2)罗斯福总统夫人在本宁顿学院读书时,想在电讯业找份工作,他的父亲为她约好了担任美国无限电公司董事长的萨尔洛夫将军。将军问她想要做哪种工作,夫人回答:“随便吧。 ”将军对她说:“没有一类工作叫做随便,成功的道路是目标铺成的。 ”2、确立、确立职业职业目目标标长期目标分解成一些子目标,按子目标的落实思路和策略指定具体的日程表,通过实现若干小目标,最终实现长期目标。(1)考虑目标确立目标的首要任务是有理想、有志向。区分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2)不要把职业目标的限期定死。受客观条件制约。坚持不懈,把握时机。(3)做好眼前的工作。积水成川!万里长征始于第一步!(4)遇到挫折不气馁(5)不轻率的决定事情。(6)对未来抱有坚定的信心。引出课堂的第一个问题:“我想做什么!”3、写出、写出职业职业生涯生涯规规划表划表(1)内容:具体(2)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可行性:能力、兴趣、气质、性格、竞争力等适时性:符合当前实际情况适应性:环境变化,规划要有弹性持续性:在不同年龄阶段都有共同的目标,按一定逻辑顺序进行(3)规划设计图一生十年五年三年一年一一月一周一日(规划)反之实施!二、二、职业职业生涯生涯规规划第二步划第二步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1、 、职业职业所所处处的社会的社会环环境分析境分析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人口环境、科技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我国职业的社会环境:人口城市化趋势、人口老龄化趋势、人口流动加速、驾御体制改革,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工作模式出现插入讲解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就业形势!2、行、行业环业环境因素分析境因素分析行业分析:目前所在行业和将来想从事的目标行业的环境分析。行业环境分析:行业发展状况、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对该行业的影响,目前该行业优势和问题,企业是否跨行业发展,行业发展前景预测3、 、组织环组织环境因素分析境因素分析包括:企业一般特征、发展战略、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状况、人力资源规划、企业领导人的素质和价值观。4、 、职业职业机会机会评评估估SWOT分析法分析法(用来考察去业内部优势和弱点、公司外部机会与威胁,以此决定企业从事市场竞争的战略方法。 )SSTRENGTH,表示优势WWEAKNESS,表示劣势OOPPORTUNITY,表示机会TTHREAT,表示威胁。引出课堂问题:“我目前会做什么?”“当前环境允许我干什么?”三、三、职业职业生涯生涯规规划划设计设计方案方案1、目、目标标分解分解(1)长期目标:10 年左右,放眼未来,预测职业进步7 个标准:见课本 104 页(2)中期目标:两年以上、十年以下的目标。10 个特征:104 页(3)短期目标:一至两年,具体化、现实化、可操作化,是结果与行动的桥梁。短期目标:输出目标和能力目标输出目标:达到长期目标设定的具体实施目标,是能以标准衡量是否完成的目标。能力目标:为达到输出目标多需要的相应能力2、目、目标组标组合合(1)时间组合:并进、连续(2)功能组合:因果关系、互补关系(3)全方位组合:职业生涯、家庭生活、个人事务四、四、职业职业生涯生涯规规划第四步划第四步实实施方案施方案寻找差距弥补差距具体实施差距:思想观念差距、知识差距、能力差距、心理素质差距弥补:练内功(培训,提高竞争力)、练外功(展示自己)、关系策略引出课堂最后一个问题:“从长远看,我干什么最好?”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当前的就业形势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从全国主要人才市场供需与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情况调查比较来看,文科类专业竞争激烈的情况基本吻合;工科类专业需求低迷与就业率走高的反差较大。而 2004 年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七大特点”充分反映出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突出。1类型特征鲜明:技术类普遍抢手,文科类竞争激烈。类型特征鲜明:技术类普遍抢手,文科类竞争激烈。人事部 2004 年第三季度全国人才市场的统计表明,营销、计算机、金融等人才需求大户继续保持长盛不衰的吸纳力,而秘书与办公室管理、人力资源、财务人员、销售等职业供求矛盾突出,求职者竞争激烈。文科类毕业生大部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改行者居多。2整体走势明朗:非国有企业成为就业主渠道。整体走势明朗:非国有企业成为就业主渠道。根据资料统计,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占我国城镇就业总规模的 75左右。2004 年8 月底,全省 5.9 万毕业生到各类非公企业就业,占全省本专科毕业生的 56.5,占已就业毕业生的 62。其中到非公企业就业的本科生占已就业本科生的 47.3、专科生占已就业专科生的 60、高职生占已就业高职生的 82。3社会认可社会认可“双证双证”:持证上岗,就业不愁。:持证上岗,就业不愁。根据此次调查反馈,在被调查的 110 个专业中,实施“双证书”制度的专业覆盖率为70.91,就业率排名前 10 位的专业全部实施了“双证书”制度。4难度初见缓解:高职高专就业率赶上本科。难度初见缓解:高职高专就业率赶上本科。从有关省份的毕业生就业信息中得知,毕业生就业率“高职赶上本科”、 “高职超过本科”的报道一再出现:浙江省普通高校就业率的一大亮点,是高职生的就业率与本科生基本持平,一次就业率达到 92.6,比 2003 年增长了 13 个百分点,其中工程类的 56 个专业就业率达到 100;北京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 88.33,比 2003 年提高了近 30,高于本科生初次就业率 001 个百分点。5产学途径趋畅:订单培养渐成强势。产学途径趋畅:订单培养渐成强势。在 2004 年就业压力大、就业规模大、增幅比例大的客观条件下,高职高专教育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其重要原因就是产学结合的办学途径进一步畅通。2004 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正式进入人才市场之前,已有一部分毕业生被学校与有关企业合作实施的“订单教育”所接收。 “订单培养”由南到北,全面开花:数量逐渐增大;专业覆盖面逐步加宽;时间开始前移,即由过去二、三年级移至一年级或在招生时即订单;特点突出,技术含量高、应用性强的“订单”教育(工科类订单数量遥遥领先)更为普遍。6才市趋于理智:需求方主动降低门槛。才市趋于理智:需求方主动降低门槛。开始从过去的单纯“看学历选人才”而转向“以能力选人才”。人才市场眼下与前几年的招聘条件相比较,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学历愈发淡化,能力(实践与经验)陡然走俏,而这一要求恰恰是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强项。7观念得以改变:眼界放宽去就业。观念得以改变:眼界放宽去就业。择业观念的改变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压力。社会就业难度大,高职高专就业更难。就业形势、就业环境的不利因素以及由此形成的毕业生心理压力,使毕业生由自卑、自弃进而引发出自省、自觉。二是推力。教育部及各省的政策措施和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推动了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深入进行。三是动力。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强化、岗位技能的提高、适应能力的增强,强化并形成了高职高专毕业生接受考验、迎接挑战的信心与动力。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实施了“一把手“212 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保证了 2004 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早动员、早部署、早落实,收到了良好效果。 “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的工作要求,就是服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真实写照。然而,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决不是简单地归结为“供 大于求”所能概括的,其间包含着社会供求矛盾、教育结构矛盾、人事体制矛盾、学生自身 矛盾等诸多因素,存在着众多深层次的复杂原因。结合调查,我们从五个方面简要进行概 括分析。培养模式不适应是关键问题。培养模式不适应是关键问题。一些高职高专院校没有按照产学结合的发展途径办学,仍旧按照传统的“三段论”安排组织教学, “双证书”制度缺乏针对性,只作为教学计划之外的“体外循环”。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依旧追求门类齐全,向综合性院校过渡的趋势十分明显,导致办学特色不明显,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差。办学条件不具备是主要矛盾。办学条件不具备是主要矛盾。一些高职院校的财政拨款还是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期的标准。发展资金的匮乏,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就业途径不畅通是制约因素。就业途径不畅通是制约因素。一是户籍壁垒制约“无障碍就业”。一些副省级以上城市出于地方保护的考虑,对外省市毕业生在本地就业采取了限制落户的做法,造成大学生异地求学容易,异地就业很难的现象。二是到基层、到农村就业更难。如城市街道、社区建设需要大量专门人才,但高职高专社区管理专业毕业生很难进入街道就业,根本原因在于政府部门的编制限制及用人制度存在问题。部分地区农村缺乏中小学师资和医护人员,但这两类人才很难充实到农村工作。城乡工资收入水平及保险、福利差距是主要障碍,政府的调控及鼓励措施不到位也是重要原因。三是高职高专毕业生支援西部建设的愿望远远得不到满足。团中央 2003 年计划招募人数不超过 6000 名,但全国各地共有 43763 名应届大学毕业生报名参加。大学生们渴望去西部的热情,大大超出了组织者的预料。报名者远超过计划招募人数,仍有 3.7 万多名大学生被“挡”在志愿计划的大门之外。大学生渴望在实践中了解国情、锻炼自己的迫切愿望得不到满足。四是人才市场中介作用还未完全到位,部分才市目前还处于被动地接收供求双方的“访问”。另外,一些学校与用人单位直通式的“体外循环”也弱化了人才市场的中介作用。择业心态不适应是重要障碍。择业心态不适应是重要障碍。用人单位除了要求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外,更注重是否具备满足社会需要的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心理调试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对于部分毕业生存在的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缺乏责任感、自我为中心,以及个人修养缺乏等问题,不少用人单位表示,应归咎于毕业生在校期间“修炼”不够,企业不会承担对毕业生这方面的培训成本。此种情况很多时候会成为毕业生就业路上的绊脚石。人才培养的支持体系不科学、学生个人一技之长的欠缺、整体综合素质的差距,以及“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心态,使得“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的局面同时出现。区域发展制约:区域发展制约:东西部需求冷热不均。在调查中,我们非常明显地体会到南北方、东西部的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作的重要影响与制约。从对专业需求差距的分析中看出,计算机与应用、市场营销、机械设计与制造、财会等 4 个专业同时名列东、西部地区排名前 10 位的专业需求之中。西部地区需求量较大的师范、文秘、农学等专业,在东部地区需求较少;东部地区需求量较大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材料类、企业管理等,在西部地区需求较少。从数量需求差距的分析中看出,深圳人才市场 2004 年 5 月一 12 月中间的 4 个月统计,人才招聘需求的前 10 位专业总需求为 159632 人。东北三省 2004 年全年招聘需求的前 10 位专业总需求为 80910 人。二者需求差距较大,后者全年需求人数只占前者 4 个月需求人数的 50.8。三、改进对策及建议三、改进对策及建议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对经济发展进程、社会调控政策、教育自身适应状况的整体反馈。根据 2004 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我们认为应该突出三个方面的工作进程。1全面推进高职高专教育就业导向机制的发展进程。全面推进高职高专教育就业导向机制的发展进程。解决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实现人才适销对路,就是说高职高专教育要按照“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改革方向,在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