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下载更多管理工具,尽在下载更多管理工具,尽在 www.glzy8.com国家烟草国家烟草专卖专卖局烟草局烟草经济经济研究所研究所 经经 济济 研研 究究 报报 告告烟草行烟草行业业三年快速增三年快速增长长的的原因分析及原因分析及变动态势变动态势 一、一、问题问题的提出的提出自 2000 年开始,烟草行业卷烟产销量、工商税利及其它有关经济指标增长率在连续多年的下降之后出现止跌回升,并在随后两年中保持快速增长之势(如图所示)。在 2000-2002 这三年间,全国卷烟产销量分别以年均 1.6%和 2.5%的速度保持增长,而行业工商税利年均增长率更高达 14.9%。到 2002 年,全国卷烟产销分别为 17225 亿支和 17493 亿支,完成工商税收和利润分别为 1050 亿元和 406 亿元。从绝对值来看,除了卷烟产量比 1995 年稍低之外,其它各项指标在 2002 年都创造了历史新高。面对外部多重压力和内部多种矛盾,是什么因素使得烟草行业能够连续三年保持快速增长?在总量增长的背后烟草行业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变动趋势?经过2002 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烟草行业未来几年的发展前景如何?立足于现实并着眼于未来,这是行业上下应该思考的几个基本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在第二至四部分逐一进行尝试性回答,在最后部分将提出几点政策性思考。二、烟草行二、烟草行业业三年快速增三年快速增长长的原因分析的原因分析为什么烟草行业在连续多年的增速减缓之后,会在 2000-2002 年这三年中出现快速增长之势?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但经过对行业实践进行冷静而客观的梳理分析,不难发现,以下六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在支撑烟草行业保持三年快速增长过程中,的确起到了最为关键的影响。1、宏、宏观经济观经济整体整体趋趋好,好,带动带动了全社会烟草消了全社会烟草消费费需求的需求的稳稳定增定增长长。 。作为一个生产和经营消费品的经济部门,烟草行业的增长状况与国民经济的整体态势,尤其是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状况、商品价格变动趋势和居民消费水平等有着非常密切的相关关系。根据 1991-2002 年的统计数据测算,烟草行业工商税利名义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名义增长率、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783、0.837 和 0.692,它们之间基本保持着“同升同降”的同步变动趋势(如图所示);如果再进一步进行两个变量的回归分析的话,结果表明,GDP 增长率、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增长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它们拉动烟草行业工商税利增长率的提高幅度分别是0.89、1.24 和 1.03 个百分点(由于所有上述变量都是相互关联的,烟草行业的税利增长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里分别测算,只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烟草经济与各个宏观经济指标的相互关系,绝不能把上述测算结果简单相加)。自1990 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家针对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的状况,实施了一系列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要内容、旨在刺激有效需求的宏观调控措施,致使 GDP 在经历了 1995-1999 年增速持续减缓之后,从 2000 年开始有所回升,按可比价格计算,当年增长速度比上年提高了 0.9 个百分点。2001 年虽又稍有下降,但 2002 年又呈现出加速增长之势。与此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都由持续下跌转向略有回升。由于宏观经济整体趋好,这为卷烟销售均价的提高和总体规模的扩张创造了有利的需求条件,并进而有效拉动烟草行业的产值及收入、税金和利润等各项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2、烟叶、烟叶实现实现了由了由严严重重过过剩到剩到稳稳定供定供给给的的过过渡,渡,为为行行业业整体的恢复与增整体的恢复与增长长奠定奠定了有利基了有利基础础。 。1996-1997 年全国烟叶连续两年多种多收,导致烟草行业在随后几年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并因此而形成了巨大的资源损失和浪费。会计决算报表显示,1998 年,全国烟叶购销企业“三项费用”为 107 亿元,当年亏损总额高达 64亿元。由于烟叶经营出现巨额亏损,直接导致当年工商税利增长率减少了 6 个百分点,其中利润增长率减小幅度更是高达 22 个百分点。针对烟叶经营的被动局面,烟草行业在随后几年采取了较为果断的“双控”政策,并实施了一系列消化库存的有效措施,从而使得全国烟叶逐渐实现了由严重过剩到稳定供给的过渡。从2000-2002 年的总体情况来看地,由于烟叶总量控制和结构提升得以同步推进,使得烟叶亏损额以年均 40%以上的速度不断缩小,到 2002 年烟叶经营已实现“扭亏为盈”,当年实现利润超过了 30 亿元。也正是由于烟叶生产经营的持续好转,这为烟草行业的整体增长奠定了非常有利的基础条件。粗略地测算,在这三年中,由于全国烟叶基本实现由严重过剩向稳定供给的过渡,这对烟草行业总体增长的贡献率至少在 10%以上。3、大力推、大力推进进卷烟卷烟销销售网售网络络建建设设,有效提高了烟草系,有效提高了烟草系统对统对国内市国内市场场的控制力的控制力和占有率。和占有率。根据调查,国内烟草市场的需求总量近年来基本保持平稳态势。有关数据显示,1995 年全国吸烟率(15 岁及以上人口中吸烟人数占该年龄段人口总数的比重)为 33%,2001 年下降为 31%。另据国家统计局出版的权威统计资料中国价格及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统计资料及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公布的统计数据,城乡居民卷烟购买量近年来一直保持着稳中略降的态势,与 1995 年相比,2001 年城乡居民人均卷烟购买量分别下降了 6.3%和 5.4%。如果综合考虑人口总数、吸烟率及消费者平均消费量等因素,推算得知全国卷烟市场需求总量近年来没有明显的萎缩,也没有明显的扩张,全社会消费总量大致保持在18000 亿支左右。然而,在社会消费总量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烟草行业通过推进卷烟销售网络建设,不断减少了非正常渠道生产及流通的卷烟在市场上的占有量,使得烟草系统对国内市场的控制力显著增强,其卷烟销售总量和市场占有份额也得以持续提高。4、通、通过过加加强强宏宏观调观调控并充分利用控并充分利用“专卖专营专卖专营”的体制的体制优势优势,不断提高卷烟市,不断提高卷烟市场场的整体价格水平并的整体价格水平并维维持相持相对较对较高的高的“垄垄断性收益断性收益”。 。近年来,烟草行业较为充分地利用了“专卖专营”的体制优势,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以“控量、促销、稳价、增效”为基点的宏观调控政策,在严格限制卷烟产量和不断加大促销力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卷烟市场的整体价格水平,系统内企业因此也获得了远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垄断性收益”。例如,在最近几年中国经济整体出现较为明显的通货紧缩、价格水平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全国卷烟市场销售价格水平却一直保持着稳中有升之势。1999 年,烟草系统对外卷烟销售均价约为 2.5 元/盒,2002 年上升到3.0 元/盒,年均提高 6.3%;与此同时,分牌号汇总计算的卷烟零售价格指数虽然在部分年份稍有下降,但整体表现依然是基本稳定。毋庸讳言,正是由于烟草行业拥有“专卖专营”的体制优势,保证了系统内企业可以普遍获得远高于其它行业的“垄断性收益”。如 2001 年,全国国有及销售收入在 500 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为 5.4%,总资产贡献率为 9.3%,而同年全国卷烟工业企业的上述两项指标分别为 18.4%和 48.3%,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3.4 倍和 5.8倍。5、 、传统优势传统优势省区和企省区和企业压业压力的力的显显著增著增强强与后与后发发地区和企地区和企业发业发展展动动力的普遍力的普遍提高,提高,为为行行业业整体的快速增整体的快速增长产长产生了一定的助推效果。生了一定的助推效果。伴随全国卷烟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卖方的市场主导地位被逐渐削弱,而买方的市场主导优势却日益突显。在这种背景下,长期在烟草系统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传统优势省区和企业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面对形势的变化,这些省区和企业不断改变过去在优越条件下形成的一些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的观念和行为,其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普遍增强,各方面工作都较原先更加积极主动。而对于那些后发省区和企业,由于市场竞争格局发生了有利于它们的变化,在相对优越的内部市场条件支撑下,其发展动力得以普遍增强,创新精神和拼搏精神也明显提高。客观而理性地分析,之所以中国烟草近年来在“此消彼长”过程中能够实现行业整体的快速增长,它与不同省区、不同企业上述观念和行为的调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6、 、2001 年年 6 月月 1 日起日起实实施的新的卷烟消施的新的卷烟消费费税政策,在提高行税政策,在提高行业业整体税整体税负负水水平的同平的同时时也也为为大部分大部分优势优势大企大企业业提供了相提供了相对对改善的政策改善的政策环环境。境。从 2001 年 6 月 1日起,国家开始实施新的卷烟消费税政策,税务部门把核定卷烟消费税计税价格的参考依据从卷烟工业企业的出厂价格改为调拨价格。根据新的计税基价,先对所有类别的卷烟征收一道从量税(此次改革新增加的内容),定额税率为每箱 150元;然后再分两个档次征收从价比例税,其中:每箱不含增值税的调拨价格在12500 元(含 12500 元)以上的税率为 45%;12500 元以下的税率为 30%。从总体上来看,改革后各类卷烟特别是低档卷烟的税负水平与改革前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主要影响因素是计税基价的变化),如 2001 年全国平均的单箱消费税比上年提高了 161.6 元,提高幅度为 10.6%;当年全国卷烟消费税增长率达到12.7%,比上年高出了 6.9 个百分点。另外,由于计税基价的改变和税率结构的调整,这对维护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同档次卷烟的税收负担在税改之前是悬殊极大的,税改之后虽仍未达到一致,但相对差距也大为缩小)和促进产品结构较高的企业的发展是较为有利的。在新的卷烟消费税政策实施以后,部分优势大企业因此而获得了相对较好的改善环境,它们对行业整体的快速增长因此也发挥了更加积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三、三、总总量增量增长长背后的背后的结结构构变动态势变动态势毫无疑问,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产业部门,中国烟草不但要追求税利总额及其它总量指标的持续增长,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因为唯有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才可能为总量的持续增长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和不竭的动力源泉。然而,烟草行业在 2000 以来总量保持快速增长的背后,其结构优化工作明显处于较为滞后的状态,由此也对行业整体的未来发展设置了许多不利的掣肘和梗阻。1、从企、从企业结业结构来看,构来看,虽虽然小烟厂数量在不断减少,但部分然小烟厂数量在不断减少,但部分优势优势大企大企业业正正“由由强趋强趋弱弱”,行,行业业集中度在集中度在较较低水平上低水平上“不升反降不升反降”。 。理论研究和实证资料表明,烟草制品是适合以大集团、大公司形式组织生产与经营的,集中度是决定产业整体结构优化程度和经济效率高低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在 2001 年,美国、日本、英国这三个世界领先的烟草强国,最大的一家企业卷烟销量占国内市场的份额分别为50.8%、74.9%和 39.7%,“四厂商指数”(最大的四家企业占行业整体的比重)都在 90%以上,其国内市场已呈现出很高的集中态势。中国烟草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工作,并且在关闭小烟厂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不过,尽管“关小限劣”成绩显著,但从客观现实来看,部分优势大企业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却出现了“由强趋弱”现象,行业集中度也表现出“不升反降”的劣化态势。如用国际通行的衡量行业集中度的“四厂商指数”和“八厂商指数”来看,中国卷烟工业企业按卷烟产量指标计算的集中度在 2000-2002 年一直呈下降趋势(如图所示),其中“四厂商指数”由 17.8%下降到 16.1%,“八厂商指数”由 28.2%下降到 26.4%。行业集中度在较低的水平上“不升反降”以及部分优势大企业较为明显的“由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