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9页
第2页 / 共59页
第3页 / 共59页
第4页 / 共59页
第5页 / 共59页
第6页 / 共59页
第7页 / 共59页
第8页 / 共59页
第9页 / 共59页
第1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 中曲折发展第一节良好的开局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第三节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1、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中国现状:中国已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又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1956年4月初,在中共中央书 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 ,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 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 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现在是社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 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首先有一个如 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针对苏共二十大以后西方敌对势力乘机掀起 反社会主义浪潮,中共中央指出,从基本 原理上来说,十月革命道路“反映了人类社会发 展长途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内关于革命和建设工 作的普遍规律”。同时,鉴于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发生 过一些缺点和错误,中共中央又指出,现在我 们应当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开动 脑筋,强调创造性,在结合上下功夫。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的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2、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进一步保护 和发展生产力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向现代科学进军”。会后,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集中数百名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于同年10月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从1956年初开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为准备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工作。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渐形成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路,并先后在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这个报告,总结经济建设的初步经验,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概括提出了十大关系。同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论十大关系报告后作总结讲话,进一步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和确立,适应了国家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成为党和国家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学进步的指导方针,后来也成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方针。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后来,毛泽东回顾说“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作政治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的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共八大文献的起草,是在毛泽东领导下集体进行的。作为八大纲领性文献的政治报告稿,经过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人反复修改,并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多次讨论,是中共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我们还必须为解放台湾、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后消灭剥削制度和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而斗争,但是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不少人对新的社会制度还不能马上适应,再加上党和政府的一些工作部门存在着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引起一些群众的不满。第二,国际上出现了波兰、匈牙利事件,也在国内引起一些人的思想波动。第三,各级领导干部对此缺乏思想准备,或者束手无策,或者习惯于把一些闹事问题作为敌我矛盾来处理。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背景: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还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他强调,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的、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产生: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他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地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意义: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指出:由于党在全国范围内处于执政地位,有必要在全党进行一次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这场运动采取开门整风的形式。各级党组织召开座谈会和小组会,听取党内外群众意见,迅速在全社会形成一个“鸣放”的高潮。4、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在整风运动人们提出的各种意见,绝大多数是诚恳的。但确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进攻。个别分子的不良动机他们把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攻击为“党天下”,要求“轮流坐庄”;他们竭力抹煞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成绩,根本否认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他们还把人民民主专政制度说成是产生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根源。有的人甚至散布煽动性言论,鼓动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上街闹事。对极少数右派分子的进攻实行坚决反击,是完全正确的和必要的。在涉及重大政治原则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如果不能旗帜鲜明,就会造成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混乱。这方面党取得的经验是宝贵的,有长远意义的。对极少数右派分子的正确态度:真理再向前走一步有可能是错误!到1958年夏季运动结束时,全国划定的右派分子达55万人,其中绝大多数属于错划。许多党的干部和知识分子由此受到长期压抑和打击。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损失,更是党和国家整个事业的严重。而运动中采取的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错误斗争方式,也是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极端化: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反右斗争扩大化的影响: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一个重要影响,是1957年10月至1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开始改变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认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后来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确认了这个判断。这一理论上和指导思想上的严失误造成了长时期的严重后果。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一、 “大跃进”及其纠正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极大地激发 了全国人民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祖国“一穷二白 ”面貌的斗志,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经济建 设的信心。在胜利面前,毛泽东以及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干部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忽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估计严重不足。大跃进的展开:原因:同年10月至1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农业发展纲要十四条,随后在农村开展了关于农业生产建设的大辩论。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提出: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这年冬季兴起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为农业生产打下了重要基础。“大跃进”的序幕也由此揭开。发生:1958年1月和3月,毛泽东先后在广西和四川成都主持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错误地改变了中共八大确定的经济建设上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严厉批判反冒进,一些坚持正确意见的中央领导人被迫在会上做了检讨。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 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 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这条路线及其基本点,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 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国家经济文化落后 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 律。总路线的产生:1958年7、8月,毛泽东在视察期间对小社并大社的做法给予肯定。同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提出“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1958年9月初,人民日报公布了这一决议,在全国范围掀起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74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为2.6万多个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其基本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规模大,原来一二百户规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被合并成拥有四五千农户甚至一两万农户的人民公社;所谓“公”,就是公有化程度高,原来经济条件各不相同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被合并以后,主要财产归人民公社所有,收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和分配。人民公社的特点:2、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1958年11月,毛泽东主持召开第一次郑州会议,指出 当时大有立即宣布全民所有、废除商业、消灭商品生产之 势,发展下去势必会重犯苏联剥夺农民的历史性错误。这 次会议对于正在急剧膨胀的“左”倾错误起了一定程度的 遏制作用。从这时起到1959年7月庐山会议前期,毛泽东领导 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了初步纠“左”的努力。但是,这种 纠“左”是在继续坚持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这“三面红旗”的前提下进行的,因而不可避免的带有 很大的局限性。1958年11、12月间,毛泽东在武昌先后主持召开中共中 央政治局会议和八届六中全会,着重纠正急于向全民所有制 和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倾向,以及企图过早的取消商品生产和 商品交换的倾向,并决定开展整顿人民公社的工作。1959年2月,毛泽东主持召开第二次郑州会议,针对人 民公社存在的平均主义和过分集中问题,提出队为基础、分 级管理、三级核算、各计盈亏、按劳分配、承认差别的方针 。同年3、4月间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上海会议制定了 关于人民公社的十八个问题,并开始调整钢产量的高指 标,进一步巩固了武昌会议和第三次郑州会议的纠“左”成 果。3、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中共中央在江西庐山 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提出18各问题,要求 与会者讨论。其出发点是统一全党的认识,巩固纠 “左”成果。但是,党内的高层领导对1958年以来的工作和 形势的估计存在着严重分歧。7月14日,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信,着重指出“大 跃进”存在的严重问题和突出矛盾,认为这些矛盾的 性质是“具有政治性的”。犯错误的主观原因,一是 “犯了不够实事求是的毛病”,二是“小资产阶级的 狂热性”。7月23日,毛泽东在会上发表讲话,错误地对彭 德怀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