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世界文化的 多样性文 化 多 样 性 与 文 化 传 播文化在交文化在交 流中传播流中传播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意义 、原则文化传播的文化传播的途径途径现代文化传播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手段的特点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一、世界文化多样性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 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 姿多彩的魅力。2、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含义: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 (2007山东卷22)自2001年文化部提出“把春节建成宣传中 国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新载体”以来,春节逐渐得到世界各国 的认可和重视,春节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可以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 有利于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 能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A. B. C. D. (2008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10)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没有意义 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财富,而不是人类共同财富 A B C D 二、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 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 ,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 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 园争如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 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 的色彩。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对人类社会来说,文 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 必不可少。 文化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2007广东卷32不定项)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许多国家成功 举办了“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 等活动,受到普遍欢迎。这说明 A.中国文化要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B.文化交流能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C.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D.文化交流就是为了文化创新 (2008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11)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 ,英语在亚洲各国日渐流行。与此同时,亚洲各国纷纷开 设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国际广播频道。这表明 A亚洲文化与世界文化日渐融合 B亚洲各国注重推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C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 D亚洲各国用本民族语言消解英语的影响 (2008年高考上海文综,32)奥运会开幕式上具有浓郁民 族风情的表演之所以受到普遍的赞赏,最合理的解释是 A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B各民族文化内涵相同 C民族文化相互排斥 D各民族文化形式相似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三、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态度和原则 (2008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12)中国的舞龙、西班牙的 斗牛、巴西的桑巴舞等表明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 民族性 多样性 交融性 独特性 A、 B、 C、 D、 (2008年高考海南卷,14)“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2008年8月8 9开幕的北京奥运会将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盛大 节日。回答下题。 北京奥运会将通过各种方式展现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 的独特魅力,体现奥林匹克文化的包容精神。这是因为 尊重文化差异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前提 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各国都遵循各种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 B C D (2008年高考广东卷,20)我国城市建设 中“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 里城外一个样”,这种“千城一面”现象 A体现了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 B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结果 C不符合人们对城市建筑文化多样化的需 求 D符合城市建设统一规划的需要 2、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 (1)对待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 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 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 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2)原则: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 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 ,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008年高考山东卷,21)北京奥运会不 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世界文化盛 会,假如你是一位奥运志愿者,在服务过 程中应当 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做各国文化的弘扬者、建设者 尊重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A. B. C. D. 四、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 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 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途径具体表现 商业贸易是文 化交流的重要 途径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 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人口迁徙是文 化交流的重要 途径之一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 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 、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教育又是文化 传播的又一重 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 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 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 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007年宁夏卷)2006年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开 展了俄罗斯文化节、教育展、文艺演出等200多项活动 ,规模前所未有;今年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内容 丰富多样,大展中华风采。从文化的角度看,中俄互办 “国家年”,是两国 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扩大了各自文化的影响 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标志着两国文化的趋同 文化上互相学习、借鉴,以实现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 文化上互相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的具体体现 A B C D3、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传媒及其发展所谓传媒,就是传播媒介。 (2)传媒的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 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3)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4)大众传媒产生的标志: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 的推广为标志的。 (5)大众传媒的形式: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 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6)大众传媒的特点和作用: P37 四、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1、文化交流的意义: 中华文化的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 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传入中国, 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文化交流的态度: 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 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更主动地推 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 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2007年山东卷)电影刮痧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中国许姓老人到 美国探亲,他发现孙子发高烧,因不识药瓶上的英文,无法给孙子吃药,只 能采用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刮痧。当其孙子不慎摔伤被送往医院救治时 ,美国医生发现孩子背部有刮痕,认为是受家庭暴力虐待所致。许家因此被 告了法庭,于是引发了一场“虐待儿童”的官司。最后,这种治疗方法得到 法庭的理解,消除了误会。根据这则故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西医乃至中西文化存在差异 B不同的国家,不但有着不同的法律制度与社会管理机制,还存在不同的思 维方式 C文化交流就是要消除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D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2009浙江卷33)“扁担宽板凳长,扁担想绑在板凳上各种颜色的皮 肤各种颜色的头发,嘴里念的说的开始流行中国话”这首广为传唱的中 国话表明 A 推广汉语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需要 B 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具有优越性 C 汉语在中外文化中的交流越来越重要 D 汉语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一种主要手段 (2008山东卷21)为世界奉献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是 中国人民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把 庄严承诺和爱国热情化为奉献奥运、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是全 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 场世界文化盛会。假如你是一位奥运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应当 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做各国文化的弘扬者、建设者 尊重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A. B. C. D. (2009江苏卷19)2008年10月,第31届世界戏剧节在南京举行, 来自五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个剧目登台亮相,赢得了广 泛好评。这表明 A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都可以为我所用 B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C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融合、走向同一 D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